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莉莎
音樂劇專業(yè)的藝術指導是較為特殊的一種形式。和傳統(tǒng)的聲樂藝術指導不同,音樂劇專業(yè)更為流行,和時代發(fā)展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百年音樂劇的發(fā)展可以看作是一部流行文化的普及史。從歷史發(fā)展角度而言,音樂劇擁有多個源頭,它是經(jīng)歷長時間匯總和融合的產(chǎn)物,更近似音樂戲劇形式。
19世紀中期在法國誕生的輕歌劇,由于其結構短小,音樂風格輕松活潑,題材貼近生活的特點,在歐洲迅速流傳開來。同時期,在英國出現(xiàn)了一種被稱為“音樂模仿劇”(Musical Burlesques)的音樂戲劇表演。這種表演有些類似于現(xiàn)在流行于網(wǎng)絡上的各種搞怪視頻,往往拿各種知名歌劇作品“開涮”,以極度喜劇化的形式(有時甚至流于粗俗),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二度演繹。美國同時出現(xiàn)了類似“墨面秀”一類的表演體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音樂劇在與英國音樂劇爭鋒的過程中逐漸占據(jù)了上風??贫骱驮S多其他的美國作曲家,此時也開始嘗試在音樂劇中加入當時流行的音樂元素,比如拉格泰姆和爵士。在這之中,尤以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嘗試最為知名。他的歌劇《波吉與貝絲》之中,便含有濃重的藍調(diào)以及爵士樂元素。因此,《波吉與貝絲》也常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應該是一部輕歌劇,或者甚至是音樂劇作品。因為它所使用的音樂語言,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的歌劇大不相同了。
在不斷的變革中,音樂劇的表現(xiàn)形式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唱、跳、演一體的方式完全深入人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的音樂劇與現(xiàn)代音樂更加密不可分,爵士類的現(xiàn)代音樂元素也完全滲透進了演唱與舞蹈的表演方式之中,發(fā)聲的方法不再僅限于美聲,而是大量地融入了流行、搖滾、靈歌等多種唱腔。舞蹈也融入了爵士、踢踏舞等一些非常有特點的舞種,榮獲“格萊美獎”的音樂劇電影《愛樂之城》也用爵士樂的魅力再次掀起了浪潮。因此,作為音樂劇藝術指導,我們的責任更重,更需要包容并蓄,了解復雜的現(xiàn)代流行音樂走向和脈絡,需要對現(xiàn)代的音樂風格、舞蹈種類、演唱技巧等各方面均有涉獵和了解,才能在教學和演奏中更加準確地去詮釋和引導學生。在此,筆者以兩個常用劇目中的經(jīng)典唱段為例,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簡述如何理解和準備教學,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對音樂劇藝術指導的職業(yè)要求、工作方式有所了解。
以音樂劇《芝加哥》中的“All that Jazz”為例。
故事素材根據(jù)穆玲·達拉斯·華金斯(Maurine Dallas Watkins)的話劇《芝加哥》改編,取材于20世紀20年代末芝加哥地區(qū)的真實事件。1996年,由約翰·坎德爾(John Kander)作曲,弗雷德·艾伯(Fred Ebb)作詞改編成音樂劇。同年,音樂劇《芝加哥》開始在百老匯演出,并大獲成功。整部作品描述了貪婪、背叛、暴力等一系列的丑陋人性的真實面目。舞蹈天才鮑伯·佛西(Bob Fosse)更是為這部劇目貢獻了最有價值的爵士舞蹈的創(chuàng)作,而最終獲得了多項“托尼獎”。
1. 唱 腔
以傳統(tǒng)的歌劇規(guī)格來講,這首歌的音域并不是非常的寬廣,但是它的最高音對于音質(zhì)的要求卻非常高,這種音色和我們常見的《劇院魅影》或是《小美人魚》都不是一種風格。由于整個劇目的題材所塑造的主人公是非常張狂、野性,甚至是扭曲的,所以在音色塑造上要追求一種既狂野但是又非常有力量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歌手是很難用傳統(tǒng)的演唱方式完全達到這樣的角色感。所以在音樂劇里有一種唱腔是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通常叫真聲或者胸混(Belting Singing)的唱法。這是一種高音胸腔共鳴的技巧,對于演員本身也是有一些音色要求的,運用合理的元音練習,氣息結合胸聲的“真混”可以輕輕松松達到有力量的音質(zhì)。這也屬于音樂劇或者流行演唱里混聲練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由于胸混的很大一部分是脫離不開真聲,所以從說到唱就更加容易自如地轉換。這樣的發(fā)聲方式也可以大大強化演員的戲劇張力。所以我們在處理類似這樣的作品時,需要引導和幫助表演者來辨識和挑選演唱的唱腔,作為藝術指導,需要在課上清楚地告訴學生如何找到合適的音色去進行演唱,以及如何體會角色情緒。
2. 節(jié) 奏
從這首作品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和爵士樂息息相關。無論是樂隊配置還是舞蹈,都體現(xiàn)出濃烈的爵士樂的特征。樂譜里處處都充斥著大量的切分音,很多樂句的重音也都是在反拍或者后半拍上,而不是常規(guī)的傳統(tǒng)律動。在課堂上,需要明確地幫助學生分析樂譜,找出重要的節(jié)奏轉折。例如,第21小節(jié)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轉折,這里的重音完全是在第二拍上的。
第25小節(jié)的八分音符在演奏時的律動也是有著不同的分句和氣口,因為作曲者所標識的連線正是他想表達的節(jié)奏律動,所以必須嚴格按照譜例的重音來彈奏,而這些重音便是爵士樂最顯著的特點,即第二和第四拍才是它的重心。
更不用說整首歌曲里的那些切分音,比如第7小節(jié)的“and all that jazz”這句需要完全貼合著旋律的切分音來演唱,無論是節(jié)奏還是語言,它的重點都在爵士樂上,和傳統(tǒng)的長音為重音的切分音是完全相反的。
當然以上所述這些細節(jié)都是分解的,無論是演員還是音樂演奏者,如果想要更加準確地演繹具有這種風格的作品,都需要對基本的爵士樂語言,尤其是節(jié)奏方面有一定的學習和了解,否則同樣的樂譜,很有可能就演繹得非常不倫不類(建議讀者們?yōu)g覽伯克利音樂學院Bob stoloff的爵士樂節(jié)奏內(nèi)容作參考)。
以音樂劇《歌舞線上》中得“I can do tha”為例。
1. 音樂情境及人物分析
在音樂劇中,每個角色都會有自己的故事,而音樂便是整個劇目的指引者,任何一個樂器或者任何一個動機都將可能引起我們對后面的劇情的想象。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音樂給予的線索來營造戲劇情境是非常重要的。“I can do that”這首歌是主角之一Mike的開場曲,整首歌曲也是以純爵士的配樂方式呈現(xiàn)。課堂上,首先要分析歌詞,然后通過音樂來幫助預設情境。
主角Mike坐在最后一個位置,躍躍欲試希望自己可以第一個做自我介紹,在他的請求下成功了。評委Zach問:“你是怎么開始跳舞的?”Mike回答:“因為是我的姐姐先開始的。我來自意大利的一個大家庭。我的外婆總是喜歡在窗外休閑地靠著一個小枕頭。我是家里的第十二個孩子……我是個意外(大家哄笑),那是我姐姐告訴我的。哦,是Rosalie姐姐—就是因為她開始去舞蹈班的。我媽媽每個周六都會帶她去上課,也經(jīng)常帶著我。”Zach又問:“你當時多大?”Mike答:“4歲。我非常得意地坐在那里……”而后進入唱段。
在短短的歌曲開始之前的這段臺詞里,就可以看出Mike是一個非常年輕并且極其可愛的男孩子,他的個性簡單但是又非常熱情,表達自我的時候也容易“跳戲”,無論是說起外婆還是姐姐都體現(xiàn)出意大利人的溫情和直接。從言語中,我們不難看到他對舞蹈的熱情及自信,同時他極其放松,渴望立即表現(xiàn)自己的舞蹈才能。這些也在之后的歌詞和舞蹈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一段臺詞其實是至關重要的,不僅讓我們快速了解了主角的性格特征,同時也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因為在整個自我介紹的后半段他將獻上一段精彩的爵士踢踏舞。
同樣的,這一譜例中的音樂背景也運用了一些切分音,但是與上例不同的是,這里的處理需要更加愜意,帶著流行音樂中常有的那種往后倚靠的感覺(Lay Back)。譜例中的很多跳音都顯示出了俏皮的性格,在演奏時,我們不可以彈得過于粘連或者笨重,應該盡量地用音樂呈現(xiàn)出一種放松、自信的狀態(tài)。歌曲開始前的最后句臺詞是:“我非常得意地坐在那里……”音樂部分的漸進就像他回到了當年一樣。因此整個觸鍵也需要輕盈、隨意一些,盡量避開演奏古典鋼琴作品的那種過于精致的彈法。
2. 舞蹈與音樂
在第47小節(jié),貝斯低音行走的節(jié)奏轉換把角色心態(tài)展現(xiàn)得非常明顯,兩句“I can do that”都是在獨舞前的情緒積累,所以貝斯低音行走是一個暗示,同樣,當我們演奏的時候,重拍仍舊需要做出調(diào)整,并且要盡量模仿木貝斯的音色和那種律動。整首歌從說到唱也是極其自然,場景的穿越其實在音樂的節(jié)奏律動上也體現(xiàn)得非常明確,拍的鋪墊到拍的舞蹈律動,需要演奏者和演員同時做出轉換。而大量的切分音與歌詞的貼合則完全體現(xiàn)了角色的表現(xiàn)欲,整個音樂的配置也是直接透露出了角色滿滿的熱情,爵士大樂隊及銅管和踢踏舞的對話更是讓短短幾分鐘的自我介紹達到一個高潮,雖然鋼琴很難做到像大樂隊表現(xiàn)出的那種輝煌和絢爛,但是可以在情緒和節(jié)奏的重音上做得更加肯定和利落。如果我們想要很快地掌握爵士樂元素比較多的作品,還是需要進行一些節(jié)奏與風格上的基礎練習。同時,我們也可以教授學生不斷地聆聽,來感受這樣的律動所帶來的情境預設(推薦閱讀Jerry Coker的《爵士鍵盤》)。
音樂劇的經(jīng)典劇目很大一部分都是英文,所以每當演繹的時候,都需要翻譯劇本,但是由于語言韻律的不同,在翻譯之后語言速度多少都會和作曲家的原譜有所出入。所以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需要仔細校正劇本臺詞,并且根據(jù)翻譯的臺詞在原譜上做一定的調(diào)整甚至是編配。所以無論是從樂曲的結構方面還是和聲方面,這種能力和敏感度都是需要提高的,只有做合適的修改和編配才不會破壞原劇目合理的安排。
現(xiàn)在還有一些原創(chuàng)的甚至是流行的歌曲,也都需要藝術指導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立即演奏,但是有可能原曲的和聲過于傳統(tǒng)或者簡單,甚至有一些僅僅給出一條旋律。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可以提前練習和準備的,但是學會快速的閱讀和聲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舉一個關于Em7/A7/D7/Gmaj7的小例子。
當看到這樣的和聲標記,傳統(tǒng)的讀譜方式會讓人感到手足無措,其實這是一種爵士的和聲記譜法,從大和弦到小和弦都有著自己的縮寫方式,那么在學習之后我們就可以迅速在鍵盤上有了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排列方式,以上的四個和弦就是E小七—A屬七—D屬七—G大七,而同時可以在這些和弦基礎上根據(jù)旋律來添加色彩音,這樣所彈奏出的和聲就會非常的飽滿并且美妙。這樣的一個技能在現(xiàn)代音樂的運用上是非常必要的。哪怕是在已有的音樂劇的樂曲里,也可以盡量地去改編,以貼合樂隊所表達出的那種豐滿感。
以上幾點是我從業(yè)以來積累的一點兒小小心得,這與學習傳統(tǒng)古典音樂作品的經(jīng)歷完全不同,我們需要從新的視角看演奏,以及音色的處理,做一名音樂劇藝術指導,其實并不是一件易事。音樂劇有別于傳統(tǒng)的歌劇,我們不再僅僅是按譜照彈,需要擁有更全面的能力。由于音樂劇是和現(xiàn)代音樂不可分割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演奏者和教學者,我們必須不斷地拓展風格,提高敏感度,同時還要具備創(chuàng)造力。相信我們將從這份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