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歡,李海凌,王 丹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四川成都610039)
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建標(2014)142號《進一步推進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完善工程量清單計價配套措施,推行工程量清單全費用單價,推廣適合工程量清單計價的價格指數調整價格差額法(以下簡稱《指數法》)[1]。2017年10月1日開始執(zhí)行的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簡稱《2017示范文本》)通用條款6.5.2價格調整約定的第一種調差方式就是“采用價格指數進行價格調整”[2]。GB 50500-2013《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guī)范》(以下簡稱《2013計價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物價變化的合同價款調整方法有兩種:價格指數調整價格差額和造價信息調整價格差額(以下簡稱《差額法》),與2017示范文本保持一致[3]。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工程項目合同價款調整方法為指數法,如世界銀行發(fā)布的“工程招標示范文件”中規(guī)定:價格調整通用方法為指數法。而我國大部分的建設項目仍在采用一對一的差額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一帶一路”、“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等大戰(zhàn)略的提出,建筑行業(yè)與國際接軌已呈必然趨勢,我國建筑行業(yè)推行國際通用指數法調差勢在必行。
國外工程的合同價款調整大多采用調值公式進行調整,雖然調整項目的專業(yè)有所不同,但都是根據各可調項目(因子)的價格指數變化,利用調值公式計算出“調值系數”后調整合同價款。世界銀行發(fā)布的“工程招標示范文件”中規(guī)定價格調整通用方法即指數法。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在紅皮書中也推薦使用指數法調整價格變化。
國內鐵路、道路、石油石化管線、堤壩等相關涉外專業(yè)項目是較早使用調值公式按照《指數法》進行合同價款調整的,但為數不多。在房屋建筑工程及一些市政等工程中,由于分部分項工程較多、期中進度款結算支付的開展有效性不強、缺少《指數法》的具體操作細則及價格指數的發(fā)布,《指數法》調整合同價款存在實際操作推行的瓶頸?!?013計價規(guī)范》則對《指數法》公式中的可調因子、權重、指數的確定給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為實現《指數法》調差在各項專業(yè)工程中的應用和推廣制定了統(tǒng)一的標準。
施工合同價款的約定是以合同簽訂時靜態(tài)的承包范圍、設計圖紙及標準、施工條件等為前提的,發(fā)承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也是以此為基礎的。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如果這種靜態(tài)前提被打破,就會涉及到合同價款的調整,需要在新的承包范圍、新的設計標準或新的施工條件等前提下建立新的平衡,實現原有合同約定框架下新的公平和合理。因此,為了合理分配發(fā)承包雙方的合同價款變動風險,有效控制實際施工中的工程造價,發(fā)承包雙方應當在施工合同中明確約定合同價款的調整事項、調整原則、調整方法及調整程序等。
按照《2013計價規(guī)范》的規(guī)定,圖1中事項(但不限于)發(fā)生,發(fā)承包雙方應當按照合同約定調整合同價款。
圖1中,物價變化是引起合同價款調整的眾多事項之一。實踐統(tǒng)計表明:物價變化、現場簽證、工程量清單缺項、索賠是導致合同價款調整最主要的四大事項?!吨笖捣ā穭t用于計算物價變化時需調整的合同價格差額,是利用可調因子的價格變化指數及其權重,即主要材料的價格變動趨勢,計算物價波動時的合同價款調整差額。
2013計價規(guī)范規(guī)定:因人工、材料和工程設備、施工機械臺班等價格波動影響合同價格時,當合同約定采用指數法調差時,按式(1)計算差額并調整合同價款[3],式中參數定義見表1。
圖1 合同價款調整事項
表1 《指數法》參數定義
《差額法》是目前工程常用的調差方法,該法是利用工程所在地發(fā)布的材料和設備的價格信息,對合同約定的可調項目一項一項單獨計算價差累計調整差額的方法。這種調整方法比較直觀,主要用于使用材料品種較多、數量較大的項目,如房屋建筑與裝飾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是傳統(tǒng)的價格調整方法。
《指數法》是利用各可調因子的價格變化指數及其權重來計算物價變化及價格波動時的調整差額的方法。這種方法快捷簡明,不具體單獨計算各項可調材料的價差,而是用支付期前后(報告期與基準期)的價格指數比(或價格比),依據主要權重因子按價格運動趨勢及調整值公式簡化計算。即:用報告期已完成的合同約定的工程量金額,乘上按調值公式計算出的調值系數η,綜合計算出報告期的調整差額[4]。
《指數法》和《差額法》在方法計算、工程期中支付及結算管理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吨笖捣ā肥且环N綜合整體的調整方法,有利于加強期中過程支付及簡化工程結算管理。這種按價格運動的趨勢事前算帳的方法能減少結算時承發(fā)包雙方的價格分歧,有利于工程結算和造價控制,也有利于下一步推行工程量清單全費用單價計價模式的展開。同時,《指數法》對業(yè)主投資的有效控制和工程結算的簡化作用是差額法不可代替的。當然,由于招標人事先給定了可調因子,對承包人的投標策略及材料設備的采購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某工程期中支付時,當期完成清單項目的合同價款合計為:160萬元,其中:已按現行價格計算的計日工價款為8 000元,發(fā)承包雙方確認應增加的工程變更及索賠金額為12 000元。人工費占建安費的19%,造價部門發(fā)布的人工調差系數為9.09%。
(1)計算人工費應調整的合同價款差額ΔP1。
ΔP1=(1600000-8000-12000)×19% ×9.09%=27288.18元
(2)計算材料費應調整的合同價款差額ΔP2。
采用一對一的價差調整方式,其計算過程見表2。
由于單調材料很多,表2為部分材料節(jié)選。由表2中所有單調材料的價差調整額合計得到ΔP2=59600.64元。
則《差額法》調整后的當期結算款:PC=1600000+27288.18+59600.64=1686888.82元。
表2 《差額法》材料價差計算(部分節(jié)選)
可調因子及權重、基本價格指數、現行價格指數(無價格指數采用材料信息價替代)詳見表3。
表3 某工程價格指數和權重約定
(1)計算P0。
按照P0的計算原則(見表1):P0=1600000-8000-12000=1580000元。
(2)計算調值系數η。
由表3可知,變值權重B=0.65,定值權重A=1-B=1-0.65=0.35。
η=(0.35+(0.19×1.2/1.1+0.11×1+0.12×4000/3500+0.18×330/300+0.05×1210/1100)-1)=0.05742。
(3)計算本期應調整的合同價款差額ΔP。
ΔP=1580000=1580000×0.05742=90723.6元。
則,《指數法》調整后當期結算款為PZ=1600000+90723.6=1690723.6元。
《差額法》與《指數法》調差結果的對比情況見表4。
表4 《差額法》與《指數法》調差對比
從表4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差額法》和《指數法》調整的價款差額偏差率僅0.23%。
(2)《差額法》調整價差需要調整價格變化的所有項,而《指數法》僅需計算幾項主要材料代表的價格變動趨勢。兩種調差方法結果的對比可知,《指數法》可行且更簡潔。
此外,本課題對大量的房屋建筑與裝飾工程、市政工程、通用安裝工程等現行計量規(guī)范的各專業(yè)工程進行了兩種調差方法的對比分析,發(fā)現各單位工程最終調差結果正負偏差都有,符合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若按單項工程統(tǒng)計,兩種調整方法的偏差幅度進一步收斂,偏差幅度在±1.5%以內。兩種方法雖有調整偏差,但在實際工程調整時,可以通過合同有效約定、招投標的價格風險對等承擔、期中支付的及時簡化調整等手段進一步消除偏差影響。
《指數法》的應用是必然的趨勢,此方法不僅比《差額法》簡便,而且其計算結果與《差額法》的偏差在合理范圍內,此方法可以改變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一報價、二核量、三結算”的造價管理模式,減少結算糾紛。對《指數法》的推廣使用提出以下建議:
(1)迅速推出價格指數的調查、編制和發(fā)布機制,以配套和完善《指數法》調整的基本要求。進一步研究工程招投標時,各單位專業(yè)工程調整因子的合理列項,規(guī)范招投標采用此方法調整差額的具體實施細則。
(2)建議國有投資項目執(zhí)行《指數法》調差,自有資金項目推薦使用。承發(fā)包雙方在合同中具體約定采用哪種方法調整價格波動引起的價格差額。
(3)進一步加強和貫徹執(zhí)行國家相關規(guī)定,推廣適合工程量清單計價的要素價格指數調價法,為盡快推行工程量清單全費用單價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