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娜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內科 漯河 4620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1],是臨床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常見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通常在腦出血后易引發(fā)腦血腫和周圍水腫,進而損傷患者的腦部組織。另外,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屬于腦部自動調節(jié)機制損傷后產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維持或增加腦組織受損區(qū)域血液灌注有利于恢復受損的神經元[2~3]。因此,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而言,在對其實施降顱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還需要促進其腦部血液微循環(huán),以修復患者受損的神經功能。本研究通過對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期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試驗組,每組45例。常規(guī)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8~74歲,平均年齡(67.8±4.2)歲;丘腦出血18例,枕葉出血12例,小腦出血15例。試驗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8.1±4.3)歲;丘腦出血17例,枕葉出血12例,小腦出血1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出血部位等基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納入標準 經臨床確診為急性期高血壓腦出血者;中醫(yī)辨證屬于肝火上擾、血瘀腦絡[4]者;起病時間>24 h,年齡<80歲者。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患有惡性腫瘤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對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常規(guī)組 采用西醫(yī)治療。治療內容包括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降顱壓、吸氧、確保呼吸通暢、加強血糖和體溫監(jiān)測、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和抗感染治療等;對于出現昏迷或吞咽困難的患者,可采用鼻飼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對癥治療。持續(xù)治療2周。
1.4.2 試驗組 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治療內容同常規(guī)組;中醫(yī)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組方:黃芪50 g、紅花、桃仁各10 g、當歸、川芎、地龍、赤芍各15 g。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取汁服用,1劑/d,分早、中、晚3次服用。持續(xù)治療2周。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神經功能缺損采用NIHSS量表進行評估,滿分30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昏迷情況,昏迷情況采用GCS量表評分評估,分值為3~15分。重度昏迷:3~8分;中度昏迷:9~12分;輕度昏迷:13~14 分。(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MBI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4)療效判定標準,無效:治療后,患者頭痛、嘔吐等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NIHSS評分減少<17%,病情加重;進步: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NIHSS評分減少18%~45%;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NIHSS評分減少46%~90%;基本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正常,NIHSS評分減少91%~100%。治療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進步)/總例數×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GCS評分和MBI指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GCS評分和MBI指數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MBI指數和GCS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GCS評分和MBI指數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GCS評分和MBI指數比較s)
組別 n GCS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MBI指數(分)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試驗組NIHSS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45 45 t P 8.2±1.3 8.3±1.5 0.34 0.74 12.3±1.6 14.1±1.2 6.04 0.00 24.36±4.98 24.74±5.21 0.35 0.72 13.18±2.21 9.36±1.84 8.91 0.00 64.4±2.5 64.2±2.4 0.39 0.70 79.3±1.6 86.4±1.2 23.81 0.00
2.2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高血壓腦出血在腦血管疾病中屬于常見高發(fā)病,且患者多為中老年男性。由于高血壓腦出血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而存活者多遺留有神經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有不利影響。因此,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急性發(fā)作期患者進行積極和有效的治療,對改善患者受損神經功能,降低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目前,隨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進一步證實了中藥防治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單純的西藥治療效果更佳。而中醫(yī)認為腦出血屬于“中風”范疇,急性期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發(fā)病機理為肝火亢陽、氣血瘀滯,腦部經絡不通。因此,中醫(yī)治療以平肝熄火、活血化瘀為主[6]。
本研究以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為試驗對象,對患者實施了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案,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僅采取西醫(yī)治療的常規(guī)組,且試驗組患者的GCS評分、MBI指數和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表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能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療效更佳。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的常規(guī)方式主要為降低顱內壓、脫水處理、血壓控制、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等,因為治療手段比較單一,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產生的凝血酶、血紅蛋白及其分解產物和細胞炎性因子等,會造成繼發(fā)性腦損傷,從而造成腦細胞出現缺血性壞死,引發(fā)患者出現肢體運動功能和聽說讀寫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臨床上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療效及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中藥湯劑補陽還五湯具有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的功效。方劑中的桃仁、赤芍、川芎和紅花有活血散瘀、舒經活絡的作用;地龍可清熱定驚、平喘通絡;黃芪、當歸有補血調經、保肝利尿、降壓抗菌的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可起到養(yǎng)氣補血、舒經通絡、活血化瘀和保肝降壓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癥狀。而且,現代醫(yī)學研究認為,補陽還五湯中的藥物相互配合,能充分調節(jié)顱內血液流變學,有效發(fā)揮藥物的抗菌、抗氧化和抗感染功效,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7]。同時,起到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保護血腦屏障和防止細胞凋亡等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MBI指數和GCS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期高血壓腦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態(tài),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采用西醫(yī)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能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