鄭海英
摘要:《師說》是韓愈的經(jīng)典論著,具有深遠影響。本文主要對開明而具有遠見的教育思想,作者的師德魅力,文字運用和論證方法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師說;語言;論證;師生關系;師德
《師說》一文,文從字順,平易暢達,說理透徹明晰,既高屋建瓴,又通俗易懂,文中的重要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學中仍然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這篇文言文的名著真的值得認真深入地解讀。以下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語言精巧練達,句式多變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流暢雄健著稱,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第一,惜字如金。文章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倍潭唐咦珠_宗明義。接著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短短六個字高度概括了教師工作的三項任務。所謂“傳道”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謂“授業(yè)”,是儒學的“六藝經(jīng)傳”與古文。所謂“解惑”是解決學“道”與“業(yè)”過程中的疑問。三項最主要的是“傳道”,“授業(yè)”和“解惑”要貫穿“傳道”,為“傳道”服務。其文字表達既概括,又明確,主次分明,為后人所接受。韓愈這點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至今仍有其先進的指導性。第二方面體現(xiàn)在句式上,韓愈為文多用排比句、對偶句和聯(lián)珠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連珠,又稱頂針、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連,“歷歷如貫珠”。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在行文的語氣上。例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疑問語氣作判斷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說理更深刻。本文在文字運用方面是相當成功的。這篇文章的教學思想是先進的,其中思想的流傳得益于文字的循循善誘,因此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向學生好好講述的,也是值得深入學習的一個方面。
二、通過對比清晰明理,論辯雄渾有力
本文論點準確、突出,論據(jù)具體。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人們在師道問題上的“惑”層次清晰,結構嚴謹。通過三組對比,生動有力地批判恥于從師的壞風氣,充分論證了“必有師”的論點,又以孔子從師的事例突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論點。最后點明寫作意圖,落實到“行古道”這一主張。運用對比,反復論證。1、通過“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作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鮮明結果;2、通過“愛其子”和“于其身”把對孩子和對自己的態(tài)度差異作比,教育觀念和行為的不統(tǒng)一一目了然;3、通過“士大夫之族”同“巫師樂師百工之人”的對比。三組對比既從大處著眼,又從家長和孩子的身邊細微處說理,既看到了人身份的不同,又明確了學與不學的效果差異。對比鮮明,文筆犀利,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通過對比的論證,更加有利的支撐了論點,在今后的教學中,不能單純化的學習這篇文言文。作者的運用對比層層深入的方法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對今后的寫作會有很大的啟發(fā)。
三、新型的師生關系,光耀古今
韓愈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家,他認為,“吾師道也”這才是根本。因此師生關系不受年齡、地位、資格等的限制,誰有專“業(yè)”學問,誰就可以作老師。他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也就是說,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課下可以和學生做朋友式的互相學習交流,作為老師如果能在課下放下老師的架子,能使學生更喜歡與老師交流,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把師生關系變成師友關系進行學習交流。師生的關系是相對的,在不斷變化的,條件具備就可以相互為師。這是很先進的教育理念,鼓勵弟子超過老師,在當時他被世人甚至看成怪胎、另類。這一超前的理念對后世影響極深。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書育人的要求,可以說和韓愈當年的提倡是異曲同工的,教師要不斷豐富和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學習和完善自己,更好地擔當起育人這個光榮而又神圣的職責。
四、師德修為,言傳身教,一脈清流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梢哉f在當時的背景下,韓愈是個逆流而上者,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鄙視老師的心理。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并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不失為一股清流。他在言傳的同時更真切的詮釋了身教,“不顧流俗,犯笑侮,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他成了教育界的怪物,被撤掉博士一職,清除出大唐教師的隊伍。讓我們在感慨《師說》的教育精神的同時,更對韓愈勇于針砭時弊的師道光輝肅然起敬。
韓愈在闡述教師問題時,認識到了“道與師”、“道與業(yè)”、“師與生”之間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關系,含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師既應忠于理想、傳播真理、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yè);既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又要求學生起主體作用,提倡教學相長。“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如果有專長,教師也可以向弟子學習,教師與弟子相互學習,這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國家的人才方可生生不息,一代強過一代,國家才能快速發(fā)展。這些卓越的見解,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理論,而且對今天教師正確理解職責、教書育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均具有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越.評韓愈的《師說》[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85
[2]陳桂生,“師說”別解[J].中國教育科學.2013
[3]孫昌武,韓愈詩文選評[M].三秦出版社.2004
[4]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天津市物資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