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虹 王仁杰 賈志紅
[摘要]目的 探討Lynch綜合征相關遺傳基因及病理診斷對臨床的指導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結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358例,其中44例診斷為lynch綜合征者為觀察對象,應用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測MLH1/MSH2/MSH6/PMS2蛋白,多重PCR技術檢查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MSI)情況,統(tǒng)計LS首發(fā)疾病種類及MMR基因表達情況。結果 結直腸癌者21例(48.8%),子宮內膜癌者13例(29.5%),胃癌者3例(6.8%),泌尿系統(tǒng)者3例(6.8%),其他部位者4例(9.1%)。結直腸癌Lynch綜合征患者中最常見的MMR基因缺失為MLH1及PMS2,子宮內膜癌Lynch綜合征患者中最常見的MMR基因缺失為MSH2及MSH6。對于MLH1及MSH2突變攜帶的結直腸癌患者,其結腸癌發(fā)病部位以右半結腸居多(24例,77.4%),結腸癌合并直腸癌者8例(25.8%),子宮內膜癌者病理組織學類型中:子宮內膜樣腺癌11例(84.6%),透明細胞癌及漿液性癌各1例(7.7%)。結論 對于結直腸癌者,尤其是右半結腸癌MLH1及PMS2闕如,其出現Lynch綜合征的概率較高,對于子宮內膜癌者,病理類型為鱗癌且MSH2及MSH6闕如者,其發(fā)生Lynch綜合征的概率較高。
[關鍵詞]MMR基因;Lynch綜合征;疾病篩查;景德鎮(zhèn)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R730.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a)-0008-04
Lynch綜合征(Lynch syndrome,LS)即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存在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見于結直腸發(fā)病,腸外器官則以子宮內膜、胃及泌尿系統(tǒng)多見。因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導致DNA復制錯誤,同時存在基因的微衛(wèi)星片段變化[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MSI)],導致細胞核異型性。以往的研究已經證實,導致LS的關鍵基因為MMR基因,其主要包括hMLH1、hMSH2、hMSH6和hPMS2,其中MSH2的突變率最高,其次為MLH1[1]。結直腸癌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發(fā)病率明顯升高,甚至高達30/10萬[2]。LS作為結直腸癌的一種類型,雖僅占結直腸癌發(fā)病率的5%[3],但本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趨向,對提高診斷率、改善治療效果具有有重要意義。另外多項研究提示[4-6],女性LS的發(fā)病部位除結直腸外,子宮內膜癌發(fā)病占40%。而目前針對LS的臨床診斷標準尚未完善,雖然通過家系遺傳分析對確定LS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存在明顯的局限性。MMR基因突變的檢測則被認為是目前最常用且可靠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通過檢測MMR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從而評價其在景德鎮(zhèn)地區(qū)LS篩查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確診為結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358例,入組前行知情告知,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為成年人;②通過病理組織活檢確診。排除標準:①失訪者;②隨訪期間死亡者;③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④精神疾病者;⑤存在遠處轉移者;⑥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⑦預計生存時間在6個月以內者;⑧腫瘤KPS評分<60分者。入組者的年齡23~91歲,中位年齡63歲;男76例,女282例;發(fā)病部位:結直腸癌者193例,子宮內膜癌者165例。所有入組者入組前均未實施腫瘤相關化療和(或)放療,同時獲取有效聯系方式,通過電話和(或)上門隨訪等形式進行隨訪,并于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當日其計算其治療與隨訪時間,所有入組病例均由課題組兩位具有5年以上臨床診斷經驗的醫(yī)師進行綜合評估,確定病理組織分化程度、組織類型等。其中44例診斷為LS者為觀察對象:男23例,女21例;年齡48~81歲,中位年齡60歲;腫瘤分化程度:低分化者12例,中分化者19例,高分化者13例;合并淋巴結轉移者29例。
1.2 方法
采集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標本,應用免疫組織化學(IHC)對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達進行檢測,多重PCR技術對MSI進行檢測,檢測6個MSI位點,了解本地區(qū)LS首發(fā)疾病種類分布,分析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MMR基因表達情況。同時分析LS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
1.3 評定標準
MIS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①配置擴增混合體系;②專用試劑盒提取石蠟標本中高純度的DNA放入反應體系,進行合理循環(huán)數擴增;③使用遺傳分析儀分析擴增片段。結果判讀:6個單核苷酸標記中如出現2個改變,為MSI-H型(高度不穩(wěn)定);1個發(fā)生改變,為MSI-L型(低度不穩(wěn)定);無突變?yōu)槲⑿l(wèi)星穩(wěn)定(MSS)。IHC檢測(試劑盒由北京百奧萊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①3 μm厚切片,并制作陽性、陰性對照片,常規(guī)脫蠟;②設置Leica全自動免疫組化儀準確程序,染色后樹脂膠封片,結果判讀:以細胞膜棕黃色染色為陽性判斷標準,染色被分為0與+,全部瘤細胞中胞質均無染色或<5%瘤細胞質染色者結果為0;>5%腫瘤細胞胞質著色為+,染色為0表示蛋白表達缺失。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LS首發(fā)疾病種類分布情況
結直腸癌者21例(48.8%),子宮內膜癌者13例(29.5%),胃癌者3例(6.8%),泌尿系統(tǒng)者3例(6.8%),其他部位者4例(9.1%)。
2.2 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錯配基因分布情況
景德鎮(zhèn)地區(qū),結直腸癌LS患者中最常見的MMR基因缺失為MLH1及PMS2,子宮內膜癌LS患者中最常見的MMR基因缺失則為MSH2及MSH6(表1)。
表1? ?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MMR基因表達分布情況[n(%)]
2.3 LS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
對于MLH1及MSH2突變攜帶的結直腸癌患者,其結腸癌發(fā)病部位以右半結腸居多(24例,77.4%),結腸癌合并直腸癌者8例(25.8%),子宮內膜癌者,病理組織學類型中:子宮內膜樣腺癌者11例(84.6%),透明細胞癌及漿液性癌各1例(7.7%)。
2.4 LS患者的IHC圖片
結腸癌MMR基因表達陽性(圖1,見封四),結腸癌MMR蛋白表達陰性(圖2,見封四),子宮內膜樣腺癌MMR基因表達陽性(圖3,見封四),子宮內膜樣腺癌MMR基因表達陰性(圖4,見封四)。
3 討論
LS的臨床分型可依據其是否合并腸外腫瘤進行,其中Ⅰ型為未合并腸外腫瘤,Ⅱ型為合并腸外腫瘤,前者以結直腸癌多見,后者以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多見。另外LS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現象,且可出現少見惡性腫瘤,如輸尿管癌、腦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等。臨床上針對Ⅰ、Ⅱ型LS者,根據病理學統(tǒng)計提示,Ⅰ型者的病灶多以右半結腸好發(fā),Ⅱ型以子宮內膜多見。治療上,針對Ⅰ型者,多推薦全結腸切除,結合回腸-直腸吻合術,Ⅱ型發(fā)生于子宮內膜者,建議實施預防性切除全子宮及雙附件,以達到根治性治療目的。對于LS的早期檢測與診斷,MMR基因突變檢測是目前臨床較常用的確診LS的方法,如基因測序、MSI檢測及IHC[7]。IHC主要用于評價MMR功能,了解其錯配修復基因對MMR蛋白合成的影響[8-10]。MMR基因丟失將引起細胞復制錯誤,導致基因蛋白表達丟失[11]。MSI檢測主要通過PCR 技術,以微衛(wèi)星點為標記,指導引物合成,結合凝膠電泳法進行MSI譜分析,如出現胚系譜中微衛(wèi)星長度改變則可為MSI診斷提供依據[12]。本課題通過運用IHC及MSI法對結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LS篩查,可更好地了解LS的發(fā)生情況及MMR基因缺失情況。
本研究針對LS首發(fā)疾病種類分布的研究發(fā)現,結直腸癌者21例(48.8%),子宮內膜癌者13例(29.5%),胃癌者3例(6.8%),泌尿系統(tǒng)者3例(6.8%),其他部位者4例(9.1%),提示LS發(fā)病患者中以結直腸癌者占比較高,約占50%,其次為子宮內膜癌,其占比接近30%。從另一方面提示LS好發(fā)于結直腸癌與子宮內膜癌,該結果與葉天儀等[13]的研究結果相符。另外針對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MMR基因表達情況的研究發(fā)現,景德鎮(zhèn)地區(qū),結直腸癌LS中最常見的MMR基因缺失為MLH1及PMS2,子宮內膜癌LS者,最常見的MMR基因缺失為MSH2及MSH6。最后針對LS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分析發(fā)現,對于MLH1及MSH2突變攜帶的結直腸癌患者,其結腸癌發(fā)病部位以右半結腸居多(24例,77.4%),結腸癌合并直腸癌者8例(25.8%),子宮內膜癌者病理組織學類型中:子宮內膜樣腺癌者11例(84.6%),透明細胞癌及漿液性癌各1例(7.7%),故右半結腸癌者出現LS的可能性較高,而對于子宮內膜癌診斷為子宮內膜樣腺癌者,則其出現LS的可能性增高。
雖然目前國內針對LS的篩查還未普及[14],多數臨床醫(yī)師對其尚未充分認識,MMR基因檢測亦未被納入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的防癌常規(guī)篩查[15-18]。但有效提高臨床醫(yī)師對LS的整體認識,積極實施LS篩查,更好地對高?;颊咦龊妙A防,對預防和早期診斷結直腸癌與子宮內膜癌具有重要意義[19-20]。
綜上所述,對于結直腸癌者,尤其是右半結腸癌MLH1及PMS2闕如,其出現LS的概率較高,對于子宮內膜癌者,病理類型為鱗癌且MSH2及MSH6闕如者,其發(fā)生LS的概率較高。
[參考文獻]
[1]Bonadona V,Bonaiti B,Olschwang S,et al.Cancer risks associated with germline mutations in MLH1,MSH2,and MSH6 genes in Lynch syndrome[J].JAMA,2011,305(22):2304-2310.
[2]胡君,陶霞.Lynch綜合征相關性婦科惡性腫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5,16(1):85-87.
[3]曾楨,董穎,張巖.子宮內膜癌中錯配修復(MMR)蛋白表達缺失篩查Lynch綜合征及其臨床病理特點[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7,26(4):241-245.
[4]黃驍昊,韓素萍.Lynch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診治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4,20(12):2209-2211,2216.
[5]珠珠,黃鑒,潘國慶,等.云南省7個Lynch綜合征家系中致癌基因突變研究[J].腫瘤防治研究,2015,42(4):389-393.
[6]楊繼清,劉新良,邵永孚.Lynch綜合征診治進展[J].河北醫(yī)藥,2013,35(14):2185-2186.
[7]劉大江,杜文靜,楊永秀.Lynch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新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6,43(1):67-69.
[8]楊通印,易韋,褚明亮,等.126例子宮內膜癌中Lynch綜合征的初步篩查[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7,33(3):273-277.
[9]李曉芬,袁瑛.中國Lynch綜合征的過去、現在和將來[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5,4(3):244-249.
[10]鐘晨菡,李曉芬,徐棟,等.Lynch綜合征的診治進展和家系管理[J].中國腫瘤臨床,2016,43(20):883-886.
[11]于躍,原繼榮.Lynch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的新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6,24(10):134-136.
[12]胡靈丹,馬秀梅.Lynch綜合征研究進展[J].腫瘤學雜志,2016,22(5):349-354.
[13]葉天儀,姚洪文,吳令英,等.34例子宮內膜癌合并結直腸癌雙原發(fā)癌的臨床特征及其與Lynch綜合征關系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5,42(8):432-436.
[14]方晨燕,張平,張英麗,等.Lynch綜合征相關性子宮內膜癌的研究進展[J].腫瘤學雜志,2017,23(6):528-534.
[15]解澎,任景麗,汪文杰,等.回族Lynch綜合征一家系錯配修復基因表達及突變情況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6,56(28):16-18.
[16]高浩基,趙任.Lynch綜合征的臨床診治[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4,19(6):555-558.
[17]蔣來,李德川.Lynch綜合征的臨床診治進展[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4,3(4):280-282.
[18]臧麗娟.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性在結直腸癌中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yī)藥,2018,39(1):8-13.
[19]Moufid FZ,Bouguenouch L,El Bouchikhi I,et al.The first molecular screening of mlh1 and msh2 genes in morocc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shows a relatively high mutational prevalence[J].Genet Test Mol Biomarkers,2018,22(8):492-497.
[20]Dray BK,Raveendran M,Harris RA,et al.Mismatch repair gene mutations lead to lynch syndrome colorectal cancer in rhesus macaques[J].Genes Cancer,2018,9(3-4):142-152.
(收稿日期:2018-07-18?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