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世超
摘 ?要:溯源技術與戰(zhàn)術的定義,提出技術泛指客觀物質手段與主觀實踐知識的結合,戰(zhàn)術是為實現戰(zhàn)斗目的,從戰(zhàn)爭本身研究用兵布陣的原則方法;分析籃球技術與籃球戰(zhàn)術的內涵質重,認為籃球技術內涵是組合動作范型及其相機變化形式,籃球戰(zhàn)術內涵是個人與集體配合協(xié)調行動的特定組織形式;并從攻防屬性、球權歸屬、動作組合、技術運用等角度評述籃球技術外延分類觀點,從攻守矛盾、攻守順序、主導因素、行為主體等角度評述籃球戰(zhàn)術外延分類觀點。
關鍵詞:籃球 ?技術 ?戰(zhàn)術 ?概念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239-03
Abstract: Tracing back to the definitions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putting forward the idea that techniques refer to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material means and subjective practical knowledge, the tactics are the principals and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s and formation of battles from the war itself in order to win the battle. Analyzing the intension of basketball techniques and tactics. The paper hold that basketball techniques are the patterns of combined actions and the forms of corresponding changes, while basketball tactics are the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forms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coordination actions. It also reviews the basketball technical extension classification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ttributes, the belonging of the ball, the combination of actions, and the use of techniques, and the basketball tactical extension classification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conflict,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order, the leading factors and the behavioral agents.
Key Words: Basketball; Techniques; Tactics; Concepts
概念是邏輯思維的基點,對單個事物的概念認識清晰才能在完整的系統(tǒng)研究中分清關系,做出合理的判斷、推理和論證。基礎正確扎實,邏輯自洽,建立在基礎之上的理論體系才會經得起實踐檢驗,當然理論之于實踐并非直線作用,掌握理論的人的質素不容忽視,但這另當別論。
拘泥于早期體育理論根植于教育學的認識角度,目前統(tǒng)編籃球教程對籃球技術、籃球戰(zhàn)術的認識單一化,造成籃球運動理論遠落后于籃球實踐。理論遲滯、蹣跚不前呼喚重新審視理論自身,在對理論的理解含混不清之時,追根溯源未嘗不是一種解決辦法。
1 ?上位概念溯源
概念的內涵是事物特有屬性的總和,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適用對象,一般用分類來表達。分類應有統(tǒng)一的標準,分類結果應完整表示概念的適用對象。
技術來自生產實踐,后又衍生至其他領域泛指。人類早期生產力水平低下時代,技術偏重于個人主觀生產經驗之上的技巧能力。隨著人類生產實踐的極大拓展,機器工具廣為發(fā)明應用,物質手段極大豐富,技術泛指客觀物質手段與主觀實踐知識的結合。
戰(zhàn)術最早屬軍事術語,后隨運動競賽的興起發(fā)展而轉義。為實現戰(zhàn)斗目的,從戰(zhàn)爭本身研究用兵布陣的原則方法是其原初本義。將戰(zhàn)術移植運用到體育比賽中,是個體或群體為實現既定參賽目標所采取的計謀和行動,均以個體和集體配合的組織形式表現出來。
2 ?內涵挖掘
2.1 籃球技術內涵
查閱諸多籃球教程發(fā)現,籃球技術均以“比賽中為達攻守目的所運用的專門動作方法的總稱”這一籠統(tǒng)模板界定,稍做分析不難發(fā)現這一界定的漏洞。此定義反映一般規(guī)律而并沒突出籃球運動特殊本質內涵,描述了攻守類運動項目的共同外在形式,可用以借指諸多運動項目;從邏輯學角度來看,種差專門動作方法稍顯單薄,屬攻守目的更是寬泛模糊。以攻守單一視角分類,更是將籃球技術的整體對抗流暢性人為肢解,導致籃球技術教學訓練脫節(jié)實戰(zhàn)要求。
“在比賽攻守對抗下合理使用專門動作的能力。”技術不等于技能,技術偏運動規(guī)律的客觀表述,技能更傾向運動規(guī)律的主觀表現,將二者混為一談,勢必扭曲認識誤導運作?!昂侠磉\用的專門動作”是“技術”,那“不合理運用的專門動作”是不是就不屬“技術”呢?將極性詞用于概念界定是邏輯學中的明確忌諱。
將籃球技術定義為“比賽中運動員為實現攻守目的而采用的專門動作組合及其變化形式[1]”是籃球技術概念的較大變革,提出技術教學應由技術組合的“范型”和“變式”兩部分構成體現了對籃球技術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
為深入反映個體與球、個體與對手、個體與同伴的相互關系,揭示球、人對球的控制支配、人與人的博弈規(guī)律,李杰凱認為籃球技術是“在籃球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為實現爭奪球、控制球與支配球等攻守目的,根據臨場實際情況而采用的最常見組合動作范型及其有效的相機變化形式[2]”。這一定義,對籃球技術的認識由局部細節(jié)上升為整體系統(tǒng),恢復了籃球技術的真實面貌。把籃球技術教學訓練中的單一分解動作對應到實踐比賽的全元組合動作,實現了籃球技術的實戰(zhàn)化、應用化。
當然,受思維方式制約,不同發(fā)展階段,認識亦會有所不同,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在實戰(zhàn)應用背景下,該定義有其解決現實籃球技術教、學、練、用條塊化割裂化困頓的特殊意義,但也應清醒,仍有斟酌完善之處。如將極性詞“有效的”去掉。
2.2 籃球戰(zhàn)術內涵
對籃球戰(zhàn)術內涵的認識主要有3種。
第一種認為籃球戰(zhàn)術是“籃球比賽中所運用的攻、守方法的總稱,既是隊員個人技術的合理運用,又是隊員之間相互協(xié)同配合的組織形式[3]”。共同之處都認為籃球戰(zhàn)術是一種攻防組織形式與方法,認為這種組織形式是個人或隊員間的,抑或集體的。顯然戰(zhàn)術并非集體所獨有,個人也是戰(zhàn)術基點,這種以偏概全的定義是對籃球戰(zhàn)術歷史階段性思維認識的產物,半篇圖景不再贅述。將“方法”上升到與“形式”并屬層面,忽略了“方法(內容)”是“形式”的內核,且“方法”不能直接等價“戰(zhàn)術”。
第二種認為籃球戰(zhàn)術是籃球比賽中全體隊員合理運用技術、相互協(xié)調配合和組織整體配合的原則與方法[4]。也有認為是比賽中隊員和隊員之間有策略、有組織、有意識地協(xié)同運用技術進行攻守對抗布陣行動,在戰(zhàn)術指導思想和戰(zhàn)術意識支配下的集體攻守方法。戰(zhàn)術并非集體攻守方法,是建構集體攻守方法的組織形式。
第三種認為籃球戰(zhàn)術是籃球比賽中全體隊員為戰(zhàn)勝對手而合理運用技術,相互協(xié)調配合和組織整體配合所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計謀和行動[5]?!霸瓌t”“方法”“計謀”“行動”都是建構“組織形式”下位要素,歸屬籃球戰(zhàn)術。
組成籃球戰(zhàn)術的三要素是技術、方法和形式。技術是隊員進行比賽的手段,方法是戰(zhàn)術組成的核心部分,形式是戰(zhàn)術結構的基本陣式?;@球戰(zhàn)術,是進攻或防守時,全隊按照基本的落位陣勢、移動路線、攻守區(qū)域、攻守點面和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而確定的集體配合、協(xié)調行動的特定的組織形式[6]?;@球戰(zhàn)術,按相對固定的形式執(zhí)行,技術和方法貫穿其中。這里,全隊應包含個人或隊員之間。一定的組織形式,使每個隊員協(xié)調行動,有機聯系形成整體。
3 ?外延劃分
3.1 籃球技術外延
對籃球技術的分類有多個角度,標準不同帶來結果不一,各結果都是認識籃球技術整體圖景不可或缺的部分。按技術動作攻守屬性、技術動作比賽作用、隊員與球關系特點、技術動作組合特點、動作目的名稱來分類,較具有代表性[7]。
籃球運動是圍繞籃球爭奪得分的同場攻守對抗性的運動,攻防屬性自然成為籃球技術分類的首要依據?;@球技術包括進攻技術和防守技術,進攻技術包括投籃、傳接球、運球、持球突破,防守技術包括防守基本動作、搶球、打球、斷球,以及共屬二者的腳步動作、搶籃板球、跳球。
判斷攻守狀態(tài)的唯一標準則是球權歸屬,圍繞球的狀態(tài)轉換自然而然成為分類的焦點。但控制球與非控制球不是球場絕對狀態(tài),在投籃后和搶籃板球時,攻守雙方處于都沒有控制球的狀態(tài)。而將搶籃板球技術硬性分為搶進攻籃板球和搶防守籃板球后歸入進攻或防守技術是有失偏頗的,須知,在搶籃板球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攻守雙方都未觸及球的時間段,這一階段又將如何劃分歸類?同樣困惑亦來自對跳球技術的分類。
基于球的狀態(tài)劃分籃球技術,王曉東等認為控制球的狀態(tài)有3種:“本方控制球狀態(tài)、對方控制球狀態(tài)、雙方都未控制球狀態(tài),并據此標準嘗試提出將籃球技術劃分為進攻技術、爭球技術及防守技術三類[8]。”這一分類體系,暫時解決了搶籃板球、跳球技術的歸屬問題,但卻忽略分類標準一致的問題,在其后續(xù)提出的分類體系里可以看到,硬生生將腳步動作分為進攻移動和防守移動,是其分類思考不完全、不徹底的表現,籃球比賽攻守轉化中的腳步動作仍有時空間隙既不屬于進攻移動也非防守移動。將進攻與防守動態(tài)化看待,腳步動作、搶籃板球、跳球可劃歸為攻守轉換技術。
籃球技術以攻守對抗為核心,技術運用開放且非周期性,技術動作往往是非程序性組合使用,表現為范型與變式結合。以動作組合目的的相似性分類,籃球技術分為技術基礎、投籃技術、獲得球技術、支配球技術和一對一技術5類[2]。按照這一分類的結果,5類技術從類別上看分別對應不同類別,違背邏輯學同一律。如技術基礎包括基本手法和基本步法,基本手法包括接球手法、傳球手法、運球手法和投籃手法,這里投籃手法就與投籃技術相沖突;支配球技術包括傳球和運球,運球技術又包括推進運球和超越運球,超越運球是否與一對一技術重疊也值得商榷。
從籃球技術本身思考分類尚有不足之處,從技術運用方法論角度審視籃球技術便有其特殊價值,“根據技術運用規(guī)律,分為單個技術與組合技術;根據技術掌握運用層次,分為基本技術與特異技術;根據技術掌握發(fā)展規(guī)律,分為基礎技術與實戰(zhàn)技術;根據不同攻守區(qū)域技術運用,分為位置技術與非位置技術[9]”。
3.2 籃球戰(zhàn)術外延
參照對籃球技術的多角度劃分,以技術為基礎的戰(zhàn)術也有多個分類標準。籃球戰(zhàn)術分為進攻與防守戰(zhàn)術,后伴隨攻防轉換節(jié)奏加快,又細分為進攻、攻守轉換、防守戰(zhàn)術。攻守瞬息萬變,雙方圍繞球權展開爭奪,通過搶籃板球戰(zhàn)術或跳球戰(zhàn)術爭得球權,屬爭搶球戰(zhàn)術。進攻戰(zhàn)術包括有球進攻、無球進攻戰(zhàn)術,攻守轉換戰(zhàn)術包括爭搶球戰(zhàn)術,防守戰(zhàn)術包括防守有球戰(zhàn)術、防守無球戰(zhàn)術。
“籃球戰(zhàn)術按攻守主要矛盾,分為進攻戰(zhàn)術和防守戰(zhàn)術;按攻守時間順序,分為快攻、搶攻、陣地進攻戰(zhàn)術,防守快攻、防守搶攻、防守陣地進攻戰(zhàn)術;按攻守主導因素,分為進攻人盯人防守、進攻區(qū)域防守、進攻綜合防守、進攻混合防守,人盯人防守、區(qū)域防守、綜合防守、混合防守;按戰(zhàn)術行為主體,分為個人戰(zhàn)術行動和基礎配合[10]。”戰(zhàn)術行為的主體可以是個人、兩三人、全部。因此,按戰(zhàn)術行為主體劃分是否可分為個人戰(zhàn)術行動、基礎配合、整體配合?在攻守對抗的大環(huán)境中考察個人戰(zhàn)術行動,時間和空間因素可為其劃分提供思路,嘗試提出有限時空攻防下限制性進攻戰(zhàn)術、限制性防守戰(zhàn)術。
分類,層次不同標準不一,所建立的分類體系亦不同,適用的范圍,理論實踐價值更是有大有小。從籃球技術內涵“組合動作范型及其相機變化形式”可知,技術的學練是以對抗為核心,非程序性組合動作實戰(zhàn)化應用為初衷的。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無球技術(手法步法)、獲得球技術、控制球技術(投籃一對一)、支配球技術這一分類價值巨大?;@球戰(zhàn)術內涵“集體配合、協(xié)調行動的特定組織形式”,其分類標準應從定義中“落位陣勢、移動路線、攻守區(qū)域、攻守點面、變化規(guī)律”5個層面展開。
4 ?結語
(1)技術泛指客觀物質手段與主觀實踐知識的結合;戰(zhàn)術是為實現戰(zhàn)斗目的,從戰(zhàn)爭本身研究用兵布陣的原則方法。(2)籃球技術內涵是根據臨場實際情況而采用的組合動作范型及其相機變化形式;籃球戰(zhàn)術內涵是個人與集體配合協(xié)調行動的特定組織形式。(3)籃球技術外延劃分有攻防屬性、球權歸屬、動作組合、技術運用等標準;籃球戰(zhàn)術外延劃分有攻守矛盾、攻守順序、主導因素、行為主體等標準。
參考文獻
[1] 體育學院通用普修教材.籃球運動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 李杰凱.論籃球教學訓練中技術概念界定及其分類的理論誤區(qū)[J].體育科學,2008,28(1):82-87.
[3] 葉國雄,陳樹華.籃球運動研究必讀[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131.
[4] 籃球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籃球大辭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35.
[5] 楊樺,祝莉.現代籃球戰(zhàn)術[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3.
[6] 國家體委球類司編寫組.籃球技戰(zhàn)術訓練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257.
[7] 劉玉林.現代籃球運動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65.
[8] 王曉東,葉偉,王建國,等.對現行籃球技術分類體系及劃分標準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67.
[9] 薛嵐.籃球技術的方法論研究[J].體育科學,2002(22):75.
[10]薛嵐.論籃球戰(zhàn)術系統(tǒng)[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