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我國個人信息民法保護之完善
        ——兼從平衡權益保護與商業(yè)化利用之角度

        2019-03-27 01:56:24劉金蕊
        商學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人格權損害賠償裁判

        蔡 唱,劉金蕊

        (1.海南大學 法學院,海南 ???70228;2.湖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410082)

        私人信息的收集同社會本身一樣古老,它可能不是最古老的職業(yè),但卻是最古老的習慣之一[1]。這個習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受限于傳播手段和技術條件,難以對人們生活的安寧造成損害,因此個人信息的保護不成問題,或者說并未成為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數(shù)字信息記錄、儲存、傳遞的技術和設備日新月異且日益普及[2],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和不當利用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許多國家相繼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據(jù)學者統(tǒng)計,截至2006年,世界上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的國家和地區(qū)已經超過50個[3]。

        我國尚未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民法總則》第111條僅規(guī)定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但該條文沒有明晰其權利屬性及具體內容。全國人大《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和工信部關于《電信和互聯(lián)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定》,以及《身份證法》《旅游法》《商業(yè)銀行法》等與個人信息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的零星規(guī)定,未能為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提供一致的標準,因此導致司法適用的困難。

        本文從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樣本裁判入手,研究個人信息侵權案件的民事司法適用狀況,試圖總結我國司法實踐中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責任形式等,探尋現(xiàn)階段我國個人信息的司法保護力度,以期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理論發(fā)展以及立法、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一、引言:經濟發(fā)展對個人信息民法保護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以數(shù)據(jù)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數(shù)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個人信息商業(yè)價值日益凸顯。個人信息一方面蘊含著財產利益,在特定情況下可以用于交易、參與市場流通、成為市場中的商品;另一方面其承載著信息主體的精神利益,與信息主體的人格自由與全面發(fā)展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享受技術進步福祉的同時,通過法律來規(guī)范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在我國民商合一的背景下,民法中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既涉及個人權利確認和保護,又涉及其商業(yè)利用?!睹穹倓t》第111條規(guī)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但該條款簡略而易引起條款解讀分歧。2018年《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以下簡稱《人格權編》)第814條到第817條關于個人信息的收集和運用規(guī)則,是在《民法總則》第111條的基礎上,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更進一步規(guī)定,然這些規(guī)則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應對經濟發(fā)展給個人信息民法保護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擬從已有的裁判角度,理論和實踐結合,為解決個人信息民法保護之完善提出建議。

        二、樣本裁判中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狀況

        (一)個人信息保護樣本裁判①概覽

        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我國個人信息的司法保護情況,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個人信息”和“損害賠償”,限定為“民事案由”進行檢索,共得到裁判文書1250份,經過進一步對具體內容的逐一篩查,涉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民事裁判共205份,時間跨度從2011年至2018年,根據(jù)責任成立與否以及具體責任情況進行初步統(tǒng)計,具體如表1。

        據(jù)統(tǒng)計總結,個人信息保護案件在近年司法裁判中具有如下特點:

        1.案件數(shù)量近五年內快速增長。2011年至2012年每年分別僅有一則案件,2013年有六則,呈緩慢增長態(tài)勢。2014年至2017年,個人信息保護案件數(shù)量爆發(fā)性增長,每年分別有28件、36件、55件和69件②。總體來看,個人信息保護案件數(shù)量快速增長,表明近年來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情形日益嚴重,也表明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意識到維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

        2.個人信息保護案件無統(tǒng)一案由。205份樣本裁判中,明確案由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糾紛的案件僅一則③,大部分案件被歸入人格權糾紛和侵權責任糾紛,如名譽權糾紛案件75個、隱私權糾紛31個、一般人格權糾紛22個、姓名權糾紛21個、侵權責任糾紛14個以及網絡侵權責任糾紛9個。其他案由根據(jù)具體案情而有不同,如電信服務合同糾紛、儲蓄存款合同糾紛和買賣合同糾紛等??梢娔壳皞€人信息保護尚未形成獨立的案件種類,僅依附于其他案由之下予以有限地保護。

        需要說明的是,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關于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的規(guī)定正式生效后,實踐中并未出現(xiàn)專門的個人信息侵權糾紛類型。雖然搜集到的樣本裁判時間跨域在重要法條生效前后,但是時效影響不大,本文不作專門區(qū)分討論。

        表1個人信息保護樣本裁判狀況概覽表

        (二)個人信息侵權行為類型總結

        雖然案由差異很大,但是侵害個人信息的加害行為卻具有明顯特征,根據(jù)實踐中不同侵權行為類型構成特征,歸納如下。

        1.不當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主要是指在被侵權人生活領域張貼、散發(fā)包含個人信息的材料,如身份證復印件、法院裁判文書等,或者通過微信等網絡交互平臺發(fā)布被侵權人個人信息。這類加害行為大多數(shù)具有侵權的故意,由于雙方當事人在處理相互事務時有較大沖突,欲通過公開對方個人信息及事件情況給對方造成一定傷害,或者形成輿論壓力促使對方妥協(xié)。實踐中亦存在過失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的情況,如制作電視劇時將他人電話號碼作為角色電話予以公開④。法院認為,電話號碼應作為原告?zhèn)€人信息的一部分,其相應的權利受法律保護。此類案件雖然未明確為個人信息權糾紛,但是不當公開他人信息的行為通常能夠被認定為民事侵權。

        2.不當利用他人個人信息。主要情形有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進行工商登記、冒用他人身份開設信用卡、利用他人cookies數(shù)據(jù)進行精準廣告投放、未經同意發(fā)送廣告短信或郵件、進行電話推銷等。冒用他人身份被稱為“身份盜竊”[4],通常與姓名權糾紛相關。利用個人信息進行商業(yè)活動,目前規(guī)范較為混亂,信息主體難以得到有效保護。我國cookies隱私權第一案中,百度公司利用朱燁瀏覽網頁形成的cookies數(shù)據(jù)對其進行廣告投放,一審法院認為百度公司侵犯了朱燁的個人隱私,應當承擔責任,但二審法院改判認為“百度公司在提供個性化推薦服務中運用網絡技術收集、利用的是未能與網絡用戶個人身份對應識別的數(shù)據(jù)信息,該數(shù)據(jù)信息的匿名化特征不符合‘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要求”⑤。

        3.不當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由于獲取行為的損害結果較為隱蔽,不當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民事案件較少,只有一例。原告劉乃峰訴被告陳永、羅縣波侵犯隱私權糾紛案中,被告受人指使,以跟蹤、偷拍等方式獲取原告的家庭住址、車牌號碼、出行信息等并出賣給他人,法院認為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并判決其承擔相應的責任⑥。

        4.個人信息記載有誤未及時更正。最主要的情形是商業(yè)銀行將錯誤的逾期違約記錄錄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tǒng),產生當事人的不良信用記載,導致當事人無法取得房貸、車貸,無法申辦信用卡等。司法實踐中該類案件被歸入名譽權糾紛,但裁判結果不一。部分法院認為不良征信記錄未在不特定人群中進行傳播,不會造成被侵權人社會評價降低,錯誤記錄的行為不構成名譽侵權。部分法院則認為信用、信譽屬于名譽權的組成部分,信用不良記錄必然損害名譽權。

        5.未盡個人信息保密義務。醫(yī)院、酒店、購物平臺等機構故意或過失泄露所掌握的個人信息,在實踐中產生大量的糾紛。由于部分機構主體較為強勢,個人信息遭泄露的被侵權人訴請很難得到支持。如李立彬訴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隱私權糾紛一案中,保監(jiān)部門官網流出近千份個人信息的事實經媒體報道和當事人親自上網查詢驗證,但是法院仍然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⑦。

        三、樣本裁判中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之凸顯

        通過對樣本裁判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人信息受侵害的民事糾紛中司法適用存在諸多問題。

        (一)其他人格權無法為侵害個人信息提供有效救濟

        樣本裁判中絕大多數(shù)侵害個人信息的案件以侵犯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或一般人格權糾紛等進行審理,這些人格權都有特定的歸責條件,個人信息侵權往往無法達成相應條件而無法得到保護[5],以隱私權為例。案由為隱私權糾紛的大多是個人信息遭到不當公開、不當利用的情形。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的權利客體確實存在交集,一些個人信息是隱私信息,同時一些隱私也屬于個人信息,但二者并不等同[6]。業(yè)已公開的個人信息因不再具有私密性,無法依據(jù)隱私權進行保護。如載有個人信息的裁判文書被張貼公告,法官認為“文書內容反映的都是客觀事實,不涉及個人隱私”⑧,從而認定不構成侵權。另外,從保護方式來看,隱私權是一種消極的、防御性的權利[7],只有在遭受侵害的情況下進行事后救濟,無法為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傳遞等提供積極的控制權。

        (二)對侵權責任構成要件認識不一

        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法院對案情相似的案件經常作出不同的認定甚至完全相反的判決,如張貼裁判文書是否屬于加害行為,有法官認為“文書反映客觀事實,不涉及個人隱私,張貼行為不構成侵權”;有法官認為“生效法律文書包含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等私人信息,張貼即構成侵權”⑨。再如信用信息記載錯誤是否造成精神損害、信息記載錯誤與被解雇是否具有相當因果關系等,不同法院對個人信息加害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認定、主觀過錯等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存在巨大認知分歧,導致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嚴重。

        (三)加害行為證明困難

        樣本裁判中還存在原告舉證困難的普遍現(xiàn)象。相對于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而言,被侵權人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或服務接受者,遠離證據(jù)材料,難以舉證證明被告的加害行為。且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生日等作為個人的基本信息,使用頻率和范圍較廣,并不為侵權行為人所單獨掌握,因此無法證明其擴散渠道的單一性和唯一性⑩。如航班發(fā)生信息泄露,被侵權人以隱私侵權進行訴訟,一審法院認為“無證據(jù)證明購票平臺和航空公司將原告過往留存的手機號與本案機票信息匹配予以泄露,且被告并非掌握原告?zhèn)€人信息的唯一介體,無法確認存在泄露原告隱私信息的侵權行為”。以旅客運輸合同違約進行訴訟,法院認為“信息保密作為合同的附隨義務,應當限于當前信息技術水平的語境下設定合理范圍的界限,目前無在案證據(jù)能夠確定原告信息系航空公司泄漏的事實,難以認定原告存在違約責任”。由此可見,無論選擇侵權之訴或違約之訴,欲證明存在加害行為都十分困難,致使損害無法得到救濟。

        (四)侵權責任承擔問題

        205份樣本裁判中法院認定責任不成立的案件占比25%左右,責任成立案件占比75%左右,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賠禮道歉、停止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賠償損失、消除影響等。在責任成立的案件中,賠禮道歉的占比近70%,而賠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shù)玫街С值恼急炔坏轿宄?,只有近一成的案件法院判決消除影響。正如法院所說,追回信息原件并不能阻斷信息流轉。

        此外責任的程度和賠償?shù)臄?shù)額在個案中相差懸殊。如個人信息錯誤記載導致失業(yè)的相似案情下,一案中原告要求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精神損害賠償?shù)娜吭V請均被駁回,并且自行承擔訴訟費用。另一案中被侵權人不僅得到賠禮道歉,并且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四千元、失業(yè)經濟損失七萬元、訴訟支出六千元。司法裁判中侵權責任不統(tǒng)一,嚴重影響了法律適用的統(tǒng)一性和司法公正。

        四、司法裁判中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產生之因由

        (一)個人信息規(guī)范體系之因由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出現(xiàn)司法適用問題的首要原因是現(xiàn)行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無法提供周延的、可操作的法律規(guī)范依據(jù)。

        1.個人信息內涵與外延界定規(guī)范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但該條款沒有明確個人信息的內涵與外延,個人信息與隱私等其他人格權保護的范圍難以區(qū)分界定。

        由于個人信息內涵與外延的不確定性,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判定是否構成侵害個人信息并非基于法津規(guī)范依據(jù),而是基于個人理解或者學術理論,并無統(tǒng)一標準,因此不同法官對個人信息受保護的范圍存在巨大認知差異。如前述“中國cookies隱私權糾紛第一案”一審法院認為瀏覽網頁的數(shù)據(jù)信息屬于個人隱私信息應予保護,二審法院則認為網絡活動軌跡及上網偏好通過匿名化處理,無法確定信息主體的身份,不再屬于個人信息范疇。

        2.加害行為認定規(guī)范

        根據(jù)《民法總則》規(guī)定,侵害個人信息的加害行為表現(xiàn)為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非法買賣、提供、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包括了個人信息處理的各個階段,但該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難以直接認定何種信息處理行為具有違法性?!毒W絡侵權司法解釋》將“公開”作為網絡用戶或服務提供者侵犯他人隱私或其他信息的唯一歸責條件,對其他加害形式未予規(guī)定。同時列舉了六項阻卻公開行為違法性的合理利用情形,這也造成法官認為除此之外的公開行為都具有違法性的誤解。如債權人為實現(xiàn)債權獲取或公開惡意逃債的債務人的個人信息,有學者稱之為“債權自救”[8],在司法裁判中,法院并未考慮債權人自救的正當化可能性,認為雙方發(fā)生借款糾紛,應當通過合法正當?shù)耐緩接枰越鉀Q,公開他人頭像、身份信息、車輛等個人信息構成侵權。

        3.侵權責任認定規(guī)范

        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網絡侵權司法解釋》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個人信息遭到侵害可以請求賠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但是財產損失的計算和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認定卻十分困難。

        如何計算損害賠償?shù)臄?shù)額一直都是理論與實踐的難題[9]。在個人信息侵權的情形下,被侵權人的財產損害具有非顯性化特征并且難以具體量化的,且大多數(shù)情況侵權人并未獲得明顯經濟利益,無法確定被侵權人直接損失數(shù)額?!毒W絡侵權司法解釋》規(guī)定此種情形下賠償數(shù)額上限為50萬元,但是法院實際判決的數(shù)額遠遠低于此,樣本裁判中最高的賠償數(shù)額僅為7萬元,還有些案件中損失賠償近乎于無。

        如何計算精神損害賠償?shù)慕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乃痉ń忉尅芬?guī)定應當根據(jù)侵權人過錯、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確定。該司法解釋同時規(guī)定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樣本裁判中很多情形下法官認為個人信息被泄露或冒用雖致被侵權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因而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僅判令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這與信息主體所受損害并不相稱。

        (二)司法裁判之因由

        司法裁判中的證明標準、利益考量也是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1.證明標準不合理

        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規(guī)則,主張遭到侵害的一方必須證明存在加害行為、損害后果以及加害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但在個人信息侵權的案件中,加害行為證明困難,損害后果不具有顯性化特征,相對于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而言,被侵權人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或服務接受者,遠離證據(jù)材料,要求其超出舉證能力的范圍進一步舉證有違公平原則。

        基于此,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即在證明某一事實的證據(jù)無法達到確鑿程度的情況下,一方當事人的證明力較大的證據(jù)支持的事實具有高度蓋然性,人民法院應當依據(jù)這一證據(jù)作出判決。但是裁判中,一些法官無視原告證據(jù)的蓋然性優(yōu)勢,要求原告提供足以形成內心確信的證明,對原告極其不利。

        2.壟斷利益與私權利保護之角力

        我國要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統(tǒng)一的司法能動政策致使法官過分依賴對法外后果的考量[10],當涉及公共機構或者國有企業(yè)侵害個人信息時,個人信息權利的保護似乎讓位于壟斷機構的利益或整體秩序的穩(wěn)定。證監(jiān)會泄露近千份公民個人信息被告上法庭,竟辯稱在信息技術漏洞發(fā)現(xiàn)后及時填補因而不存在任何主觀過錯,該案法官亦判決其無須承擔責任。某村委會因村民申請村務公開而將16位村民的身份證復印件張貼于公告欄,法官竟以張貼時間在周末,人員流動較少為由,認定損害顯著輕微,駁回原告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訴請。此類判決為了維持特定社會效果明顯違背個人信息侵權構成要件符合的事實,對私權利的保護和司法公正都造成了極大損害。

        五、我國司法裁判中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之解決路徑

        (一)明晰個人信息的立法界定

        業(yè)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以下簡稱一審稿)將個人信息與隱私權并立為一章,未將個人信息明確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僅將其作為法益進行保護。雖然相較于權利而言,法益獲得法律保護的程度更低,不能主動的主張,僅能在損害發(fā)生后,有請求賠償?shù)闹鲝圼11],但鑒于對于其權利內容、邊界等問題沒有堅實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基礎,目前情況下將其作為法益保護卻是適當?shù)倪x擇。

        《民法典(草案)》一審稿中第813條是對個人信息的界定,其第2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該條以“可識別標準”來定義個人信息,并對個人信息進行不完全列舉[12],采用兩個標準來分別界定隱私和個人信息,不能達到區(qū)分的目的。因此在《民法典》的編撰中,需要在人格權編中對個人信息進行準確界定,以達到區(qū)分其與隱私權、姓名權等具體人格權客體的目的。

        (二)科學確定個人信息收集和運用規(guī)則

        綜觀樣本裁判,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法官有偏重商業(yè)利用、社會治理而輕視個人信息保護的傾向。事實上利用個人信息進行商業(yè)活動和社會管理古已有之,為社會交往和運行秩序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信息的過度利用和透明也帶來了許多威脅,特別是個人信息處理自動化和規(guī)?;沟脗€人的信息自主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個人對其信息的控制能力十分微弱。由此信息利用者在從事商業(yè)活動和社會管理時應當承擔更多的注意義務,以維持信息保護與信息利用的平衡。微信團隊2018年5月28日發(fā)布了《關于歐盟數(shù)據(jù)保護通用條例的通知》,應《歐盟數(shù)據(jù)保護通用條例》的要求,當歐盟地區(qū)微信用戶撤銷授權該公眾號獲取其個人信息時,會以郵件形式告知公眾號的注冊郵箱刪除歐盟用戶的個人信息[13]。可見,商業(yè)機構有能力應對更高的個人信息保護要求,司法裁判者在個案中也應當注意到這種趨勢,盡早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促進數(shù)據(jù)經濟的良性發(fā)展。

        但是就《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一審稿中第814條到第817條關于個人信息的收集和運用規(guī)則來看,對個人權益的保護力度不夠。尤其是第816條第(四)款,該條實質上規(guī)定的是信息收集者、使用者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其中第(四)款為“為維護公序良俗而實施的必要行為”。條款中公序良俗采用“維護公序良俗”這種正面肯定的方式,為個人信息的保護留下一個巨大的消極接口。筆者建議刪除該款規(guī)定,原因是該規(guī)定與《民法總則》規(guī)定不符?!睹穹倓t》所確定的原則是“不違背公序良俗”。由于原則的內涵過于抽象概括,外延和范圍不確定,因此從適用上來看,常常采用類型化方式。比較法上,各國都是從現(xiàn)有判例出發(fā),總結出不同類型[14]。通常都是總結違反公序良俗的類型,也就是列為反面列清單方式,但第816條中,卻是正面列清單方式?!盀榫S護公序良俗而實施的必要行為”這種規(guī)定必將使公序良俗過于寬泛。該款的功能是用于規(guī)定不承擔責任的情形,實質上限制了個人的權益,極易導致對人格權限制的濫用,致使對人格權的損害。因此,建議刪除《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一審稿中第816條第(四)款規(guī)定。

        (三)在司法實踐中完善侵害個人信息之救濟

        從樣本裁判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來看,構成要件認識的差異、加害行為證明的困難和責任承擔問題,都是與司法實踐密切相關。如樣本裁判中不當公開他人信息很多情況下是為了揭露被詐騙、債務拖欠、情感創(chuàng)傷等情況,法官忽略公開個人信息背后的雙方過錯,機械地認定公開他人信息即構成侵權,某些情況下有失公平。侵害個人信息之救濟,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個人信息的救濟是一個系統(tǒng)問題,除了《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需適用的法律還包括正在征求意見稿中的《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這些都需要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從事法的續(xù)造和解釋。

        (1) 借“個案法益衡量”解決不同權利沖突。樣本裁判中存在的問題有一部分是因為憲法性權利和個人信息保護的沖突,具體來說是新聞自由、表達自由、知情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沖突。個人信息保護所體現(xiàn)的法的內部價值,一方面表現(xiàn)為社會生活和國家治理對信息自由流通和利用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信息主體控制其個人信息的人格尊嚴。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規(guī)則能否成功解決社會問題,取決于在數(shù)據(jù)保護和數(shù)據(jù)流動這兩種利益之間是否恰當平衡。采用個案中法益衡量之方法,是由于缺乏一個所有法益及法價值構成的確定階層秩序[15]。即便該種方法的運用也存在法官堂而皇之以自己的主觀見解來裁判,在審理侵害個人信息的個案中對利益衡量的鼓勵還是能促進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的完善。這得益于有些利益衡量規(guī)則已經有理論的通說依據(jù)。另外,因該種方法的運用,能夠將法官裁量時所依據(jù)的利益衡量規(guī)則見之于理由的論證。通過大量案件的論證,才有可能總結出該類案件的利益衡量通用規(guī)則。

        (2) 結合個人信息的類型化來確定加害行為、損害賠償。我國法律法規(guī)對個人敏感信息和個人一般信息的分類已有體現(xiàn),但是對個人敏感信息的規(guī)定存在抵牾[16]。分散的規(guī)定間的相互沖突,是導致加害行為確定困難的重要原因。因此司法實踐中需要結合個人信息的類型來確定加害行為。比如按照不同類型的個人信息來確定信息收集和利用機構承擔不同程度的證明義務,從而助益于加害行為的確定。司法實踐中可以嘗試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個人信息來確定不同的損害賠償數(shù)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法院為了統(tǒng)一和協(xié)調對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規(guī)定,往往在一定區(qū)域內(比如各省)采用不同標準確定賠償數(shù)額。這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拇_定困難、裁判的可預測性有著積極意義。而對于個人信息的侵害,既存在精神損害問題,也存在財產損害問題。損害賠償?shù)哪康暮凸δ馨〒p害填補、損害預防和懲罰制裁[17。其中財產損害填補采用全部損害賠償原則,懲罰性損害賠償需要有特別規(guī)定,而精神損害賠償?shù)拇_定相對困難。通常來說,對個人敏感信息的侵害造成的精神損害要更大。由此司法實踐中如果出現(xiàn)對個人信息侵害造成損害確定困難時,綜合個人信息類型來確定精神損害有助于解決損害賠償問題,解決樣本裁判中出現(xiàn)的侵權責任承擔問題。

        六、結語

        由樣本裁判體現(xiàn)的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可知,商業(yè)主體實施的侵權行為在個人信息侵權案件中占比較大,銀行、酒店、醫(yī)院以及通信網絡企業(yè)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客戶個人信息,存儲或利用不當不僅損害信息主體的權益,同時會破壞社會經濟運行秩序。但司法實踐中提供的救濟十分有限,有法院認為信息保密作為合同附隨義務,應當限于當前信息技術水平下的合理界限,法官在裁判中存在偏重商業(yè)化利用的傾向。這在短期內可以扶持相關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是通過損害他人權益必然無法獲得長足發(fā)展,阻礙信息經濟的可持續(xù)性。因此我們在關于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應該注重科學界定權利義務,平衡保護個人信息與商業(yè)化利用,才能讓民法服務于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注釋:

        ① 本文所收集樣本裁判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日期截至2018年5月25日。以關鍵詞“個人信息”進行查詢,共搜到民事裁判24848份,數(shù)量過于龐大。因考慮到個人信息遭受侵害當事人大多會請求損害賠償,故以此為限進行進一步檢索,得到裁判文書1250份。

        ② 目前2018年僅收集到了9則案件,由于法院審判和裁判文書網上公開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此數(shù)據(jù)并不具有代表性。

        ③ 參見(2017)豫0423民初3728號《民事判決書》。

        ④ 參見(2016)京0105民初66368號《民事判決書》。

        ⑤ 參見(2014)寧民終字第5028號《民事判決書》。

        ⑥ 參見(2017)粵0303民初1374號《民事判決書》。

        ⑦ 參見(2015)西民初字第15973號《民事判決書》。

        ⑧ 參見(2015)吉民初字第1875號《民事判決書》。

        ⑨ 參見(2018)皖1122民初77號《民事判決書》。

        ⑩ 參見(2014)浦民一(民)初字第501號《民事判決書》。

        猜你喜歡
        人格權損害賠償裁判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14
        論比例原則在知識產權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明年起全國試行
        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與反思
        知識產權(2016年5期)2016-12-01 06:58:47
        關于知識產權損害賠償?shù)膸c思考
        知識產權(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學習與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0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 亚洲成AV人国产毛片|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国产精品亚洲av国产| 久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四|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丝袜 亚洲 另类 欧美|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车上震动a级作爱视频| 国产亚洲成年网址在线观看| av在线播放中文专区|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 在线播放国产自拍av|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草莓视频成人| 亚洲av粉嫩性色av|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精品| 在线不卡av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HEZYO色综合|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女人体免费一区二区| 美女被强吻并脱下胸罩内裤视频|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日本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性人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