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朝 王洋 安文峰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 許昌 461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昏迷、偏癱、嘔吐、意識障礙等,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50%~7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的康復進程與其日常生活質量均造成了嚴重影響[1]。因此采用有效措施對腦卒中患者早期認知功能進行干預,對促進病情康復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2],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對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神經功能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0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均經CT、MRI確診。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8.5±16.5)歲;病程 6~13 d,平均病程(9.5±3.5)d;腦出血16例,腦梗死14例。研究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 43~75歲,平均年齡(59.0±16.0)歲;病程 6~14 d,平均病程(10.0±4.0)d;腦出血 17 例,腦梗死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有明顯意識障礙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及伴有惡性腫瘤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營養(yǎng)支持、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顱內壓、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若患者存在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則及時對其給予藥物控制,使其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并做好并發(fā)癥預防準備;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按摩與肢體鍛煉。持續(xù)治療1個月。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展開早期康復治療。(1)心理干預:在病情影響下,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不良情緒,如煩躁、精神緊張、抑郁等,這都會對患者原有正常語言表達與認知功能障礙產生一定影響。醫(yī)務人員要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引導患者表達內心情緒,并對其展開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性與治療效果,提高其治療信心與配合度。(2)運動功能鍛煉與日常生活能力訓練[3]:于病情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訓練,運動功能鍛煉包含體位擺放、坐位平衡訓練、坐位與臥位的正確聯(lián)系、坐位與站位互換、上下樓梯及步態(tài)訓練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包括洗漱、穿衣、站立、行走等,運動功能鍛煉與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交叉進行,30~45 min/次,1~4次/d。(3)認知功能訓練:評估患者認知功能,并制定具體的認知功能訓練計劃。根據(jù)患者自身興趣愛好展開書寫訓練,指導其進行有步驟的抄寫、聽寫,或者讓患者反復朗讀一段信息,增強其邏輯思維能力;采用短文復述、圖片記憶的方式,或讓患者多熟悉身邊的人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要求患者正確講述,以提高患者記憶力;通過電腦游戲鍛煉患者注意力,以視覺跟蹤法提高其手眼協(xié)調能力;采用預算訓練、數(shù)字排列訓練、物品分類訓練以及推理訓練等方式提高患者綜合分析能力,并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4]。2次/d,30~40 min/次,6 d/周。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標準 (1)采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價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障礙情況,該量表包括患者記憶力、注意力、定向力、言語表達能力等項目,分值范圍0~30分,分值越低則表明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5]。(2)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CSS)評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范圍0~45分,分值越高即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3)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MBI)表(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價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即日常生活能力越高[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30 30 t P 14.8±5.1 15.1±4.9 0.232 0.817 19.8±6.2 24.3±5.7 2.927 0.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CSS及MB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SS及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BI評分高于對照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S及MBI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S及MBI評分比較(分
MB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C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16.6±2.1 16.4±2.3 0.352 0.726 13.5±1.8 12.1±1.3 3.454 0.001 51.2±5.4 51.6±5.3 0.290 0.773 63.8±4.9 71.5±5.1 5.963 0.000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腦卒中發(fā)生率持續(xù)增加,且有2/3的患者會留下不同程度后遺癥[7]。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fā)癥。腦卒中后,因大腦組織缺血、缺氧,腦細胞功能失調加速,精神活動的完整性破壞,加上患者多伴有腦動脈硬化,在非腦卒中區(qū)出現(xiàn)腦供血、供氧相對不足,而代謝極為活躍的額葉、海馬等,與智力、情緒、記憶有關的神經細胞,以及供血較差的腦深部結構對缺血尤為敏感,逐漸出現(xiàn)認知障礙的一系列癥狀,若不及時對其展開有效治療,則會促使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延緩患者康復時間,對其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當患者腦組織發(fā)生缺氧、缺血性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能夠通過功能重組與結構重建促使認知功能恢復,因此及時進行康復治療,有利于促進大腦皮質功能重組,促進患者運動、認知等功能的恢復[8]。
早期康復治療是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注意力、記憶力、定向力與言語能力進行專項訓練,從而激發(fā)患者大腦皮層神經活性,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神經細胞與突出結構重建,并減少腦組織神經細胞凋亡;同時還能擴張毛細血管,使其腦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誘導新生血管形成,加強腦細胞代謝,這對于改善患者整體功能有著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MMSE、CSS及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MSE及MBI評分高于對照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腦卒中患者展開早期康復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