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使其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教學內容有待提升,教學模式陳舊等問題。文章在如何結合微課與翻轉課堂、微課與移動學習、體現微課的交互性方面提出《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體系結構的設計思路,分析微課應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作用,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種可行的模式。
關鍵詞:大學? 計算機基礎? 微課? 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2(a)-0127-0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是面向一年級新生開設的通識課程,課程目標是拓展學生在計算機領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能力,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和具備基本的問題求解能力,促進計算機能力與專業(yè)知識相融合。但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高校普遍存在基礎課班容量過大,學時壓縮,教師熱情不高、課堂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等問題。微課作為一種新穎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內容短小精悍、形式簡單多元、資源方便使用的特點,很好地貼合了碎片化學習、泛在學習、微學習的需要。當今無線網絡工具和數碼產品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為微課使用提供了條件。微課程和移動設備的結合,能夠支持學生隨時隨地快速自主地進行學習,微課作為一種可視化的知識制品,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微課程的興起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向。
1?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微課的建設應用
《大學計算機基礎》有其課程的特殊性,授課面廣、操作性強,需要結合不同學生專業(yè)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和設計案例。同時,由于任課教師較多,教師間教學方法不夠統(tǒng)一,造成一方面教師工作量大,另一方面教學內容重復,難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設計和制作微課是一個將知識可視化的過程,要將教材抽象的內容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出來,設計之初要明確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采用什么手段表現知識,傳遞教師的意圖,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具體知識生動化?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分享,共建微課資源庫,從而節(jié)約人力物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利用微課創(chuàng)建任務點,由教師根據任務點提出不同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自主搭配知識點,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支配者。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可分為理論講解型和操作示范性兩類,內容涉及廣泛,對于一些理論型知識,課堂講授乏味枯燥,各章節(jié)之間聯系較弱,使得學生學習起來缺乏學習興趣,失去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設計理論講解部分的微課時,為了能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動地呈現知識結構,拓展教材內容,使學生樂學、好學,需要將各章知識點詳細劃分,可以制作形象的思維導圖,根據思維導圖設計并制作微課。而在設計操作示范型微課時,則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差異,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技能型知識點,方便學生自主選擇。
以Excel電子表格的學習為例,先根據知識點繪制思維導圖,在微課設計中,可以將每個Excel的知識點制作單獨的微課,微課視頻時長控制在10~15min為宜,首先設計腳本,注意在腳本設計時對畫面銜接方式的選擇不要追求過炫的效果,包括切換場景,動畫使用要適量,要考慮授課對象是一年級新生,容易興奮,過炫的效果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但切換效果太平淡又會降低微課的吸引力,因此,在撰寫腳本時,應對特殊轉換點的切換模式反復推敲以達到最優(yōu)效果。而在微課配套的課下練習模塊中,可以結合Excel的知識點,根據學生不同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設計綜合性較強的案例,如針對電子商務專業(yè)可設計案例“銷售統(tǒng)計表的數據處理”,要求對不同銷售處的商品銷售數據進行計算、匯總、排序等,既強化了Excel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又與所學專業(yè)密切相關,達到利用案例加強微課中各知識點的應用及內化與服務專業(yè)的目標。對每個知識點制作微課視頻,既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使其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又兼顧了學生自身基礎的差異,相對獨立的知識點內容,使學生可按需選擇,對重點難點內容,學生可重復學習,鍛煉學生遇到困難問題勇于探索的精神,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便利。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微課應用中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微課應用與翻轉課堂相結合。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容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分類,對于技能型知識,可以利用合翻轉課堂的學習方式,如進行Word文字處理軟件部分的教學時,可以先將任務要求,如“制作家鄉(xiāng)美景宣傳頁”的具體任務要求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提前完成線上學習,課堂上進行匯報討論,再對一些重要的操作步驟講解演示并進行課上練習和答疑,將線下的課堂學習與線上網絡學習知識點相對應,使學生有壓力和動力去學習線上課程,充分發(fā)揮翻轉課堂的積極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微課應用與移動學習相結合。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移動學習提供了便捷,教師可以將制作完成的微課視頻及作業(yè)、測試等資源上傳到移動設備端的網絡教學應用APP上,學生可通過APP觀看或下載課程資源,學習微課視頻、根據教師要求練習題目,根據完成進度進行章節(jié)測試、隨時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線上討論等。在學生利用移動設備學習時,教師與學生通常處于時空分離狀態(tài),為有效把控學習效果,教師需對教學過程進行監(jiān)管,指導學生有效持續(xù)的開展學習,以保證移動學習的效果。
(3)體現微課應用交互性。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微課,目的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協助學習,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在結合教學任務的同時要考慮學生專業(yè)、基礎等因素,要形成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可通過學習評價表等輔助資源及時關注學生的反饋情況,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微課的優(yōu)勢
2.1 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提高
《大學計算機基礎》采用單一課堂授課模式通常是教師在理論課講授操作演示,實踐課學生上機操作練習,理論與實踐操作是分割獨立的,理論課上學生僅觀摩教師的演示往往印象模糊,實踐課時發(fā)現很多知識并未掌握,頻繁出現操作錯誤容易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影響學習動力。而每個微課視頻的時間在15min左右,時間長度適合學生集中精神在這個時間段掌握知識點的內容,學生壓力小,而且微視頻可在手機端反復播放,不受時空限制,直到掌握知識點為止。學生學習自由度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降低學生“差異性”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大一新生對計算機知識與應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差異。微課應用有助于分層教學的實現,微課是由教師仔細篩選知識點精心制作完成,學生不易產生厭煩心理。微課程教學突破課堂教學局限,延展了學習深度和廣度。學生根據自身基礎靈活選擇學習內容,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拓展知識點觀看并深入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在課前先利用微課進行內容的預習,通過翻轉課堂進行內容的強化,課后對理解不透的內容可暫停、回放,反復觀摩或在線向老師提問,從而鞏固所學知識,循序漸進反復學習,直至舉一反三,真正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了學習效率。避免了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和教學知識點的疏漏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 周海芳,王挺,寧洪,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4(4):73-76.
[3] 李曉,項露芬.微課程在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以浙江樹人大學《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技術》課程為例[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17(2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