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智軍
既可挑選美味,還能省卻路途奔波之苦,方便快捷的網絡訂餐已成為很多人的消費習慣,應運而生的外賣平臺亦成了盈利不菲的熱門網站。然而近年來,外賣平臺上的商家,或因銷售與經營許可不符的食品,或因不具備餐飲經營資格而被相關部門查處的情況屢見不鮮。
對消費者而言,網絡訂餐的確便利,卻也失去了部分體驗實體店的機會,然而這種“檢驗式體驗”的忽略并不意味著餐飲經營者可肆意妄為,更不意味著任何人均可成為外賣食品的提供者。
依照我國《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如果想成為食品生產、銷售、餐飲服務的經營者,當依法取得許可,具備餐飲服務許可證。否則,將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相關物品,依據具體情形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或者貨值金額10倍以上20倍以下罰款。
就網絡平臺而言,其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中介”的角色,一端連接消費者,一端連接經營者,且以此盈利,故此,網絡平臺亦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網絡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違反上述義務的網絡平臺,將有可能面臨沒收違法所得,并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甚至停業(yè)、吊銷許可證等更為嚴重的后果。
法律之所以為餐飲經營者和網絡平臺提供者設定上述義務,其背后的原因無非在于民以食為天,食品的安全關系著民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故此,對于將食品和餐飲的銷售渠道拓展的更為廣泛的網絡平臺而言,無論從企業(yè)責任抑或法定義務的角度出發(fā),都當嚴把進入企業(yè)的資質審查。唯有如此,才能為消費者的飲食安全提供基本的保障,才能為網絡平臺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基本的動力。如果任由無資質的黑餐廳充斥網絡,食品安全無法保障,最終必將導致消費者或自發(fā)抵制黑食品充斥的網絡平臺,或通過法律途徑起訴維權,而在法律的視野中,未盡到審核義務的網絡平臺將難辭其咎。如此下去,無疑會對網絡平臺的健康及長遠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
2018年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起草的《網絡餐飲服務監(jiān)督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其中不僅規(guī)定了利用互聯網提供餐飲服務的,應當具有實體店鋪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范圍從事經營活動,而且還特別指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餐飲服務提供者的經營行為和服務進行抽查和監(jiān)測。由此可見,作為網絡平臺提供者,其唯有不斷地提高自律、恪守法律,讓更多具備資質并能夠提供健康餐飲服務的企業(yè)入駐平臺,才會符合法律設定的底線,才能為網絡平臺的發(fā)展鋪設更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