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石鋒,譚玉忠,艾克拜爾·亞森,龍章聰
(重慶長城醫(yī)院創(chuàng)傷修復顯微外科中心,重慶400039)
隨著交通工具、各類機械(電梯、電扶梯等)在我們?nèi)粘I钪械膹V泛應用,機械損傷事故發(fā)生率在急速攀升。其中由于兒童監(jiān)護人安全意識缺乏、警覺性差造成的兒童機械性損傷事故正在成為威脅兒童生命安全、造成兒童嚴重受傷致殘致死的最大隱患。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機械設施已經(jīng)成為造成兒童意外事故或意外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國每年有上千萬兒童因意外事故而受傷或致殘,其中低齡兒童所占比例也在不斷增加[1,2]。
近年來低齡兒童機械損傷事故中的兒童手指、足趾及手腕部、足部離斷傷也在不斷增多。但是,由于醫(yī)療顯微技術的限制,大部分小兒足部離斷傷都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常導致患兒終身傷殘,給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低齡兒童斷足再植的難度大、成活率低,再植成功報道較少。2017年4月28 日我院收治1例兒童足中部完全離斷傷兒童(圖1-4),經(jīng)再植后獲得成功,并經(jīng)過一年多的隨訪,足部感覺在術后半年基本恢復正常,趾屈伸功能欠佳,但未作二次手術。
患兒女,5 歲,因在高鐵乘電梯時電梯發(fā)生故障,右足被電梯絞斷,急診入院。入院檢查:生命體征平穩(wěn),右足于跖趾關節(jié)處斜行完全離斷,創(chuàng)緣不齊,近斷端創(chuàng)面內(nèi)活動性出血,骨外露,跖趾關節(jié)軟骨破壞,離斷足體顏色蒼白,斷端創(chuàng)緣不齊,趾骨及肌腱斷端外露,遠端1-5 趾體干,皮溫低,無張力。
治療方法:患兒仰臥位,右下肢外展置于手術臺上,待麻醉效果滿意后,于下肢上氣囊止血帶,壓力維持0.04 GP,設定止血時間60 min,肥皂水刷洗患肢3 遍,3%雙氧水、碘伏、0.9%生理鹽水交替沖洗創(chuàng)面3 遍,稀釋碘伏浸泡殘肢10 min,碘伏消毒患肢術野3 遍,鋪無菌巾。首先切除傷口約2.0 mm 皮緣,找出1-5 趾伸屈肌腱,并切除挫傷嚴重肌腱組織,在顯微鏡下“卷地毯”式清創(chuàng),找出斷足遠端內(nèi)第1,2,3 跖背動脈、小趾脛側動脈,因小趾腓側血管較纖細術中無法予以吻合,給予斷端結扎,上述血管逐一標記;找出腓深神經(jīng)及跖底固有神經(jīng)趾及小趾脛腓側神經(jīng)[3],上述神經(jīng)逐一標記;找出足背靜脈4條,咬骨鉗咬除第1-5 部分跖骨,使用直徑1.2 mm克氏針貫穿遠端跖骨至末節(jié)趾。使用屈膝屈髖方法一人扶腿,將足部固定于手術臺上,使用逆行再植方法先縫合足底皮膚,縫合趾屈肌腱,顯微鏡下找出標記的足底神經(jīng)給予縫合,縫合完畢,將骨折端給予端端對合,將遠端克氏針釘入近端跖骨內(nèi),查看骨折端對位對線較好,X 線透視確認骨折端對位好,克氏針在位,顯微鏡下找出上述標記動脈、神經(jīng)、縫合伸肌腱,再次顯微鏡下吻合靜脈斷端,術畢放松止血帶,色澤由蒼白逐漸轉紅潤(術中每1 小時放止血帶一次)。術中患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出血量約250 mL,術中輸入懸浮紅細胞300 mL。術后給予罌粟堿24 h 維持治療。術后斷足全部成活。術后3 周拆線,5 周左右拔克氏針并多次清創(chuàng)植皮治療(圖5,6)。術后1個月患兒在康復師的指導下行康復訓練,配合中草藥熏洗、物理治療等加強各關節(jié)被動功能訓練。2個月后出院。3個月時復查足部外觀良好,足部行走正常,無疼痛。6個月后返院復查各趾活動良好,足背痛、溫覺已基本恢復。1年半后復查,患兒足部感覺恢復正常(圖7,8)。
圖1 術前情況
圖2 術前情況
圖3 術前情況
圖4 術前X線片
圖5 術后5周清創(chuàng)植皮
圖6 植皮術后
圖7 術后1年隨訪
圖8 術后1年X線片
由于患兒足部血管神經(jīng)纖細,不良因素,如室溫太低、暴露、缺氧、疼痛或創(chuàng)傷刺激等均易引起血管痙攣,發(fā)生供血障礙;加之部分斷趾未吻合靜脈及術后患兒易躁動均可發(fā)生血管危象,同時可造成栓塞、皮膚肌肉壞死、再植肢體壞死而導致手術失??;再者因足部手術時體位緣故,手術操作難度大,術中血管的吻合質量是肢體成活的關鍵[4,5]。因此,要求術者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和熟練的顯微外科技術,加強手術處理,術后護理細致周到,密切觀察患肢血運及皮膚情況,對血管危象、壞死組織等及時發(fā)現(xiàn),處理果斷,可增加斷足成活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