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院圖書館的藏書在中國古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清朝時期的書院圖書館藏書在收藏與借閱管理方面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特色,對保存中國豐富的圖書典籍,繁榮中國古代的文化事業(yè),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試著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與梳理。
關鍵詞:清朝;書院圖書館;藏書
書院圖書館的藏書在中國古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為保存中國豐富的圖書典籍,繁榮中國古代的文化事業(yè),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清朝的書院圖書館藏書規(guī)模與管理模式都走到了最為成熟的時期,本文就清朝書院圖書館藏書的概況、特點及其管理做一簡要的分析與歸納整理。
一、 清朝書院圖書館的藏書概況
清朝前期的書院由于受到清政府的壓制與打擊,一度幾近荒廢,但是康熙朝之后,由于社會經(jīng)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統(tǒng)治政權相對穩(wěn)定,統(tǒng)治階級需求一個完整的培養(yǎng)官吏的教育制度,所以又開始提倡鼓勵書院的發(fā)展,書院的圖書館由此也走上了恢復發(fā)展的道路。
清朝的書院經(jīng)費由政府撥款,書院的山長由各省督撫學臣聘請,書院的學生則由各省的道員與布政司會同考核招收。
清朝書院主要有三項職能:講學、供祀與收藏文化典籍。當時,幾乎一般書院都有藏書,專設有圖書館,廣儲經(jīng)史群籍。例如,岳麓書院的圖書館在嘉慶末年藏書達10045卷,雖然在咸豐年間被兵火焚毀,但到同治年間藏書又達到14130卷。而當時的正誼書院的圖書館藏書則多達6萬余卷。由此可見清朝書院圖書館的藏書規(guī)模。
清朝書院圖書館的藏書分布很廣,遍及十九個省市。甚至許多邊遠地區(qū)也設立有書院及其圖書館。清朝書院圖書館的藏書來源也很廣泛,包括御賜、捐獻、自購、抄寫、刊印等等。尤其書院自行刊印的經(jīng)籍,精刻精校,成為中國刻本書的精品。關于御賜之書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清朝政府主動賜書供給書院。例如康熙二十五年朝廷頒賜《御纂日講解義》以及經(jīng)史諸書給白鹿、岳麓兩所書院。二是在建立或重修書院之時,山長向當朝皇帝或當?shù)卣鲃右筚n書。例如,巡撫丁思孔修葺岳麓書院之時,向康熙皇帝伏懇過御書匾額,皇帝同時頒賜有《御纂日講解義》諸書。三是用公銀為書院購書,這是清朝特有的御賜形式。例如,乾隆元年朝廷下令,各督撫于省會書院,應將《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諸書動用公銀購買頒發(fā),令士子熟習講貫。社會各階層人士捐獻書則成為清書院圖書館藏書的主要來源。例如乾隆十九年鐘峨建立永清書院,捐田六百石,書籍千卷。但是書院圖書館的藏書僅靠御賜與捐贈局限性很大,所以清朝時期的書院自購圖書比以往朝代更頻繁。例如,岳麓書院在咸豐與同治兩朝期間,先后四次共購1370本圖書。當然書院的圖書館自己也刊印書籍,版本學中其中就包括有書院本。清朝書院圖書館刊印經(jīng)籍風氣很盛,許多書院或由著名學者親自主持刊刻,或于書院中設書局專門刊印書籍,規(guī)模較大,成為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出版印刷機構。
二、 清朝書院圖書館的管理制度
清朝書院的圖書館對于藏書的管理制度非常嚴格,形成自己獨有的館藏體系,對后世中國圖書館的藏書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當時書院圖書館的藏書主要供院內(nèi)修業(yè)的學生使用,在長期的實際工作中,書院的圖書館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藏書管理制度。
首先,書院圖書館從購書內(nèi)容上注意藏書的價值,有選擇有重點地搜集圖書,并規(guī)定哪些書易先購,哪些書可后補,哪些書可不購。另外書院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注意購書的地方性,各地方政府所辦的書院圖書館藏有大量的地方志。
其次,清朝書院的圖書館對自有的藏書進行細致的分編與準確的登錄,合理地劃分與排列藏書。書院的圖書館在收集到圖書后,隨到隨登錄,詳細注明書的來源,官則注明某省大憲頒發(fā),或某省某官捐獻,紳則注明某地某甫先生捐送圖書的日期、卷冊數(shù)。書目積成卷冊之后,即隨時刊布。清朝書院圖書館一般采用經(jīng)、史、子、集的分,并且編有自己的藏書目錄。當時書院圖書館的藏書目錄對圖書著錄項目較全,例如岳麓書院圖書館的藏書目錄會著錄書名、著作者、卷數(shù)、冊數(shù)、函數(shù)、捐獻人姓名,還會注明藏書的缺失情況。
再次,書院圖書館的規(guī)定的借閱制度嚴格。書院圖書館的藏書的用途主要是供給書院內(nèi)修學業(yè)的學生使用。清朝時期的書院圖書館在規(guī)定借閱方式上,一般都設有閱書簿,閱覽藏書的學生需要在簿閱書簿上注明某月某日取某書幾卷幾冊,以便圖書館內(nèi)的工作人員稽查。學生還書時,需再次于閱書簿上注明日期。一般情況每位學生只許借一種藏書,至遲十日交還,以方便藏書流通。借閱過程很細致,學生借書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先將書頁當面數(shù)清,如有脫頁,在書頭上蓋戳記,學生還書之時,如發(fā)現(xiàn)有殘缺或墨污,勒令限期補齊或賠償,對妄加圈點批評者,當面斥責,且取消借閱資格。在借閱內(nèi)容上則是視書的具體情,有些書可借,有些書可閱,有些書屬秘藏,不外借。
最后,清朝時期的書院圖書館藏書保管制度較為完備。書院圖書館對館內(nèi)的藏書采取了一系列的保管方法:配備精干的工作人員,職責嚴明。書院圖書館一般設有一名監(jiān)院,相當于現(xiàn)今的圖書館館長,總管藏書事務,每年都要抽查藏書,檢查藏書的損壞情況,以便及時補購;年終會將閱書簿上交書院山長過目,以便院方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另設有一名司書吏,專管借閱活動,隨時抽查書的完好程度,假如發(fā)現(xiàn)有損壞藏書數(shù)等書,及時呈明監(jiān)院處理;司書吏也會嚴防閱覽人員進入書庫,以防出現(xiàn)丟書事故。還設有一名司間吏專管書院圖書館的鑰匙,無事不得擅離,有事需秉明找人代替。
另外,清朝時期的書院圖書館對學生所歸還回來的藏書檢查非常細致嚴格;對已經(jīng)損壞的藏書進行及時的補修與整理;每月要對藏書開櫥晾風一到二次,每年的六、七月份要搬到室外曬書一次,起殺菌除蟲之效,然后將藏書再次清查入藏。
清朝時期的書院圖書館的藏書是中國古代圖書館藏書的一大組成部分,在藏書歷史上起到了它特定的作用,為較好地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做出了自身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
王詩然,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