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實驗中學,廣東 惠州 516008)
例1已知函數(shù)f(x)=x-1-alnx.
1)若f(x)≥0,求a的值;
(2017年全國數(shù)學高考卷Ⅲ理科試題第21題)
第1)小題的設計面向全體考生,在理解導數(shù)概念的基礎上,考生如果能夠準確應用導數(shù)公式和求導法則進行運算,根據(jù)題目條件即可確定參數(shù)的取值;第2)小題以第1)小題為起點,推出ln(1+x)≤x,對題目中的連乘式取對數(shù),根據(jù)對數(shù)的性質(zhì),展開成和的形式,借助前面得到的不等式,轉化為等比數(shù)列的和,求出等比數(shù)列和的上界,考查應用“以直代曲”思想證明較復雜數(shù)列不等式的能力,試題難度較大.
1.2.1 第1)小題的解答
f(a)=a-1-alna,
因此當x∈(0,+∞)時,f(x)≥0的充要條件是a-1-alna≥0.
設g(x)=x-1-xlnx,則
g′(x)=-lnx,
從而g(x)在(0,1)上單調(diào)遞增,在(1,+∞)上單調(diào)遞減,于是g(x)在(0,+∞)上的最大值為g(1)=0,因此當a≠1時,
a-1-alna<0,
故a=1.
解法2f(1)=1-1-aln 1=0,由f(x)≥0知x=1為f(x)的極小值點,從而
f′(1)=1-a=0,
因此a=1.
因為f(1)=0,所以f(x)≥0,故a=1.
1.2.2 第2)小題的解答
因此
從上述解答可以看出,該題是一道常規(guī)導數(shù)壓軸試題,層次分明,內(nèi)容豐富,區(qū)分度較高,使不同考生理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充分展示,可以較好地考查考生進一步學習的潛能,可以引導中學數(shù)學教學注意認真提煉和總結解題方法,不斷提高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算求解能力和問題轉化能力[1].實際上,這道試題是源于課本又不拘泥于課本的高考題,考生的解答并不理想,讓筆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例2[2]利用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證明下列不等式,并通過函數(shù)直觀驗證:
1) sinx 2)x-x2>0,其中x∈(0,1); 3) ex>1+x,其中x≠0; 4) lnx (人教A版《數(shù)學(選修2-2)》的習題1.3B組第1題) 可以看出,例1是由例2的第4)小題改編而來的,這正是“以直代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以直代曲”思想,即是用簡單、熟悉的直線去逼近復雜、陌生的曲線.我們常用直線(更多的時候是用曲線在某點處的切線)去逼近指數(shù)曲線、對數(shù)曲線等復雜的曲線,即 ex≥x+1, (1) lnx≤x-1, (2) 式(1)和式(2)可以改寫為下面的等價形式 ln(x+1)≤x, (3) ex-1≥x, (4) 上述不等式(2)正是例1第2)小題所使用的不等式. 顯然,上述4個不等式實質(zhì)上是等價的,左邊為學生較為害怕的指數(shù)函數(shù)、對數(shù)函數(shù),右邊是學生最為熟悉的也是最簡單的一次函數(shù).有時還會遇到更為復雜的函數(shù),如 (5) xlnx≥x-1 (6) (其中函數(shù)y=xlnx出現(xiàn)在人教A版《數(shù)學(選修2-2)》第18頁第6題), ln(x2+1) (7) 當然,也可以用二次函數(shù)(即拋物線)去逼近較為復雜的指數(shù)型或對數(shù)型函數(shù),如 (任意x≥0). (8) 早在2013年,筆者有幸參加廣東省惠州市高中數(shù)學青年教師改編題(說題)比賽,要求參賽教師參照現(xiàn)行教材,獨立改編教材中的典型例題、習題、練習題等,改編的試題要求符合(或者基本符合)高考考試大綱,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為此筆者基于“以直代曲”思想對上述課本習題進行了改編嘗試,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現(xiàn)整理出來,與廣大讀者共勉. 例3(本題滿分12分)已知函數(shù)f(x)=ex-a(x+1),其中a∈R. 1)判斷函數(shù)f(x)的單調(diào)性; 2)若a>0時,函數(shù)f(x)恰有一個零點,求實數(shù)a的值; 本改編題將例2第3)小題的“以直代曲”思想及其“累乘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采用“遞進”的設問方式,考查函數(shù)與導數(shù)、函數(shù)與數(shù)列、數(shù)列與不等式等熱點知識.例3難度設置合理,區(qū)分度較好:第1)小題考查含參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判斷,突出分類討論思想;第2)小題在第1)小題的基礎上,考查由單調(diào)性畫出函數(shù)草圖,進而求得函數(shù)恰好有一個零點時實數(shù)a的值,突顯數(shù)形結合的優(yōu)越性;第3)小題考查“以直代曲”思想在證明數(shù)列不等式中的應用,考查轉化與化歸、函數(shù)方程不等式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1)解因為f(x)=ex-a(x+1),其中a∈R,所以 f′(x)=ex-a(得1分). 當a≤0時,f′(x)>0,從而函數(shù)f(x)在R上單調(diào)遞減(得2分);當a>0時,令f′(x)=ex-a=0,得x=lna(得3分),從而函數(shù)f(x)在[lna,+∞]上單調(diào)遞增,在(-∞,lna]上單調(diào)遞減(得4分). 2)由第1)小題知:當a>0時,函數(shù)f(x)在[lna,+∞)上單調(diào)遞增,在(-∞,lna]上單調(diào)遞減(得6分).要使函數(shù)f(x)恰有一個零點,只需函數(shù)f(x)的最小值為0,即 f(x)min=f(lna)=0, 解得a=1(得8分). 3)證明由第1)小題知:當a=1時, f(x)=ex-(x+1)≥f(x)min=0, 方向1改變設問的方式. 變式1(本題滿分12分)已知函數(shù)f(x)=ex,其中x∈R. 1)求函數(shù)f(x)在點(0,1)處的切線l的方程; 2)證明:除切點(0,1)外,函數(shù)f(x)的圖像總在切線l的上方; 改編思路及考查目標變式1以常用的指數(shù)函數(shù)y=ex為載體,入手既簡單又熟悉,采用“遞進”的設問方式,逐層深入.第1)小題考查指數(shù)函數(shù)的導數(shù)、切線方程的求法,難度較小,屬簡單題;第2)小題考查轉化化歸思想,突顯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第3)小題考查應用“以直代曲”思想證明較復雜的數(shù)列不等式,難度較大,區(qū)分度較好. 1)解因為f(x)=ex,所以f′(x)=ex(得1分),則切線的斜率k=f′(0)=e0=1(得2分),從而函數(shù)f(x)在點(0,1)處的切線方程為y-1=1·(x-0),即y=x+1(得3分),于是函數(shù)f(x)在點(0,1)處的切線l的方程為y=x+1(得4分). 2)證明令g(x)=f(x)-(x+1)=ex-x-1,則g′(x)=ex-1(得5分),從而函數(shù)g(x)在[0,+∞)上單調(diào)遞增,在(-∞,0]上單調(diào)遞減(得6分),于是g(x)有最小值,即 g(x)min=g(0)=0(得7分). 因此,當x≠0時,g(x)>0,即f(x)>x+1,也就是除切點(0,1)外,函數(shù)f(x)的圖像總在直線y=x+1的上方(得8分). 即 方向2改變函數(shù). 1)求l的方程; 2)證明:除切點(1,0)之外,曲線C在直線l的下方; (2013年北京市數(shù)學高考理科試題第18題改編) (注:其中第1)小題和第2)小題為2013年北京市數(shù)學高考理科試題,第3)小題和第3)′小題為筆者改編.) 改編思路及考查目標變式2第1)小題考查導數(shù)的幾何意義,難度較小,屬常規(guī)題;第2)小題考查函數(shù)不等式的證明,考查轉化化歸思想,突顯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第3)小題和第3)′小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命制試題,考查應用“以直代曲”思想證明較復雜的數(shù)列不等式的能力,試題難度較大,區(qū)分度較好. 從而曲線在點(1,0)處的切線斜率為 k=f′(1)=1(得2分), 于是切線方程為y-0=1·(x-1),即y=x-1(得3分),因此直線l的方程為y=x-1(得4分). 2)證明令g(x)=x-1-f(x),則除切點(1,0)之外,曲線C在直線l的下方等價于g(x)>0(任意x>0,x≠1)(得5分),g(x)滿足g(1)=0,且 當0 即 即 因此結論成立(得12分). 在平時的復習教學中,要重視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練習題、復習參考題、思考或探究問題整合改編而成的高考題,改編的途徑主要有:或者只變換題目數(shù)據(jù);或者由兩個(或者更多)條件合在一起變更數(shù)據(jù),有的加強或減少條件,有的降低或提高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或者由教材的多個題目經(jīng)過整合加工而成,在知識的交匯處命題,加強問題的綜合性,增強數(shù)學運算的復雜性,提升數(shù)學思想方法運用的靈活性,增強區(qū)分度[3].3 改編題
3.1 改編題賞析
3.2 改編思路及考查目標
3.3 詳細過程及評分標準
4 應用“以直代曲”思想改編試題的兩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