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峰 梁志偉 李元和
(中山市板芙醫(yī)院 中山 528459)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隨著動脈壁僵硬度增加,而動脈僵硬使心臟負荷增加,進一步使左心室后負荷增加。另有結(jié)果顯示[1],踝臂指數(shù)在不同的心功能分級上有較好的區(qū)分性,特別在早期心功能不全和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都具有較高敏感性。無創(chuàng)動脈檢測技術在國外已廣泛應用,但我國在基層醫(yī)院使用甚少。本文探討此種技術在心力衰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180例2017年7月~2018年5月期間在本科住院并同意加入的心力衰竭患者,患者的臨床診斷與Framingham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相一致[8],患者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1.05±1.72)歲。根據(jù)NYHA分級標準,心功能Ⅱ級組90例,心功能Ⅲ級組45例,心功能Ⅳ級組45例。若近3個月來,患者出現(xiàn)過心肌梗塞、發(fā)生腦血管意外事件、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動脈炎以及血栓性脈管炎疾病等,應排除?;颊呋举Y料間無統(tǒng)計學價值(P>0.05)。
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記錄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及NT-proBNP。
使用無創(chuàng)動脈檢測儀記錄踝臂指數(shù)、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等,左心射血分數(shù)的測定用超聲診斷儀測定。采集患者靜脈血1ml,使用心衰定量診斷儀進行NT-proBNP數(shù)據(jù)測定。
(1)對比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的踝臂指數(shù)(ABI)、NT-proBNP、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數(shù)據(jù)等;(2)對比3組患者的踝臂指數(shù)、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數(shù)數(shù)據(jù)等;(3)分析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NT-proBNP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關性。
患者入院時的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數(shù)據(jù)與出院時的相比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入院及出院檢測情況
組別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m/s)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NT-proBNP(pg/ml)入院時0.81±0.1216.05±2.9858.12±4.12621.04±100.22出院時1.03±0.7313.18±0.2571.38±5.21198.02±15.21P值<0.05<0.05<0.05<0.05
心功能不同分級間的踝臂指數(shù)(ABI)、NT-proBNP、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患者組間檢測情況
組別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m/s)踝臂指數(shù)(ABI)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NT-proBNP(pg/ml)心功能Ⅱ級組13.55±2.571.22±0.6172.32±5.12332.04±25.36心功能Ⅲ級組15.28±3.020.83±0.5357.28±4.09590.09±31.25心功能Ⅳ級組17.08±3.870.71±0.3438.22±2.34960.21±34.05P值<0.05<0.05<0.05<0.05
分析顯示,隨著心功能分級增加(心衰程度增加),NT-proBNP增大,BaPWV的數(shù)值增大,而LVEF下降,ABI下降,即BaPWV與NT-proBNP呈正相關,與LVEF呈負相關(P<0.05)。入院時的BaPWV和NT-proBNP明顯比出院時的高,入院時的ABI明顯比出院時低(P<0.05)。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超聲心動圖可評估心功能以及N末端B型利鈉肽原可作為診斷心力衰竭的相關指標[1]。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已經(jīng)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隨著動脈壁僵硬度增加,而動脈僵硬使心臟負荷增加,進一步使左心室后負荷增加。王昆等[1]的多元回歸分析顯示,無創(chuàng)動脈技術檢測同步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與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有相關性,指出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可以用于評價左室收縮功能。韓雅蕾等[2]研究顯示,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群中踝臂指數(shù)異常的發(fā)生率高。夏小琪等[3]研究結(jié)果表明,踝臂指數(shù)異常為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獨立的危險因素,且踝臂指數(shù)在不同的心功能分級上有較好的區(qū)分性,尤對早期心功能不全和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較高敏感性[4]。故而筆者根據(jù)相關資料進行研究,以探究此技術應用的價值。
結(jié)果顯示,心功能Ⅱ級組,心功能Ⅲ級組,心功能Ⅳ級組的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有差異,同時所有患者入院時的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數(shù)據(jù)與出院時的相比有明顯區(qū)別,并且隨著心功能分級增加(心衰程度增加),NT-proBNP增大,BaPWV的數(shù)值增大,而LVEF下降,ABI下降。即BaPWV與NT-proBNP呈正相關,與LVEF呈負相關(P<0.05),提示無創(chuàng)動脈檢測技術可能具有與NT-proBNP相似的價值。入院時的BaPWV和NT-proBNP明顯比出院時的高,入院時的ABI比出院時的明顯低(P<0.05),結(jié)果顯示BaPWV和ABI還與心功能改善相關,可以作為預測治療效果的指標。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動脈檢測技術的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與NT-proBNP之間有良好的相關性,踝臂指數(shù)(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的檢測對患者病情的判斷和心衰療效評估有比較大的價值。此種檢測技術具有檢測方法簡單、經(jīng)濟、無創(chuàng)、直觀等特點,在基層醫(yī)院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