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他作品中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后人。在我國中學教材中,蘇軾的很多作品也被選編到了語文教材中,成為我們中學生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這些作品學習,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對待生活困境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親情的觀念等,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足以讓我們受益終生
關鍵詞:宋詞;蘇軾;人生哲學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其作品題材廣闊,清新豪健,獨具特色。經(jīng)過初中、高中階段的課程學習以及課外的古詩詞積累,筆者對蘇軾的作品多有涉獵,通過對宋詞文本的鑒賞與品味,更深入地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了解蘇軾的人生哲學,給予我們青少年以啟迪。
一、鬢微霜,又何妨——蘇軾的遠大抱負
蘇軾的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其早期的豪放詞中的代表,當時蘇軾作為密州知州參加一次出獵,然后有感而發(fā)寫出了這首千古傳誦的作品。蘇軾本人也對這首詞頗有自得之意,在給友人的書信中,他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在這首詞中,詩人描寫了出獵的壯觀場面,作者引用歷史典故將自己的志向抒發(fā)了出來。
在這首詞的開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起句陡兀,以一個“狂”字籠罩全篇,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其雄健豪放的氣胸,“狂”雖是聊發(fā),可是源自蘇軾真實的人生狀況,在蘇軾的仕途中,遭遇了多次的外任和謫居,每每如此,他便以“疏狂”“狂”“老狂”進行自況。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形象是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帽子,身披貂皮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鬢微霜,又何妨”,盡管鬢邊白發(fā)有如微霜,那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作者期待自己可以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樣,等待著皇帝派遣人拿著符節(jié)去往邊地云中,那么必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奮勇射殺西夏軍隊。這首詞中蘇軾的遠大抱負以及愛國情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反觀如今的社會,很多人被功名利祿所牽絆,一聲執(zhí)著于那些外在的東西,而寧愿舍去自己的志向、甚至是對祖國的愛。沒有國就不會有家,即便我們?nèi)缃裆钤诹艘粋€和平年代,戰(zhàn)火離我們的生活遠去,但愛國永遠是我們的最低底線,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品質。身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青年學生,我們必須樹立遠大的愛國情懷,樹立高遠的志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做出貢獻,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二、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對待生活困境的態(tài)度
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其被貶黃州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詩人從“烏臺詩案”幸免于難。在這首詞的序中,交代了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緣由。那一天,蘇軾在去沙湖路上遇到了雨,作者原本帶著雨具,但途中以為不需要就讓人帶走了。不料天空忽然下雨,同行的人一下子被打亂,開始緊張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但蘇軾卻認為,無論自己是否緊張,都改變不了眼前的困境——雨始終都要打到身上來,那么何故平添煩惱,為此事而狼狽呢?這就是蘇軾與常人的不同一處,他有一種達觀的、超然的思想,狂風驟雨不會久長,緊張和狼狽也于事無補。蘇軾雖然在詞中記載了自己因為自然現(xiàn)象而導致的困境,寓情于景談自己的人生哲理。但是,此“風雨”不僅指的是眼前的風雨,還有人生的風雨,通過采用一語雙關的手法,將“風雨”的內(nèi)涵進行了拓展和豐富,賦予風雨這一意象更為深層的含義。全詞將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一蓑煙雨任平生”引人深思。
回歸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這首詞其實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啟迪。困境和挫折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命中遇到的,有的人選從容面對,冷靜去解決,也有的人自暴自棄,覺得自己從此陷入深淵。但是要知道,面對困難再多的抱怨也于事無補,都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蘇軾寫困境中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積極面對,不放棄希望。
三、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蘇軾對待親情的態(tài)度
蘇軾與弟弟蘇轍的關系十分親密,兩人在外為官時,其書信往來達數(shù)百封,可見手足之情之深,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句是“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區(qū)區(qū)八個字,展現(xiàn)了他和弟弟蘇澈之間深厚的感情。當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陷入牢獄之災,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的生命就此終結在這里,于是在這里給弟弟寫下了詩作以托后事。在烏臺詩案中,監(jiān)獄之外的蘇轍為了挽救哥哥也是處處奔波,為了哥哥的案情更是主動上奏朝廷,希望通過削減官職解決蘇軾。“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薄笆翘幥嗌娇陕窆牵麜r夜雨獨傷神?!碧K軾與弟弟的親情令人動容,神宗讀到亦是傷懷,最終蘇軾得以從輕發(fā)落,保全了性命。
而當下社會親情淡漠,新聞中報道過很多兒女不贍養(yǎng)父母、兄弟姐妹因為金錢斷絕關系的事件,這時候我們不妨學習一下蘇軾的詩詞,重溫那至親至純之情。
讀蘇軾的詩詞,感受其人生哲學,讓我們在優(yōu)秀的詩詞學習中得以汲取人生的營養(yǎng),讓我們的人生內(nèi)涵更豐富、更飽滿。
參考文獻:
[1]胡喜之郎.蘇軾的人生哲學思想淺析[J].長江叢刊,2018(26):42-43.
[2]薛姍.論蘇軾曠達與超脫的人生哲學[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4(05):321-322.
作者簡介:
李姝璇,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