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建中 陳姣紅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放療科 三門峽 472000)
骨轉移好發(fā)于骨盆、脊柱骨等中軸骨,據統計,此類骨轉移約占所有骨轉移4/5左右[1]。骨轉移以溶骨性破壞最為常見,臨床多表現為轉移部位疼痛、脊髓壓迫、腎功能衰竭、高鈣血癥、骨質破壞、繼發(fā)病理性骨折,甚至可造成活動受限、截癱,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3]。局部放療應用于骨轉移癌患者,不僅能有效殺滅靶區(qū)癌細胞,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激活成骨細胞,進而促進新骨形成,且能有效抑制體內致痛物質生成及分泌,從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唑來膦酸應用于骨轉移癌患者,能有效抑制破骨細胞生長,減少破骨細胞在骨質吸收部位累積,同時有效阻止癌細胞擴散,抑制癌細胞在骨基質上粘附、浸潤,減少骨質破壞及骨吸收。本研究旨在探討局部放療聯合唑來膦酸治療骨轉移癌的療效及對疼痛程度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骨轉移癌患者167例,依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83例和研究組84例。對照組男49例,女34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4.29±7.61)歲。研究組男51例,女33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55.13±8.0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原發(fā)惡性腫瘤病理診斷明確,繼發(fā)骨轉移經病理確診或骨掃描加核磁共振、CT確診;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放療禁忌者;對本研究藥品過敏者;神經疾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腎、肝存在嚴重病變者;依從差不愿配合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局部放療:骨轉移灶采用山東新華600C型6MV-X直線加速器進行放射治療,照射總量為3 000 cGy/10f/2W或4 000 cGy/20f/4W,1次/d,連續(xù)5 d為1個療程,休息2 d后進行下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4個療程。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唑來膦酸(國藥準字H20041346)治療:靜滴唑來膦酸4 mg+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28 d為1個周期。唑來膦酸連用2個周期后評價兩組臨床療效。
1.4 觀察指標與標準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病灶消失,且持續(xù)≥4周為顯效;腫瘤病灶最大單徑之和縮小>30%,且持續(xù)≥4周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4]??傆行?有效+顯效。(2)治療前后以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價兩組疼痛程度,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3)記錄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發(fā)熱、惡心、嘔吐。(4)治療前后以世衛(wèi)組織生活質量評分表(WHOQOL-100)評價兩組生活質量,得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前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84 83 21.299 14.446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7.28±2.08 7.01±1.96 0.863 0.392 2.13±0.76 3.47±1.09 9.224 0.000
2.3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治療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 WHOQOL-100評分(41.23±7.08)分,與對照組(42.09±6.36)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25,P=0.410;治療后,研究組 WHOQOL-100 評分(68.26±7.1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1.53±6.48)分,t=6.368,P=0.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腫瘤骨轉移屬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據相關調查顯示[5],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發(fā)生骨轉移概率為31%~82%。骨轉移癌患者常伴有劇烈疼痛,其原因為癌細胞于骨骼內生長繁殖,可充分激活破骨細胞,破壞骨質,同時能促使乳酸、白細胞介素-2及前列腺素等疼痛遞質大量生成,進而引發(fā)疼痛。因此,探尋有效治療骨轉移癌的方案,對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及提升其生活質量均意義重大。
骨轉移癌患者大多已至晚期,故不宜采取手術治療,且又無法耐受全身化療,因此局部放療成為最適合的治療手段。對骨轉移癌患者采取局部放療,能通過射線照射靶區(qū),殺滅靶區(qū)癌細胞,抑制癌細胞新生,同時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刺激血管纖維基質,激活成骨細胞,進而促進新骨形成[6]。另外,局部放療能有效抑制體內致痛物質生成及釋放,從而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但單純采取局部放療總緩解率與臨床存在一定差距,需進一步提高。
朱曉兵等[7]研究證實,骨轉移癌患者采取唑來膦酸聯合放療治療,疼痛總緩解率高達97.50%,生活質量改善率高達92.50%。唑來膦酸屬雙膦酸鹽之一,其應用于骨轉移癌患者,能發(fā)揮如下作用機制:(1)通過拮抗蛋白質異戊二烯化,抑制破骨細胞生長,減少其于骨質吸收部位累積,同時破壞其功能,致使破骨細胞凋亡;(2)能有效阻止癌細胞擴散,抑制癌細胞在骨基質上粘附、浸潤,拮抗腫瘤血管生成,減少骨質破壞及骨吸收,進而有效阻止骨轉移情況進一步加重;(3)還可有效抑制癌因性高血鈣癥,從而明顯降低骨骼相關事件發(fā)生風險[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及WHOQOL-10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WHOQOL-10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骨轉移癌患者采取局部放療聯合唑來膦酸治療,療效確切,能明顯減輕其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較高,進而有助于生活質量提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