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 張帥
兒童具有模仿、表演的天性,語文課堂中的表演能滿足兒童的興趣。同時,教學中,把對詞句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寓于表演之中,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讓學生演,讓學生在讀與演中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特點。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既要揣摩人物心理,更要品味語言的藝術,充分挖掘和轉化文本的語用價值,這是語文課堂表演的精神所在。表演,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從而豐富知識經(jīng)驗,加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低年段學生能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對留白部分進行想象補白,進行片段表演。中年段學生則可以在想象、品讀的基礎上進行整篇的表演,并能運用文本語言對同伴的表演進行點評與提升;原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公儀休拒收禮物》以劇本形式出現(xiàn),可以激發(fā)學生在面對合適文本時,改編成劇本。進入高年段,學生具備了一定品讀語言的積累,面對充滿大量文學性描寫的文字的神話故事或歷史故事,能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轉化文本的語言,進行合理的劇情創(chuàng)編。
適合表演的文本,皆具活潑生動的形象和富有情趣的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文本特點設計恰當?shù)膶敕绞?,激發(fā)探求的欲望。在操作策略上可以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也可貼近學生趨向本課教學目標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以蘇教版一下《小松鼠找花生果》為例,由“故事里有誰”導入,引出“小松鼠、蚯蚓、花生”,讓小朋友與這幾個角色打招呼。在導入中教師和學生一起親近童話中的人物,一起品味美麗的色彩,一起用聲音、動作演繹動態(tài)又童趣的詞語,激發(fā)學生主觀上迫切進入新體驗的欲望,給學生的表演提供了生發(fā)的土壤。
學生有了體驗的欲望,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空,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文本中的人物與情節(jié)結構,從而將文本讀薄。《小松鼠找花生果》中,教師邊說邊做動作“瞧,這只可愛的松鼠來了。它翹著尾巴在樹干上跳來跳去,真靈巧。突然,它停住了,什么景象讓它一下子呆住了,請你細細地讀讀,試著將這個有趣的故事講給同桌聽”。接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由讀書,同桌互相交流。作家梅子涵說過“某種程度上,對于一個兒童來說,記住這個故事本身,記住這個童話里的頭頭尾尾的細節(jié),就非常好了”。這個案例中,教師量體裁衣,依據(jù)童話類文本的特點開展了簡單講故事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契合不同年段的不同文體,可采用梳理關鍵詞、提煉小標題、概括主要內容等不同策略以完成探究。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型的核心推進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切入口宜小,再綜合表演的各種要素,逐步推演以揣摩人物心理,活化人物形象。以蘇教版一下《小松鼠找花生果》為例:樹林旁邊長著許多花生,綠油油的葉子,黃燦燦的小花,真好看。
教師:這么美小松鼠一下子被吸引了,它有了疑惑,也有了想法。同桌合作,一人是松鼠,一人是蚯蚓,讀一讀第二小節(jié)吧。和同桌分角色合作讀第二小節(jié)。
教師:誰是會合作的伙伴?
學生1(松鼠):這是什么呀?
學生2(蚯蚓):這是花生。
學生1(松鼠)等花生結了果,我就去摘下來,留著冬天吃。
學生3:我欣賞這位小蚯蚓,說這是花生時,她指了指地上,顯得很有禮貌。
學生4:我欣賞小松鼠,它問出了問號的語氣。
教師:“?”也會說話呢,這個“想”字會說話嗎?誰能表演出來。
學生:(聲音輕輕,托著下巴)他想,等花生結了果,我就去摘下來,留著冬天吃。
學生5:心里想的所以要輕輕地,還加上了動作。
本案例中,學生教師都投入在情境中,“表演者”傳神的表情,靈巧的動作,把小松鼠的心理變化演得活靈活現(xiàn);“觀眾”會評,關注了動作、抓住了小松鼠的好奇心理;教師有向點撥,抓住了一個“想”字,啟發(fā)了學生表演心理。
尋找教學目標與文本的聯(lián)系點,運用表演活動,進一步深入文本,體驗情感,習得語言,拓展延伸。以蘇教版一下《小松鼠找花生果》為例:
教師:小記者要采訪啦。小松鼠呢,剛開始你為什么沒有找到花生果呢?
學生1:花生果長在地里呢,我在上面當然看不見啦。
教師:現(xiàn)在找到了,要感謝誰呢?
學生1:我要感謝蚯蚓。因為蚯蚓會給植物松土,所以它把花生果生長的過程看得很清楚。
教師:(出示花生果生長的過程圖)瞧,好學的小松鼠特別想知道花生果的生長過程,蚯蚓先生,請你做做解說員。
學生2:小松鼠不要著急?;ㄉ诘厣祥_花授粉,花兒落下長出一條果針伸入土里,在黑暗、濕潤的地底下長出香甜的果實。本案例中,體現(xiàn)了通過教師有向點撥促進學生體悟文本內涵,內化語言并創(chuàng)生文本的過程?!缎∷墒笳一ㄉ窞榭破胀挘處熗高^采訪的形式,學生看圖揭秘花生果生長過程,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探秘自然的興趣。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文本表演與藝術表演之間的異同與勾連,緊緊圍繞語文學習活動而開,將表演作為凸顯學生主體的學習方式,透過表演共同把文字變成可見的情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前期指導、合作表演階段、評價促進階段和綜合表演階段。在前期指導中,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初步揣摩、移情、想象、體驗,恰如其分地外化人物形象;合作表演階段則要求進行明確的分工,并有細致的操作步驟,先分角色讀臺詞,依據(jù)提示語、故事背景創(chuàng)作表演,教師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小隊教師要對“觀眾”提出明確的觀看視角,看動作神態(tài),聽人物臺詞對話,評想象創(chuàng)造。在評價促進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對表演進行針對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相機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綜合表演階段將前幾個階段的成果內化匯總,讓學生在演中覓趣,在趣中顯智。
表演是學生自主探究文本,體驗文本角色的練習,其中學生的角色體驗也是多元的,他們是導演,是演員,也是觀眾。導演基于了解故事情節(jié),關注有情趣的細節(jié)來創(chuàng)生,表演者基于對文本乃至人物形象的理解來再現(xiàn)形象,觀眾則是帶著文本感悟展開多維評價。評價的方向可指向于朗讀、表達、體態(tài)等語文素養(yǎng),亦可指向于基于文本人物基于形象理解下的臺詞、動作、神態(tài)、心理、想象等表演要素,更要聚焦于文本的關鍵和難點,如《狐假虎威》中“搖頭擺尾、神氣活現(xiàn)”關鍵詞串的把握。表演在語文教學中使用,不能流于形式,而應該指向文本核心內容理解。有效的課堂表演,可以為兒童創(chuàng)設足夠的空間想象、表演,借著表演的翅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賦予語文課堂“童性”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