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純超
摘要:畫面的留白在中國山水繪畫史的進程中不斷的變化、創(chuàng)新。在繪畫史中隨著朝代的變更,對于畫面留白的重視程度也愈發(fā)增強。南宋山水畫對畫面留白有著獨到的創(chuàng)新與理解,更以馬遠夏圭的山水畫為代表的一系列山水畫家用更大膽的留白方式令畫面展現出不同的效果,也用白來是抒發(fā)胸中之情,其留白特點的形成更與繪畫的歷史進程、國家政治變局、人們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南宋的山水畫留白繼承了前人的留白特點,也發(fā)揚發(fā)展了新的留白技巧,并對后世繪畫中的留白起了巨大的影響,在繪畫史上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南宋;留白;特點;影響
1.南宋以前的山水畫留白特點
山水畫的發(fā)展從舊石器時代因人們對自然地敬畏得以點滴的形成,當時在石器與墻壁上對自然景物的刻畫記錄山石簡單的樣子。到了晉代山水畫開始獨立,東晉時期的畫家顧愷之在他所著的《論畫》中寫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而南北朝的謝赫六法論中同時也提到了“經營位置”這一繪畫法則,因此在繪畫山水時位置構圖也逐漸成為重要部分,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背景也用了山水作為裝飾,但此時的山水只是依附著人物,人物是重點,對山水留白的觀念還并未重視。
隋朝時期,展子虔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山水畫家,他的《游春圖》雖依舊是記錄山水的原貌,體現自然風光,但在留白與位置經營上有了些許的體現,中間的大片空白和取景都相比之前的山水更加生動。
到了鼎盛的唐代山水畫也逐漸發(fā)展,李思訓李昭道是山水畫家中的代表人物,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也呈現出山水留白的特色,在畫面上方留大片空白點綴幾葉小帆,給人遐想的空間。
鄭虔的《峻嶺西橋圖》和揚升的《蓬萊飛雪圖頁》也是唐代山水的代表,唐代在山水畫的構圖上,對留白開始有固定的留意,不再使畫面滿當、不透氣,而是會留下空間。
五代以及北宋的山水畫已推向高潮,荊浩、董源、關仝等大家不斷涌現,將山水畫的構圖、留白、線條等處理的非常自然,從留白的手法來看,對于山水繪畫構圖的把握開始偏向于角、面來構圖,讓更多的氣息在畫面內流通。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是感情與技法的宏偉之作,在他的畫中將寫意技法與工筆技法完美的結合,有粗有細,并且在構圖上開始向南宋的風格轉變,千里江山圖卷長非常長,有時我們不得將它截成片段來看,而當它截成一段畫或者一小幅畫面時不難發(fā)現它的構圖與留白也有著邊角之感,作者在作畫時的心情與意境也耐人尋味,作品經營位置的手法在結合于北宋末期的山水繪畫也耐人尋思。
2.南宋山水畫的留白特點
南宋山水的留白特點以馬遠夏圭等人為代表,突出了與之前歷代山水畫的不同,打破了常規(guī),以更大膽更富有想象空間的留白方式去為畫面構圖,如夏圭的《松溪泛月圖頁》、《山水圖》,都以大量的留白給畫面空間,著重描繪一樣物體,朱惟德的《江亭攬勝圖》,李唐的《松湖釣隱圖》都是白多畫少,馬遠的《觀瀑圖》《寒江獨釣圖》也以獨具一格的留白方式給人耳目一新,看見畫面后見仁見智的感受。南宋的山水不再像北宋或之前朝代的山水那樣渾厚有力、在整個畫面中以山石為主體,不再是刻畫山石,精細繁茂;相反,更常見的是從某一個局部物體,某一個視角,某一個時間去著重刻畫,經營位置,反復斟酌,在對著這些僅有的事物中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思想去刻畫,而另外部分不再去添加皴染,用額外的留白表達出自我的感覺、浪漫、詩意、情趣。
南宋山水畫的大膽留白也導致此種風格形式受到頗多的非議。宋室南渡,江河支離破碎,人們對南宋時期這種特殊的留白方式也有種種猜想,種種懷疑,特別是馬遠、夏圭的邊角之景,殘水剩山,把這些與宋朝破碎的聯系在一起,認為畫家在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淪陷而感傷,對南宋朝廷的不滿,所以一直以來對于南宋山水畫在歷史上都有不同的爭議,但是不得不說南宋山水畫獨特的留白構圖,是山水畫史上的一次變革,而這種變革,也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南宋山水畫家的繪畫意境在經過之前歷代的山水畫變化之后又到了一個全新的山峰。
3.影響南宋山水畫留白特點的因素
3.1國家政治變局
北宋滅亡至南宋遷都,之前流離在外的畫家們紛紛重回畫院,而南宋與北宋的皇權政治對畫家的約束程度相比,南宋畫家比北宋時期思想與身心更加自由。南宋雖受金之辱,但是在與金妥協(xié)階段依舊在江浙地段發(fā)展經濟,文化與經濟日益繁榮,加之宋高宗熱愛繪畫,南宋的畫院比起北宋有精簡而無不及。南宋將畫院設于臨安,此處乃江南秀麗之地,與北宋山川豪邁各有不同,因此而見,南宋的繪畫更講究對于畫面的爛漫獨創(chuàng),精細于一個物體,強調留白的意境與秀麗之情,柔美與精致。
3.2人們的思想觀念
從北宋以來,科舉制使百姓更加注重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開始研習繪畫書法。到了南宋,繪畫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必修之業(yè)。而在南宋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們的思想活躍大膽,人與人之間溝通更頻繁,通過交流和相處,人越是會有想法,人們開始把山水畫從“無我之境”轉變?yōu)椤坝形抑场边@是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提出的,北宋與之前朝代的畫注重“師法自然”,而南宋則追求詩意與情感的追求,這追求即能反映在畫面留白上,通過留白展現詩意,抒發(fā)情感,打通氣脈。
3.3理學的影響
理學在南宋的繪畫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夏圭、馬遠的畫中皆可體現,用“一角”與“半邊”虛實模糊,替代自然中的萬物,讓留白來直呼胸臆,趣味盡在筆畫之外。理學中注重“氣”,后潘天壽也提繪畫的構圖在于氣勢,就來自南宋理學與留白的影響。畫面的留白,畫面的布局都是形成氣勢中的一個部分,氣勢可以說為:畫中的留白與畫的構圖、物體的虛實關系。畫的留白讓人感到畫面中空氣的流動,思想的翻滾,氣勢才會有方向感,不再多一筆不再少一筆。當氣勢形成之后,畫面、留白、物體之前則會存在一種相互碰撞又相互吸引的律動感,既能跳躍在畫中,也能順勢流露于畫面之外。這即是馬遠、夏圭等人作品的妙哉之處,四角留一,令氣勢順角而行,直至突破畫面。
4.南宋山水畫留白對后世山水繪畫的影響
南宋山水繪畫構圖、留白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對后世山水畫的影響極大。南宋山水畫通過總結理學與結合社會因素后用畫面留白把人們感受、想象、情感歸納,通過無則有、虛則實的另一種方式展現出來,在繪畫上開創(chuàng)出了新的形式,這是南宋山水畫發(fā)展歷程中的一種藝術意境。元代的王蒙、倪瓚等畫家小幅山水定用留白去表現意境,明代的吳門畫派,都對南宋的山水推崇有加,清代石濤、八大山人等都從南宋繪畫的留白中取其精華,再往后徐悲鴻、黃賓虹等藝術大家的繪畫中都有南宋留白形式的體現,并為南宋繪畫的形式美感發(fā)聲。南宋繪畫的留白構圖不僅影響著中國后世的山水繪畫形式,也推進了日本漢畫的發(fā)展,漢畫的大部分作品都受了南宋山水的留白影響,構圖形式尤為相像,并對小事物精細描繪,形成新的審美情趣。
5.結語
南宋的山水繪畫留白的特色是在傳統(tǒng)山水繪畫構圖上進行了更深層、更大膽的探索與突破,南宋山水繪畫的留白融入詩畫,融入哲學思想,融入生活情感,腳踏實地的在傳統(tǒng)繪畫中取其精華,再超出傳統(tǒng),而并非是空得其名,它在藝術上取得了難以磨滅的成就,它獨特的藝術形式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僅僅在當時和以后的山水繪畫中有著深刻的影響,而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起了中國山水繪畫承上啟下的作用與責任。
(作者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