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清
(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婦幼保健院,遼寧 大連 116400)
產后出血屬于分娩期高發(fā)并發(fā)癥,子宮內翻、凝血功能障礙、軟產道裂傷、胎盤相關因素、宮縮乏力等均可能成為誘發(fā)因素,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會產生極大的威脅[1]。為了降低產后出血率并加快患者身心健康恢復,必須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產后出血方面產生的效果,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將在我院自然分娩的產婦中隨機抽取113例,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依從性不佳患者。將納入對象分為探析組(n=59)和參考組(n=54)2組,其中,探析組產婦年齡21~38周歲,平均(28.7±3.8)歲,孕周38~42周,平均(39.4±1.4)周,參考組產婦年齡20~39周歲,平均(28.5±3.6)歲,孕周37~42周,平均(39.2±1.3)周。所抽取產婦應用隨機分組方案分為2組后對比其基本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給予參考組產婦常規(guī)護理,同時給予探析組產婦綜合護理干預,如下:
1.2.1 心理護理: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狀況,對產婦加強心理疏導使其恐懼感、緊張感以及焦慮感得到減輕,平復其激動情緒。向產婦講解分娩過程中的各種注意事項,使其明確不良情緒會對產程以及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指導和鼓勵產婦進行情緒調整,使產婦以最佳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迎接分娩[2]。
1.2.2 產程護理:分別于不同產程對產婦采取相對應的護理干預,特別是第二產程指導產婦有效控制腹壓,防止分娩速度過快加大產后出血風險。若產婦存在出血傾向,應于第二產程初期注射葡萄糖酸鈣與葡萄糖注射液。產婦娩出胎兒后,立即注射10 U催產素并在產婦肛門內放置1 mg卡孕栓。若產婦既往有人流經歷,娩出胎兒15 min后若仍然存在胎盤未剝離現象需要進行人工剝離[3]。
1.2.3 產后護理:產后2 h出現產后出血的概率較高,應對產婦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加強觀察,同時對產婦產后出血量進行收集以及測量,產后24 h內定時檢查其陰道流血情況、宮縮以及膀胱充盈情況,及時壓出產婦宮腔內殘余積血,有助于加快子宮收縮。若產婦產后存在較為強烈的疼痛感,護理人員可向其講解疼痛的引發(fā)原因以便提高產婦的自控能力,同時按摩其腹部并指導產婦進行深呼吸以及放松訓練等,減輕其疼痛感。告知產婦必須及時排尿,防止膀胱充盈對子宮收縮產生影響[4]。
1.3 觀察項目:比較2組產婦產后24 h平均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應用:本次研究應用軟件SPSS19.0分析數據資料,通過(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差異以χ2或者t檢驗進行比較,表示計量資料,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探析組產婦產后24 h平均出血量明顯較參考組產婦少,平均住院時間明顯較參考組產婦短,2組產婦各項觀察項目數據對比均存在顯著差異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產婦產后24 h平均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表1 比較2組產婦產后24 h平均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組別 產后24 h平均出血量(mL) 平均住院時間(d)探析組(n=59) 156.35±23.29 4.6±1.6參考組(n=54) 258.57±26.84 7.3±2.2 t 14.5165 8.3566 P 0.0351 0.0348
產后出血不但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對母嬰結局、產婦身心健康和嬰兒身心健康發(fā)育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宮縮乏力為引發(fā)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產前過分恐懼和緊張、生產過程中體力衰竭等均有可能成為誘發(fā)因素,因此為了使產后出血率得到抑制必須使宮縮得到提高。綜合護理能夠為產婦提供全面性和整體性的護理服務,可使其負面情緒得到減輕,同時有助于加快宮腔積血清除以及子宮收縮,能夠取得理想的產后出血預防效果并可使產婦的生命質量得到提高[5]。
此次研究中,探析組產婦產后24 h平均出血量為(156.35±23.29)mL,平均住院時間為(4.6±1.6)d,參考組產婦分別為(258.57±26.84)mL、(7.3±2.2)d,2組產婦各項觀察項目數據對比均存在顯著差異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產婦接受綜合護理干預能夠使產后出血量得到減少,有助于提升分娩過程的安全性并可加快產婦產后恢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