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月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入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采取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及采取中醫(yī)辨證治療的觀察組各75例,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N末端腦鈉尿肽前體、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無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數(shù)值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取得理想的療效,值得在今后臨床治療工作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中醫(yī);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140-01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我國中老年人群常見病、多發(fā)病,為任何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異常所致的嚴重的臨床綜合征 [1]。中醫(y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心悸”、“怔忡”、“咳喘”、“痰飲”、“水腫”等范疇,內(nèi)與先天稟賦不足、外與氣虛血瘀水停有關,因該病癥辨證分型多樣,故必須予以辨證施治[2]。為觀察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內(nèi)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入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采取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及采取中醫(yī)辨證治療的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中男50例、女25例;年齡54歲~75歲,平均年齡(62.4±1.2)歲;病程時間2.5年~7年,平均病程(4.9±0.4)年;原發(fā)病類型:冠心病3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2例、風濕性心臟病14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分級:Ⅱ級17例、Ⅲ級49例、Ⅳ級9例。觀察組中男51例、女24例;年齡55歲~78歲,平均年齡(62.5±1.2)歲;病程時間2.8年~7年,平均病程(4.9±0.3)年;原發(fā)病類型:冠心病4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3例、風濕性心臟病12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分級:Ⅱ級18例、Ⅲ級47例、Ⅳ級10例;辨證分型:氣血兩虛證18例、氣陰兩虛血瘀證20例、陽虛水泛證27例、心脈瘀阻證10例。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分組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用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利尿劑、強心劑等綜合性西藥治療。觀察組采取中醫(yī)辨證治療,具體方案如下:(1)氣血兩虛證:心悸,胸痛喘氣,神疲乏力,倦怠懶言,頭暈納呆。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治擬益氣養(yǎng)血。八珍湯加減,組方:炙黃芪30g,黨參、當歸、熟地黃、茯苓、白術各20g,川芎12g,炙甘草12g??人蕴刀嗉又硕?、炙紫苑各15g;喘促加杏仁15g,蘇子各12g;心悸不寐加煅龍骨30g(先煎)、煅牡蠣30g(先煎)。(2)氣陰兩虛證:心悸氣短,神疲困倦,心煩失眠,口舌咽干,自汗,盜汗。舌質(zhì)偏紅或紫暗少津,苔干少津,脈細數(shù)或促。治擬益氣陰通心脈。方用養(yǎng)心通脈Ⅱ方治療,組方:黃芪30g,西洋參、麥冬各20g、白術15g,五味子、當歸、川芎、澤蘭各12g,田三七5g。失眠加炒酸棗仁30g,茯神15g,炙遠志12g。(3)陽虛水泛證:心悸胸悶,面浮肢腫,形寒肢冷,小便短少,面色晦暗。舌質(zhì)淡或紫暗,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滑,脈沉弦。治擬溫陽化氣利水。方用四逆湯合參附湯加減,組方:黨參20g,熟白附片10g(先煎1小時),肉桂、干姜、田三七、炙甘草各5g。腎陽虛衰加附片加量至20g(先煎1小時);水腫甚者加豬苓10g,澤瀉20g,茯苓20g;氣滯加檀香、柴胡各10g;血瘀加赤芍、川芎各10g。肝臟腫大加三棱、莪術各15g。(4)心脈瘀阻證:心悸氣短,胸悶刺痛(夜間或動則更甚),面色.白,舌質(zhì)紫暗,苔白,脈細澀。治擬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生地黃20g,枳殼15g,丹參30,柴胡6g淮牛膝10g川芎10g當歸15g。胸痛甚加元胡15g五靈脂10g;胸悶甚加薤白10g、瓜蔞皮10g。
..上述方劑均濃煎成劑并取汁150ml分早晚兩次溫服,小兒劑量酌減。兩組均持續(xù)治療6個月。
1.3觀察指標
..將心功能指標、N末端腦鈉尿肽前體、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選為觀察指標,其中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定;N末端腦鈉尿肽前體采集空腹血清測定;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利用6分鐘步行試驗測定,上述指標均于治療前后分別測定。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心功能指標(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N末端腦鈉尿肽前體、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無明顯差異,6個月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數(shù)值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已經(jīng)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年住院次數(shù)約為1.7 次,而1年內(nèi)再住院率則高達69%,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該病癥發(fā)病率將會呈現(xiàn)出進一步上升態(tài)勢[3]。目前臨床針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以西藥為主,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療效但總體上并不能夠令患者滿意,所以尋求一種更有效、更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成為當務之急[4]。本次研究采取的辯證分型充分遵循了中醫(yī)的“三因制宜”理論,考慮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及腎理論基礎。在用藥方案上則是根據(jù)各自病因病機針對性用藥,即:氣血兩虛證為久病氣血兩虛、氣不足則血不行,血不足則不養(yǎng)心,宜采取氣血雙補治則;氣陰兩虛證為心氣不足、陰血虧耗所致,宜采取益氣養(yǎng)陰的治則;陽虛水泛證為陽虛鼓動血流不暢、瘀塞不散則腫,宜采取溫陽制水的治則;心脈瘀阻證為血瘀氣滯,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綜上所述,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取得理想的療效,值得在今后臨床治療工作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冠成,陳哲林,方填源,等.心陰片和心陽片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28(2):45-46.
[2]劉宏艷.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分期辨證治療的療效探討[J].系統(tǒng)醫(yī)學,2017,2(23):28-29+57.
[3]丁訓左.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病機及臨床辨證治療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9):180-181.
[4]郭素芬.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8例療效觀察[J].國醫(yī)論壇,2017,32(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