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娜, 黃 磊, 朱學專
(江蘇省漣水縣人民醫(yī)院, 江蘇 淮安, 223400)
急性呼吸衰竭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疾病,該病主要因肺換氣通氣功能受阻,靜息條件下,氣體交換條件難以維持,引起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發(fā)生,最終引起生理病理變化的臨床綜合征,而多種因素均可導致肺換氣通氣能力下降,因此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疾病的病因也比較多[1]。治療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時,現代醫(yī)學中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居多,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與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比較,無創(chuàng)呼吸機顯著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速度快,住院時間縮短,住院費用降低[2]。當前,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臨床中主張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本研究對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 年齡62~84歲,平均(74.10±3.40)歲; 15例并發(fā)肺性腦病, 11例并發(fā)消化道出血, 14例伴輕度意識障礙。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 年齡61~83歲,平均(74.30±3.30)歲; 16例并發(fā)肺性腦病, 2例并發(fā)消化道出血, 12例伴輕度意識障礙。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2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有可比性。納入標準: 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指南》[3]中急性呼吸衰竭診斷標準; 年齡均大于60歲; 經動脈血氣分析,確診為急性呼吸衰竭; 在海平面、靜息、呼吸空氣狀態(tài)下,動脈血氧分壓[p(O2)]<60 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50 mmHg; 有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適應證。排除標準: 排除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造血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嚴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代謝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疾病者; 排除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排除近期服用抗氧化藥物者及對本次研究不配合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方法治療,包括抗感染、止咳化痰、營養(yǎng)支持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方法治療的同時給予無創(chuàng)呼吸機(偉康BOPAP ST30, 美國飛利浦)輔助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調節(jié)S/T模式,呼吸頻率12~18次/min, 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血氧飽和度(SaO2)及患者耐受程度,對壓力參數及吸氧流量進行調節(jié),保證SaO2>90%, 4次/d, 每次3~6 h, 2次間歇期間,給予患者鼻導管低流量氧氣吸入。待患者病情緩解或改善后,對壓力參數、吸氧流量進行調節(jié),并縮短呼吸機治療時間,直到撤機。需注意的是,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期間或觀察組患者撤機后,出現病情惡化達到呼吸機治療標準的,則及時給予患者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
依據急性呼吸衰竭療效評價標準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 治療24 h內,患者p(O2)≥60 mmHg、p(CO2)≤50 mmHg, 呼吸困難、發(fā)紺、心動過速癥狀顯著改善; 有效: 治療24~48 h內,患者p(O2)≥60 mmHg、p(CO2)達到56~59 mmHg, 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無效: 治療48 h后,患者p(O2)、p(CO2)指標未改善,臨床癥狀無顯著變化或加重,甚至死亡??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前及治療7 d后,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Easy Blood Gas, 麥迪卡公司)對2組患者p(O2)、p(CO2)指標水平進行檢測對比。治療前及治療7 d后,對2組患者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并制作血清標本,對血清丙二醛(MDA)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進行檢測,各管吸光度值采用532 nm比色法測定; 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進行檢測,各管吸光度值采用550 nm比色法測定,試劑盒均有上海科華生物技術公司提供,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zhí)行。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生命質量評價,依據生命質量量表(QOL)從患者疾病期個人信仰、獨立能力、社會關系、生理健康、與周圍環(huán)境關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主觀感受進行評分,并計算總評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生命質量越好。治療后,對2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對比。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采用[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治療期間,觀察組中無死亡患者,對照組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10.00%, 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治療前2組p(O2),p(CO2)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 2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 且治療后觀察組改善幅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氣指標對比 mmHg
2組治療前MDA、SOD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 2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 且治療后觀察組改善幅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對比 nU/mL
治療前,觀察組QOL評分為(119.24±12.86)分,對照組為(118.93±12.17)分, 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觀察組為(92.74±8.41)分,對照組為(103.27±9.15)分,2組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 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并發(fā)癥,分別為1例誤吸、1例皮膚腫脹,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 對照組1例患者出現腹脹,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 2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以往采用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存在并發(fā)癥多、有創(chuàng)性、肺部感染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高、脫機困難等不足[4]。臨床中也有諸多研究[5]顯示,急性呼吸衰竭治療的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其應用價值也得到進一步肯定。
本研究顯示,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可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表明其對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且并發(fā)癥少,治療可操作性及安全性較高。從本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無死亡患者。治療期間,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在于,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可使p(O2)、p(CO2)血氣指標快速改善,達到緩解患者癥狀,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6]。此外,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中可以間斷應用,操作簡單,具有無需全天持續(xù)使用,隨時開始的優(yōu)勢,在治療中不需進行氣管切開及插管,所以并發(fā)癥較少,對上呼吸道防御功能有保護作用[7-8]。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可提高患者治療的耐受性與依從性。因此,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應用有推廣的價值。
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除了在提高治療效果方面的優(yōu)勢外,在改善患者血氣指標、氧化應激指標及生命質量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研究結果顯示, 2組患者治療后p(O2)、p(CO2)、MDA、SOD指標及QOL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P<0.05), QOL評分也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 且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及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血氣指標改善主要因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患者呼吸機疲勞有緩解作用,可減少氣道阻力,改善肺通氣,從而使p(O2)水平升高,p(CO2)水平下降,達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使治療效果提升的目的[9]。氧化應激指標方面,MDA屬于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物,具有細胞毒性,MDA水平的降低表明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對肺組織損傷較小[10], SOD指標則能對機體抗氧化、抗衰老能力準確反映,其水平升高表明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使用對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更好[11]。治療后,觀察組生命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不但可減少患者呼吸耗氧量,緩解患者疲勞程度,對患者呼吸功能有顯著的改善效果,還可防止患者對呼吸機過于依賴,有利于脫機,縮短了住院時間,使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也隨之減輕,對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有顯著效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