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戴瑞邦 楊欣怡 編譯
助聽器的非線性頻率壓縮(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NLFC)技術通過壓縮高頻聲學信號,并移到較低頻率區(qū)域,可幫助無法通過傳統(tǒng)助聽器放大技術獲得足夠補償?shù)母哳l聽力損失患者獲得并提高言語信號的高頻可聽度[1,2]。NLFC可幫助高頻聽力損失患者通過助聽器獲得并分辨高頻言語聲,如/f/、/s/、/sh/等對兒童言語識別和語言習得有重要意義的摩擦音[3]。
多項研究表明,經真耳驗證并調試合適的NLFC助聽器可改善聽力損失兒童的言語識別[1~6],但頻率壓縮強度過高(如高壓縮比和低截止頻率)可使言語信號失真,導致言語識別下降[7]。
鑒于NLFC在使用中存在不足,繼而開發(fā)出自適應非線性頻率壓縮技術,也稱NLFC-2。與NLFC不同的是,NLFC-2采用非靜態(tài)算法,可根據(jù)輸入聲的能量分布進行自適應調整;該技術引入第2個截止頻率,可更好地“保護”低頻聲,如元音、濁輔音。在NLFC-2的處理架構中,當輸入聲頻率低于較低的截止頻率時不啟動頻率壓縮;高于較高的截止頻率時啟動頻率壓縮;而介于兩個截止頻率之間時,則根據(jù)瞬間的能量分布進行自適應處理。即輸入聲在此頻率段內,助聽器通過自適應,瞬時決定是否激活頻率壓縮。
如果NLFC-2的上限截止頻率設置合適,其下限截止頻率可設置到低于1500 Hz,突破了原有NLFC的技術限制。采用自適應算法,只有在輸入聲的中高頻成分顯著高于低頻成分時,才對中高頻進行壓縮,進而減輕對元音共振峰關系的不利影響。使用更低的截止頻率和壓縮比,可減少中高頻音素和環(huán)境聲音的頻譜形狀改變。
本研究以NLFC-1表示非線性頻率壓縮技術,并以NLFC-2表示自適應非線性頻率壓縮技術,通過觀察和比較兒童在使用兩種NLFC時的助聽效果和獲益情況,旨在探討自適應NLFC應用于兒童的有效性。
選取14例低頻輕度到中度、而高頻重度到極重度的聽力損失兒童。年齡6~17歲,平均11歲6個月。納入標準:配戴助聽器并使用NLFC-1;母語為英語;與年齡相關的常模相比,其接受性和表達性口語能力均在兩個標準差內;可配合完成音素察覺的封閉式言語識別問卷測試。排除標準:患聽神經譜系障礙、蝸后病變、認知/神經障礙和讀寫障礙的聽力損失兒童。
為所有受試兒童雙耳選配相同品牌和型號的耳背式助聽器,且該助聽器具有多種非線性頻率壓縮算法。助聽器增益放大采用DSL v5處方公式,在關閉NLFC的情況下,通過真耳分析(REM)中的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測試進行效果驗證和精細調試。在進行真耳分析前,將所有受試兒童的助聽器開啟反饋消除功能,并進行聲反饋校準和評估測試。分別采用聲強為55、65、75 dB SPL的輸入聲進行RECD測試,并使助聽器輸出與目標曲線相匹配(差值≤±2 dB)。
本研究分為3個階段,分別持續(xù)4~6周的時間。受試兒童在不同測試階段共使用3種類型的NLFC,分別是NLFC-1、NLFC-2A和NLFC-2B。鑒于所有受試兒童均為有佩戴經驗的NLFC-1用戶,因此,將助聽器使用NLFC-1的階段作為完全適應期;并根據(jù)使用NLFC-2的聽覺表現(xiàn)測量分為起始期和完成期(4~6周)。
1.3.1 NLFC-1階段 將所有受試兒童的初始NLFC-1設置為與其參與研究前的已有助聽器一致。本研究采用Glista等[2]發(fā)布的驗證和調節(jié)協(xié)議對初始NLFC-1進行設置,并通過真耳分析確保初始NLFC-1設置,在65 dB SPL時,女性/s/音是可聽的(即壓縮信號在目標頻率匹配或超過DSL v5.0目標值)。如果/s/音不可聽,則對NLFC-1的壓縮強度進行調整。
本研究采用兩種NLFC-2設置(即NLFC-2A和NLFC-2B),并將其使用效果與NLFC-1進行對比。
1.3.2 NLFC-2A階段 NLFC-2A的設置依據(jù)是參考每位受試兒童的聽力曲線,激活NLFC-2后的最高輸出頻率由受試兒童的聽閾和NLFC關閉時助聽器最大聲輸出的交叉點決定。 此外,將80 dB SPL言語聲與聽閾的交叉點用于確定上限截止頻率。以確保每位參與兒童均通過NLFC-2處理方式,盡可能獲得最寬頻的言語范圍。
1.3.3 NLFC-2B階段 NLFC-2B的設置介于NLFC-1和NLFC-2A之間。將每位受試兒童的NLFC-2B最高輸出頻率與NLFC-1設置保持一致。相較于NLFC-2A的下限截止頻率設置更高(壓縮比更強),而上限截止頻率設置更低,因此更接近NLFC-1的可聽頻寬。此設置使壓縮音質更接近參與兒童所慣用的NLFC-1技術,以調查受試兒童更偏好使用哪種NLFC。
對本研究不同階段的受試兒童,分別采用西安大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UWO)復數(shù)測試[1]、輔-核-輔(the consonant-nucleusconsonant,CNC)單音節(jié)詞識別測試[8]和峰力音素感知測試(phonak phoneme perception test,PPT)[9]評估安靜環(huán)境下的言語識別率。
本研究選擇5個時間點對受試兒童進行UWO復數(shù)測試,并記錄正確率,結果顯示采用NLFC-2B設置的正確率(在驗配4~6周后)高于NLFC-1(P<0.05),見圖1。
本研究在給聲強度為50 dB(A)與60 dB(A)的條件下,分別選擇5個時間點對受試兒童進行的CNC單音節(jié)詞識別測試并記錄識別率。結果顯示給聲強度為50 dB(A)(圖2)和60 dB(A)(圖3)時,NLFC-2A(4~6周)以及NLFC-2B(4~6周)的識別率均顯著高于NLFC-1(P<0.01)。
圖1 不同情況下的UWO復數(shù)測試正確率
圖2 聲強為50 dB (A)時的CNC單音節(jié)詞平均識別率
圖3 聲強為60 dB(A)時的CNC單音節(jié)詞平均識別率
本研究部分受試兒童使用NLFC-2B的PPT察覺閾值較NLFC-1及NLFC-2A平均低4 dB SPL,但不同NLFC設置條件下的PPT覺察閾無顯著性差異(P>0.05)。
本研究采用4種刺激聲進行PPT識別閾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試兒童使用NLFC-2B設置4~6周后,其不同刺激聲測試的音素識別閾均降低(更好),但不同NLFC設置條件下的PPT識別閾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圖4。
圖4 不同測試階段的PPT因素識別閾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聽力損失兒童已有助聽器的NLFC相比,使用自適應NLFC不僅未對言語識別造成不良影響,并可改善高頻言語聲的察覺和識別。雖然并非所有測試結果都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但NLFC-2B作為NLFC-2的中間版本,仍呈現(xiàn)出優(yōu)于NLFC-1的趨勢。討論其主要原因是NLFC-2采用自適應功能,并引入第二個截止頻率,較NLFC-1提供的截止頻率更低。
本研究的實驗設計存在不足,主要為:①缺乏噪聲下的評估。雖然NLFC-2可改善安靜環(huán)境下的言語識別率,尚不知在噪聲環(huán)境下是否仍具優(yōu)勢;②本研究所用的自適應NLFC設置基于兒童已有助聽器的NLFC。如果NLFC-2參數(shù)可通過客觀(如真耳分析)與主觀測試進行優(yōu)化,則可更好地觀察獲益情況。此外,本研究中NLFC-2的適應和使用期僅為4~6周,相較于NLFC-1設置,其優(yōu)勢可能因使用時間短而被低估;③缺乏與未使用NLFC的配戴情況進行比較。與本組研究對象聽力損失相似的已有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使用NLFC與未使用NLFC有相似的表現(xiàn),但多數(shù)兒童使用NLFC的表現(xiàn)更好[2]。本研究未對是否使用自適應NLFC的情況進行直接比較,因此難以明確自適應NLFC是否較傳統(tǒng)NLFC更具優(yōu)勢。
本研究通過對比兒童使用非線性頻率壓縮(NLFC)和自適應NLFC助聽器的可聽度及言語識別,以探討自適應NLFC技術應用于聽力損失兒童的有效性。結果顯示與NLFC相比,使用自適應NLFC可有效改善高頻言語聲和CNC單音節(jié)詞識別,而不影響言語識別。此外,長期使用NLFC的助聽用戶更換為自適應NLFC助聽器的適應性較好,且適應期較短。
(本文編譯自:Wolfe J,Duke M,Schafer EC,et al.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 novel 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scheme for use in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2017,56(12):97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