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正卓瑪 甘南廣播電視臺
新聞根據其題材可以分為多種形式如新聞分析、時評、記者問答等,這其中就涉及到社會各個專業(yè)領域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的內容,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新興詞匯也不斷涌現,許多網絡詞匯更是被應用于新聞報道中。在此情況下,漢藏兩種語言體系下的新聞翻譯工作的難度就進一步增大,尤其在許多術語的翻譯上,經常出現不統(tǒng)一的問題,這為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新時代新聞翻譯工作中如何解決漢藏新聞翻譯術語不統(tǒng)一問題就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新聞翻譯相較于其他翻譯工作而言,其專業(yè)性更強,且與兩種語言社會中最新的文化內容聯系十分緊密,因此造成漢藏新聞翻譯中術語不統(tǒng)一問題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對于漢語和藏語而言,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沿革、傳統(tǒng)、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這容易對漢藏新聞翻譯的準確性產生重要影響。例如,漢語中有關“一”字的詞組非常多,而且不同的詞組中“一”字所指代的內容含義也各不相同,但在藏語中卻并不一定都需要將“一”字翻譯出來,像“終需一別”一詞在藏語中就無需將“一”進行翻譯。如果漢藏新聞翻譯人員不能很好的掌握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許多新聞術語翻譯上的失誤,從而造成意思的扭曲。此外,新聞還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內容,漢藏新聞翻譯中經常會遇到許多政治領域的術語,而由于兩種語言文化對事物的思維方式不同,就導致雙方在交流上會產生障礙,進而使得許多術語翻譯過程中出現問題。如漢語中“對牛彈琴”包含有譏諷的意味,如果直接翻譯成藏語這種意蘊卻消失了,而與該詞語類似的藏語詞語是“對狼誦經”,如果用該詞替代,則可以迅速讓目標對象理解話語中所要表達的意境。再比如,“軍民魚水情”在漢語中是有著特殊文化背景的,如果直譯的話,文化間的差異會讓藏語受眾難以理解,但如果將其用“水乳交融”的詞來替代再譯成藏語,則一目了然。
除了文化差異外,新聞翻譯工作中固有的語言習慣也是導致漢藏新聞翻譯術語不統(tǒng)一的重要原因。對于新聞工作而言,由于其長期報道形式相對固定,語言風格也相對單一,這就造成許多詞匯或語句形成了固定的用法,而這些內容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加以注意,也容易引發(fā)兩種文化上的相互沖突。例如在漢語新聞中經常使用“紅太陽”一詞,但該詞在翻譯時如果按照固有的新聞用法進行翻譯則會譯成藏語中的禁語。在藏語中,太陽應該用金色來表示,而這正是新聞語言習慣造成術語翻譯不統(tǒng)一的一個典型例子。此外,在語法習慣上,漢語習慣于動詞在前,而藏語則習慣于動詞在后,例如“吃飯”在藏語中則應為“飯吃”,所以語法習慣也影響漢藏新聞翻譯準確性的一個因素。
對于新聞翻譯人員而言,其基本的語言知識功底是沒有問題的,唯獨欠缺的是對漢藏文化的深入了解。無論是漢譯藏還是藏譯漢,無論是以藏語為母語的人還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都應該加強對兩種語言文化發(fā)展過程、文化內涵、民族歷史以及特點等的學習力度。一方面,新聞翻譯工作者應深入到對方生活的地域去親身體驗其文化氛圍,研究其文化內容;另一方面,新聞翻譯工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針對新聞中的每一個字、詞、句去挖掘其背后的語言內涵,在正確理解文字內涵之后,再將其翻譯成目標語言。而對于拿不準的術語,一定要及時的查閱相關資料,從而使自己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提升,切實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
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其長期與新聞文字打交道,難免使其養(yǎng)成了固化的語言思維定勢,在遣詞造句上也基本上采用固定的套路,而在進行漢藏翻譯過程中,新聞翻譯人員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將漢語或藏語的語言思維和習慣運用到目標語言文字中。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新聞工作人員應在日常工作中嘗試使用各種語言風格和句勢來編寫新聞,從而使自己不會形成固化思維和語言習慣。其次,在漢藏翻譯過程中,新聞工作人員也要跳脫出自己母語的語言習慣,用目標語言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如此能夠有效杜絕母語思維定勢所導致的術語翻譯問題。最后,新聞翻譯人員也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翻譯工作的創(chuàng)新,通過相互交流與共同探討來找到更好的翻譯方法,提升翻譯的質量。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杜絕漢藏新聞翻譯術語不統(tǒng)一問題的發(fā)生,就需要新聞翻譯工作人員不斷加強學習,創(chuàng)新翻譯工作方法,如此才能切實提升漢藏新聞的翻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