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困生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在聽課和做作業(yè)等方面存在不良學習習慣,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因此,關愛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采取“一幫一”形式,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家校溝通,幫助家長有效輔導孩子學業(yè),對癥下藥,才能切實幫助后進生進步。
關鍵詞:學困生 興趣 輔導 溝通 習慣
數學教學中,常有學困生的產生。根究其因,學困生主要是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并逐漸喪失了信心,在聽課和做作業(yè)方面沒有養(yǎng)成良好習慣,在數學學習上缺乏堅強的意志,毅力和自制力。再加上家長對孩子學習不夠重視,家庭督促不足等客觀因素造成了這一現象。作為一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者,只有弄清楚學困生學習中的各種障礙,才能對癥下藥。針對以上原因,根據這些年的教學經驗,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困生進行針對性輔導:
一、關愛學生,激發(fā)興趣
多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能夠間接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為此,在教學中,筆者會先把學困生的座位調到離老師比較近的位置。教學中遇到簡單的知識,首先讓學困生回答,如果答不出來,再耐心地引導他們。如:筆者班級有一個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總是走神愛講話,但計算題完成得還算不錯,筆者就把他的座位調到講臺前的第一桌。只要碰到計算比較簡單的題目,都會讓他來完成。一段時間以后,筆者發(fā)現他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好,對數學學習也開始產生了興趣。
在教學中,筆者隨時會留意觀察,盡可能地發(fā)現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積極因素,及時鼓勵他們一點點的向成功邁進,讓他們去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從而激發(fā)他們上進。通過一次又一次幫扶,學困生體驗到收獲知識的喜悅,上課能夠不走神了,對數學學習逐漸產生了興趣。學困生常常有“消化不良”的問題,課堂上沒有掌握好的學習內容,筆者會讓學習好的同學在課后幫他們一對一輔導。課內外雙管齊下,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慢慢有所好轉。筆者也會定期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給他們講一些名人成長的故事,激勵他們求知向上。
二、采用“一幫一”,針對性輔導
“一幫一”的輔導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筆者安排數學成績較好的同學當小老師,每天到校之后先幫學困生們檢查作業(yè),進行輔導。有難度的題目,教師再親自指導。配套的練習題冊批改之后,由學困生自行訂正、小老師批閱、再次訂正、教師批閱,糾偏改錯,層層過關,扎實基礎。在課余時間,老師再讓學優(yōu)生針對不同情況設計相應的習題給學困生練習。學優(yōu)生沒辦法幫助學困生完成的部分,在練習冊上作記號,寫小紙條放在講臺桌上,等筆者親自幫學生解決問題。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學優(yōu)生找到幫學困生的有效方法,筆者就放手讓學優(yōu)生針對學困生的薄弱點,有針對性地命題、批閱。一般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學困生的成績就能慢慢進步,部分學困生從不及格到及格,個別學困生達到80分數段水平。
三、循序漸進,養(yǎng)成習慣
輔導學困生的過程中,提倡系統有效的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從計算抓起,計算過關,才能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先教學困生簡單的計算題,每天練習兩題計算題,針對錯誤處加強訓練。之后,筆者讓小老師幫他們批改。一兩個星期之后,學困生的計算就有了較大進步。在基本計算能力過關之后,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優(yōu)生們如何從易到難幫助學困生。在易錯處不斷強調,引導學困生依照做題程序不斷地練習,小老師們在幫助他們時也用上同樣的方法,學困生便自然而然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再如:教學解決問題這一類題型時,筆者會讓學生先學會理解題目。一次不理解,筆者會讓學生繼續(xù)重復讀幾次,筆者會讓學優(yōu)生幫助他們讀題,抓住關鍵部分幫助他們理解。學生理解題意之后,就能根據題目的意思寫出關系式,然后根據關系式,進行列式解答。
通過逐步突破、解決難點的教學,學困生逐漸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作業(yè)遇到的障礙減少了,學困生做作業(yè)的畏難情緒減少了,簡單的作業(yè)也會獨立完成。遇到不會的地方能主動找老師和同學提問,好的學習習慣也就能逐漸養(yǎng)成了。按照從易到難的教學,逐步推進就能夠讓學困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家校溝通,幫助輔導
家長和學生的相處時間最長,通過家長與老師的溝通更能幫助孩子學習成長。所以筆者和家長經常聯系,幫助家長學習如何輔導學生,從教孩子做人開始,到如何跟進教學進度輔導孩子學業(yè),多管齊下。當班級中學困生跟家長反映沒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時,家長和筆者溝通后,筆者會幫助他們學會如何輔導孩子。如:有一個學生原來的數學學習成績還不錯,但從分配到筆者班時,因為不適應筆者的教學方法成績有些下滑。筆者和家長溝通,給出建議:幫給孩子檢查作業(yè)時,不宜直接告訴孩子作業(yè)錯在何處,應告訴孩子作業(yè)有錯,讓他自行檢查。等孩子檢查完之后,家長才幫助檢查,并給予適當的獎懲措施,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做完作業(yè)主動檢查的習慣。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對后進生而言,“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學途徑,教師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才能有效輔導學困生。
參考文獻
[1]許成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與對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4).
[2]唐明娣.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途徑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3]王錫菊.淺談如何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J].學周刊,2018(12).
[4]龔文利.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學周刊,2017(29):113-114.
[5]宋愛英.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現狀與轉化策略[J].教學研究,2018(34):47-48.
[6]梁小春.多管齊下轉變小學數學學困生[J].基礎教育研究,2018(12):19-21.
[7]靳明珠.探析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的策略[J].學周刊,2015(05):176.
作者簡介
葉文花(1967.08—),女,漢族,籍貫:福建三明,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三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