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芳
內容摘要:民辦高校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師生關系概念解讀為基礎對民辦高校師生特點進行分析,并找出影響師生關系的現狀問題,最后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從學生、教師、院校三個層面提出合理建議,旨在幫助民辦高校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師生關系 民辦院校 和諧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其關系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質量。隨著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師生關系也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學生自主意識增強、教師權威被逐漸弱化,傳統(tǒng)師生關系受到挑戰(zhàn)。
一.高校師生關系解讀
當前學術界對“師生關系”暫無明確統(tǒng)一的界定,但通過現有文獻資料不難發(fā)現,中外學者均從不同的角度對“師生關系”進行解讀。國外學者偏重實證研究,借助于相關的交往模型、依賴理論等對師生關系本質、影響因素等微觀方面進行分析。如華勒(W.Waller,1932)認為保證教師的權威和教學的進行,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制度化的“支配—從屬”關系;杰爾德瑪斯(Joldersma,2001)認為教學中每一方都是對方的“他者”,這種不對稱的關系使師生建立相互勾連的你我關系;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Rozentali&Andreas Jakobsson,1997)提出心理學中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心理暗示,既“權威性謊言”會影響學生的教育結果,避免師生關系疏離。
國內側重于理論研究,宏觀層面較多。如郭華認為高校師生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陳桂生認為師生之間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主要標志;周新林就認為師生角色關系的本質內涵是學習和促進關系等。綜合來看,我國在與教育實踐結合方面研究較少,缺乏微觀視角的創(chuàng)新研究,也多停留在較為淺顯的描述性研究階段。由于國內教育制度的根本屬性和民辦高校的獨特性,其辦學歷史、招生對象、辦學體制等方面與公辦院校都存在差異,由此形成的師生關系也有所區(qū)別。本文從民辦高校師生關系角度進行探究,分析民辦院校的師生群體特點,師生關系的問題現狀,并給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策略,對民辦高校的長期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有積極的推進意義。
二.民辦院校師生特征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重任。由于高校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不同以及教師準入機制的差異,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院校教師特征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現象明顯。在大部分民辦高校師資隊伍中,退休教師和剛畢業(yè)的青年教師所占比重較大,相對缺乏工作經驗豐富、能力強、有職稱的教師群體。在師生關系方面反映出年齡偏大的老教師教育觀念傳統(tǒng),與當今“90后”、“00后”大學生思想有代溝;剛畢業(yè)的青年教師精力充沛、有朝氣,但缺乏工作經驗,遇到問題容易情緒化,在處理師生關系時往往會過分“愛憎分明”。
2.由于辦學機制的差異,兼職教師群體成為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組成部分。兼職教師來源復雜且大多還要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課來,下課走”幾乎只保障基本的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交流較少。這種臨時雇傭關系,極容易導致兼職教師缺乏敬業(yè)精神很難全身心投入去維系良好的師生關系,造成師生之間的冷漠。
3.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穩(wěn)定性差。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普遍面臨“招人難、留人更難”的現狀,導致高流失率的原因有社會人才流向和用人機制的影響、高校的資金投入和管理水平影響等諸多因素,給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方面帶來較大阻礙。
在學生方面,民辦與公辦高校最明顯的區(qū)別體現在生源的結構和層次差異,民辦院校學生特點如下:
1.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不斷擴招導致民辦院校生源結構復雜,學生的層次也有較大的差異,總體反映出來學生文化知識水平普遍偏低,自學能力差,學習目標不明確,甚至部分學生沒有學習目標,“混畢業(yè)證”的現象屢見不鮮。
2.相較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對人、事、物富于熱情,也熱衷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但又過度強調自我價值和自我意識,追求物質享受,在人際交往中過注重功利性,對某些規(guī)章制度持懷疑態(tài)度,表現出來具有較強的反叛心理。
3.民辦高校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吸收能力較強,加之社會網絡迅猛發(fā)展,學生從網絡獲取大量的信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降低了對高校教師的依賴性,但往往因為相關的知識和閱歷的局限性,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又欠缺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抗誘惑力較差等。
三.民辦高校師生關系現狀
民辦高校中教師與學校之間的聘任關系,致使教師缺乏職業(yè)安全感,也相對計較個人利益,主人翁意識淡薄。另外,學校主要經費來源主要是學費,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下,學生繳費接受教育服務享有“特權”、“挑剔權”,教師淪為提供教育服務的“服務者”,導致在處理某些師生關系時被動,產生心理失衡。當今師生關系面臨的主要問題現狀有:
1.師生交往溝通少
課堂教學目前仍是高校師生交流的主要場所,由于民辦院校師資力量、教學經費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多采取“大課堂”的授課模式,聽課學生眾多,課堂紀律混亂,形成“授課味同嚼蠟、聽課呆若木雞”現狀,教學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多校區(qū)辦學,一些教師來去匆匆趕校車,“上課鈴響進教室,下課鈴響出教室”同樣給師生交往帶來阻礙。
2.師生關系功利化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下,過去尊師愛生的高尚純潔關系逐漸沾染上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一些高校教師敬業(yè)精神缺乏,責任淡化,并未把教書育人看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甚至有些教師為了在教學評價中獲得學生的好評,過分縱容、遷就學生,學生與老師套近乎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這種心照不宣,各取所需的“雙贏”師生關系滋長了不良教學風氣,致使教育關系的弱化。
3.師生矛盾激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大學生思想觀念發(fā)生巨變,加之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自我意識比較明顯,對學校提供的各項服務和設施期望值較高,但有些民辦院校辦學時間短、資金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水平不高,這種現實差距導致學生對一切都心存不滿,進而衍生出“特權”思想,無視校規(guī)校紀,不服老師管教。另一方面,教師則覺得自己權威受到挑戰(zhàn),導致師生關系惡化,甚至引發(fā)過激行為。
4.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大
一些高校招生失范,學生人數大增,教學任務加重,有些教師除了要完成自己教育教學本職工作外,還要承擔一定的行政事務,導致工作負荷大,疲于應付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同時,不合理的考評機制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因,量化的考核標準直接關系到教師職稱提升、薪資待遇水平,為了完成指標,許多教師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科研、發(fā)論文,而與學生溝通交流,學習指導等不易量化的工作則不被重視。
四.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對策
長久以來師生關系是一個社會敏感話題,同樣也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話題,社會需要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本文從民辦高校師生關系研究角度出發(fā),對于如何構建良好的校園師生關系,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進行思考。
當代大學生應繼續(xù)弘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尊重教師的人格和勞動,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配合,主動與老師交流并虛心接受老師的教導;在與老師相處過程中多進行換位思考,畢竟教師也是平凡人,不能要求每一位老師都符合自己的要求,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寬容老師的不足、情感上也要給于體諒;最后,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以學為主,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剔除掉功利心,腳踏實地的充實自己,這樣才能建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tǒng)老舊的“師尊生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保證師生民主平等,這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再者要摒除浮躁的作風,真正熱愛本職工作,有敬業(yè)精神,以積極的態(tài)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yè)當中;最后教師應提高自身修養(yǎng),通過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來建立實質性的權威,以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促進師生關系健康發(fā)展。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環(huán)境保障,對于一些辦學時間短,尚未形成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高校,更要加大力度營造高校師生間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氛圍;另外,還應完善考評機制,不能片面的以科研成果、單純的量化數據來衡量教學成果,從教學態(tài)度、教學創(chuàng)新、教師受歡迎程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做出定性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最后,還應多開展學術沙龍、系列講座、演講比賽等活動拓寬師生交流渠道,提供平臺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與教師溝通交流、傾聽彼此,密切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Waller W.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2.
[2]Joldersma C W. Pedagogy of the Other: A Levinasian Approach 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J].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rchive, 2001:181-188.
[3]Wubbels T, Levy J, Brekelmans M. Paying Atttention to Relationships[J]. Education Leadership, 1997, 54(7): 82-86.
[4][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著,島子譯,后現代知識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R].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153.
[5]郭華.教學社會性之研究[M].教育出版社,2002:1841.
[6]孫俊三.《我國當代師生關系研究范式的揚棄和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 2004(4):44-47.
(作者單位:上海立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