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葉孝忠
由朋友帶路,筆者一行來到被茂密森林包圍,一片幽靜的武吉布朗公墓,它位于新加坡中部的集水區(qū),距離光鮮亮麗的烏節(jié)路只有4公里。這個公墓常被譽為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公墓,在這里葬著的人以及他們的后代,和新加坡的歷史息息相關,它就像是一個露天的博物館,你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挖掘墓地里的故事,通過研究墓碑上的文字,比如年號等,也能牽引出一段段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的歷史,從這個墓地,你也能發(fā)現新加坡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脈絡。
好似走進迷宮
筆者一行走進墓地,一群雀鳥被驚飛,從高大的樹木上飄落幾片葉子。人的感情可深似老樹根須,也可以如落葉,凋零后,就此不見。我們看到不少墳墓被巨大的樹根所纏繞,野草叢生,看得出早已經被后代遺忘多年;一些則經過細心打理,還有鮮花和供品。
我和朋友小心翼翼走著,避免踩到墳地,對長眠于此的人不敬。雖然重要的墓地都會設有介紹的牌子,但這個公墓占地廣,墳墓非常分散,要找到特殊的墳地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公墓里的各個墳山被迷宮一樣的小路串聯(lián)起來,墳山大多雜草叢生,密密麻麻的墳墓散落其中,不少墓碑上的文字經過風吹雨打,顯得模糊,或是長滿了青苔,更顯滄桑,到處是時間橫行的痕跡。一切好像一直就這樣,本該這樣老下去,就算再添一道皺紋,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樣子。
文化融合的印跡
對于新加坡人而言,這里葬著不少對本地歷史做出貢獻的人物,包括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龍和姑姑李珠娘醫(yī)生,李珠娘還是新加坡首位執(zhí)業(yè)的女醫(yī)生。
葬在這里的有當年參與小刀會起義或追隨康有為的?;庶h或孫中山同盟會的成員,也有從中國過來的活躍于本地文壇的文人,下南洋為求三餐溫飽,結果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海外華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夢想和故事,無論生前有多風光和落魄,死后也就剩下這些。
對那些不了解本地歷史的旅行者來說,最精彩的還是那些具有本地色彩的墓地設計,20世紀初流行的彩色瓷磚除了用來裝飾房子的門面之外,也大量用來裝飾墓地。百年前的本地富商王三龍及妻子合葬的墓地面積有三個羽毛球場大,是新加坡最大的華人墳墓,平臺上就鋪滿了荷花及玫瑰的彩色瓷磚,精致的石雕雕刻著二十四孝的故事,金童玉女、龍頭和石獅守護著王三龍的安眠處。
華人墓地設有武將或石獅站崗,守衛(wèi)先人,在傳統(tǒng)華人文化中,石獅子有鎮(zhèn)宅辟邪的作用,各個墳墓所采用的石獅大小和造型各異,一些威武跋扈,一些則憨態(tài)可掬,單是這些獅子的造型就可吸引游客。
一些墓地則以錫克衛(wèi)兵取代門神武將,極具本地特色。來自印度的錫克人,開埠時期就隨著英國人登陸新加坡,擔任守衛(wèi)及維持本地治安的工作,現在本地的奢華酒店,比如萊佛士酒店還依舊聘用錫克人擔任門口守衛(wèi)。
在武吉布朗還能看到富有西方色彩的墓地設計,大理石不僅作為建材使用,還有裝飾主義風格。墓地雕像包羅萬象,除了常見的金童玉女,還能見到西方的天使(如圖)。公墓的不同特點展示著新加坡的多種族、多元文化特質。
政府打算征用的土地
在土地資源匱乏的新加坡,怎么可能讓這塊風水寶地閑置著。幾年前,新加坡政府就決定征用這塊土地,除了修公路,還打算建造住宅區(qū),小塊公墓也因為修建公路而被移走,這引起不少關注,熱愛和關心本地歷史的學會及社會人士,開始深入研究公墓的歷史,清理了一些重要的墳墓,甚至組織免費的游覽團,帶領本地人走入這塊被遺忘了的墓園,民眾能上網下載武吉布朗導覽路徑的冊子,預先做功課。
在墓園重新進入新加坡人的視線之前,這塊神秘土地是觀鳥愛好者及自然愛好者的最愛,在新加坡,要找到一個原始和寧靜的所在已經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