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慶
[摘? 要] 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反思,要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嘗試突破,一方面正視問題,嘗試改善,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平臺;另一方面,要轉變教學理念,關注課堂細節(jié),堅持以生為本,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文章結合實例,具體探究了課堂有效對話對解決傳統(tǒng)課堂問題的意義,以此探尋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對話;策略
課堂教學不是單一的授知或認知過程,而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活動. 這一過程離不開對話,即我們與學生的平等互動. 那么,如何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呢?這就需要結合實際,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在此基礎上嘗試改善,以此實現(xiàn)優(yōu)化. 由此,便能落實新課改目標,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對話中認知、理解,實現(xiàn)思維與能力的同步發(fā)展.
明確主題,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以往的數(shù)學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也很關注課堂對話,且意識到了師生互動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在設計教學時豐富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在興趣驅動下積極參與活動. 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由于內容過多,學生在與教師、同伴交流時無法深入知識內里,仿佛走馬觀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在設計教學時提出重點,明確課堂主題,以此帶領學生朝著目標前進,而不是隨意交流. 隨意交流不僅浪費時間,還會模糊重點,導致課堂目標無法落實.
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的認識為例,在傳統(tǒng)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設計如下問題:(1)如何定義數(shù)軸上的坐標?(2)平面直角坐標系是由什么構成的?(3)什么是橫坐標?那縱坐標呢?(4)點的坐標與什么一一對應?這些問題不難,也反映了教學內容,但整個互動過程中課堂毫無波瀾,既沒有高潮,也沒有突破點,十分枯燥. 對此,可稍作調整,將問題引導變?yōu)閹熒顒?,以對話的方式點撥學生,讓學生在不斷的啟發(fā)下思考、探究,以此獲得新知. 首先,考慮到內容涉及概念,于是筆者讓學生自主閱讀,且嘗試理解. 之后,在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筆者會說出幾個點,這些點分布、覆蓋在各個象限與坐標軸上,筆者會讓學生在直角坐標系中標記出來,以此結合實踐操作,對點進行分類. 這樣一來,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在任務與興趣的驅動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一邊探索一邊學習,進而促進知識理解,且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驗問題的分析與處理.
上述設計借助對話教學解決實際問題,沒有刻意的設問引導,而是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展開任務,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來解決問題. 這一過程,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面向全體,提高課堂效率
有效的課堂對話要面向全體,兼顧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以此推動教學,讓整個過程有條不紊,達到預期目標.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學難以做到這一點,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學生基礎薄弱,缺乏學習信心,鮮少與教師互動,且教師與其互動也難以得到期望回應,這就導致對話的范圍集中在少數(shù)學生,忽視了教學的整體性.
針對這一教學現(xiàn)狀,筆者嘗試著改善. 試想:如果擴大對話范圍,將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帶入,雖然在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得不到預期回應,但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幫助他們消除抵觸心理,且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反饋信息,以此幫助我們改善教學,調整策略.
在一次聽課中,某位教師帶領學生認識“等邊三角形”,并設計了如下問題: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某一個銳角為30°,那么它所對直角邊的長度是不是斜邊的一半?這個問題難度適中,提出之后,教師請了幾位學生回答. 前兩位學生對這一判斷并不肯定,持猜測的態(tài)度,沒有給出答案. 此時這位教師按捺不住了,直接請一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回答,隨即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之后,筆者縱觀整堂課,發(fā)現(xiàn)這位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共回答了三次問題,與其水平相當?shù)膶W生也多次回答問題,而其他層次的學生幾乎沒有回答問題,只是作為“陪襯”推動整個教學進程. 由此可見,教師的對話范圍較小,只關注了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而沒有面向全體. 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違背了對話教學的理念,剝奪了“學困生”提升、發(fā)展的權利,使得他們只作為聽眾和看客,這會無形中助長兩極分化.
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上述情況,應實現(xiàn)整個課堂的對話,即無論是提問還是交流,都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關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靈活調節(jié)問題難度;另一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尤其是“學困生”,以此真正體現(xiàn)對話教學的宗旨.
延伸思考,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貫穿教學的線索,在對話教學中也不例外. 然而,在整個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問題的提出,而忽視探究解決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就會本末倒置,將重點遺失,最后學生不清楚到底學習了什么. 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我們要在提出問題后精心引導,將學生帶出熱鬧的互動氛圍,以對話的形式引導其關注問題,展開思考,從而發(fā)散思維,提升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經常會走進“只提問不解決”的誤區(qū),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很模糊,經常會有“學得不徹底”的感覺. 這種感覺延續(xù)到后續(xù)的訓練中,就會出現(xiàn)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 為此,我們要積極改善,要在精心設計問題后巧妙預設,留出充足的空間給學生探究,讓他們通過課堂對話與交流獲得啟發(fā),以此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充分運用對話教學提供學生思考、探究的空間,還能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拓展延伸,發(fā)現(xiàn)題目所隱含的信息,以此積累經驗,為后續(xù)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且能逐步養(yǎng)成探究思考的習慣.
關注錯誤,助力思維發(fā)展
作為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我們希望學生有良好的表現(xiàn),能積極思考,給出滿意的答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滿意的答案”并不僅僅指正確的答案,而是學生在獨立探究后自己的想法. 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一般來說學生給出的答案都不會完全正確,此時需要教師理性看待,且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成長——逐步提升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只希望學生成功,這種觀念十分片面,因為學生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探索與挫折,就會造成遺憾,讓其之后的道路更加艱難. 意識到這一點,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以此為橋梁,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
以“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整理”為例,在一次觀摩課上,筆者看到了這樣一幕: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只要正確,教師就帶頭為學生叫好,整個課堂“熱鬧非凡”. 此時筆者就在想:課堂果真如此精彩嗎?其實不然,細聽之后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存在瑕疵,教師的過度肯定掩蓋了這一真相,由此便錯失了糾正、改善的最佳時機.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錯過最佳時機. 對話教學本身就是鼓勵師生、生生交流的教學模式,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虛假,那么意義何在?錯誤的產生正是問題的暴露之處,只有認識到錯誤,才能意識到教學的不足與學生的缺失,抓住這一點進行引導,就能捕捉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點,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在對話中不斷推動發(fā)展的過程,是師生、生生共同探索真理的過程. 因此,錯誤的暴露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錯誤積極引導,將其作為資源整合進對話中,對學生進行二次引導,以此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能力.
總之,對話模式的運用是促進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打破傳統(tǒng),激活課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不斷的引導下摸索、思考,進而發(fā)散思維,在相互啟發(fā)和碰撞中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