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東
【摘要】工具和人文是語文課程的特點,立足文本特點、凸顯語用實踐、融合人文熏陶,是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德育滲透便是其中的關鍵內容。本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窮人》為例,從三個角度闡述文本學習與德育教育滲透的操作策略,實踐工具人文的統(tǒng)一。
【關鍵詞】語文:德育:滲透
六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窮人》記敘了桑娜一家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贊美了他們的美好品質。這一深邃思想怎樣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得到體現(xiàn)呢?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一、抓住人物形象,激發(fā)道德判斷
在上課開始,我問孩子們:“同學們讀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窮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思考積極,交流得很精彩。
緊扣初始關鍵問題,學生通過人物的行為以及語言,感受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同時透過人物這些外顯的東西,逐步看到內蘊的品質,促使學生對人物進行道德判斷和評價。
二、抓住生活情感,激發(fā)移情體驗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有必要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只有實現(xiàn)了移情體驗,才能真實感受人物的渴望和需要,才能感受他們內心的迫切。
課文的1、2自然段,如果細讀文本的話,會發(fā)現(xiàn)這是對桑娜人物個性理解的鋪墊。在教學這兩個段落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為什么桑娜最后覺得要收養(yǎng)西蒙的孩子,她的個性,在1、2兩個段落中就有所流露,他們的生活也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了解桑娜的勤勞、愛丈夫、會持家的特點,感受他們的艱難生活,對于后面對桑娜心理的理解,是一個很好的鋪墊。而3-11段落則是深入理解桑娜品質的段落,最后結合起來,再次去感受桑娜的人物特點。這些既要抓住語言,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利用生活的一些經(jīng)驗積累,進行移情體驗,使得道德的提升與語言的感悟同步進行。
三、抓住矛盾焦點,激發(fā)世事洞明
文本中第8自然段是重點,折射了桑娜復雜的心理,反映了她高尚的品質。在教學中,可緊緊抓住“忐忑不安”這個焦點展開教學。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思考了桑娜的心理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促使學生對自我生活以及德育品質的權衡,激起對自我生活的反思和心理改造,這都彰顯著德育的生命所在。
語文教學是我們的母語教育,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不僅是文化的傳遞,更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文道本同源,攜手得益彰,只要我們依據(jù)文本的特點,深入地研究教材,文道統(tǒng)一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