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欽菁
語音、語法和詞匯是構(gòu)成語言的三大因素。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詞匯量的多少及詞匯應(yīng)用能力直接關(guān)系其學習效果和產(chǎn)出水平?!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教學大綱》)提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chǔ)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jīng)貿(mào)、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這些人才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guān)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zhì)……”(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2000)可見,《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要求比較高。《教學大綱》對學生詞匯的要求是:通過基礎(chǔ)課、閱讀課和其他途徑認知4 000—5 000 個詞匯,正確熟練使用其中2 000—5 000 個詞匯及最基本的搭配,對英語專業(yè)四級的詞匯要求為6 000 個,專業(yè)八級為8 000—10 000 個。
筆者從事高級英語教學多年,發(fā)現(xiàn)到了大學三年級,仍然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沒有通過專業(yè)四級考試。究其原因,主要是詞匯量匱乏。通過調(diào)查研究、訪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記憶詞匯的方法比較機械,如按照字母順序記憶單詞表中的詞匯,記得最牢的永遠是字母排位靠前和靠后的單詞。另外,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單一詞性的含義,忽略了詞匯的其他詞性的含義和比喻義。因此,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加深其對詞匯的理解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引入認知語言學的相關(guān)理論,如概念隱喻理論,不失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方法。
本文所說的詞匯不僅指單詞,還包含短語和搭配。詞匯的拓展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詞匯的廣度即詞匯量;二是詞匯的深度,即對詞匯的深入理解。本文以張漢熙版《高級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的相關(guān)課文為例,探究隱喻與高級英語詞匯教學的關(guān)系。
隱喻的研究由來已久,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說“隱喻是一種用一個詞代替另一個詞來表示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主要功能是修辭”(王博佳2017)。多年來,隱喻一直被局限于文學的修辭手段,直到20 世紀80 年代初,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George Lakoff&Mark Johonson,1980:4)在Metaphor We Lived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隱喻是廣泛存在的,不僅僅是修辭手段,而是體現(xiàn)在思維和行動上的認知方式)。人們用一個具體的源域(source domain)表示另一個目標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把已知熟悉的概念映射(mapping)到一個抽象未知的概念,從而認識新事物。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1980)將概念隱喻分為結(jié)構(gòu)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實體隱喻(on to logical metaphor)。
結(jié)構(gòu)隱喻是以一種概念的結(jié)構(gòu)來構(gòu)造另一種概念,如對time is money,spend time,waste time 進行構(gòu)造,就能得到新的詞組spend money,waste money。方位隱喻是參考空間方位來構(gòu)建隱喻,如使用方位介詞映射抽象概念,如“I’m feeling up,I’m feeling down.”介詞up 和down 對應(yīng)人的心情起伏。實體隱喻依據(jù)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將抽象的概念實體化,如“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把視野比作一個容器,船進入視野如同進入一個容器;“he is in despair(他處于絕望之中)”,把絕望比作一個容器,讓人難以逃離。
把隱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維引入高級英語詞匯教學,能從全新的角度看待詞匯,對詞匯的理解也能達到新的高度。
在高級英語詞匯教學中,筆者通過有意識地“灌輸”隱喻概念,啟發(fā)學生對詞匯深層含義的理解,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王寅(2001)認為:“詞的本義是一個詞匯具有的原義,喻義是從本義派生出來的,是人類進行認知活動時跨概念域映合的結(jié)果?!薄霸~的本義與喻義之間的主要語義聯(lián)系是隱喻,是由人類具有隱喻性的思維特征決定的?!?/p>
很多高級英語課文中的詞匯不是其字面含義或者本義,而帶有隱喻含義,也就是一詞多義。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yīng)從本義入手探索其隱喻含義。
如《高級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第1 課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作者用alchemy(點金術(shù))比喻在交談中產(chǎn)生的莫名其妙的變化,本來漫無目的、無主題的交談突然之間有了主題,似乎有一種魔力促成了這樣的變化。這是一個典型的實體隱喻,把點金術(shù)這一具體的、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交談中,讓讀者形象地理解交談的變化過程。
第2 課Marrakech,作者描述驢子被虐待,死后被丟進溝渠。被野狗吃掉尸體時寫到“This kind of thing makes one’s blood boil”。這句話就利用了結(jié)構(gòu)隱喻的思維。日常生活中有water boil,而作者把憤怒的情緒比作燒開的水,直觀、生動地表達了強烈的憤怒情緒。
再如,在同一篇課文中,作者描寫婦女時用“mummified(如木乃伊一般)”,“l(fā)eathery skin”(如皮革一樣的皮膚),就是利用了實體隱喻的思維,把木乃伊和皮革的外形映射到骨瘦如柴和皮膚粗糙的概念上,形象地描述了婦女們的外貌。
第3 課Inaugural Address,作者寫到“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合作的灘頭擊退猜忌的叢林)”,把合作比作在戰(zhàn)爭中爭奪灘頭,視為戰(zhàn)斗的良好開端,猜忌如同叢林廣袤、陰冷、潮濕且不斷蔓延。這句話體現(xiàn)了實體隱喻的思維,把具體、形象的灘頭和叢林映射為抽象的合作和猜忌。
第5 課The Sad Young Men,描寫電影、電視對戰(zhàn)爭的美化,如“magnolia-scented soap opera(同木蘭花一樣清香撲鼻的肥皂?。保@里也體現(xiàn)了實體隱喻的思維。戰(zhàn)爭被美化為浪漫的、美好的,讓人心之向往的事物。
第8 課The Future of the English,作者寫道“There is reservoir of instinctive fellow-feeling,not yet exhausted though it may not be filling up(本能的同胞之情并未枯竭,盡管也不算滿溢)”這句話體現(xiàn)了實體隱喻的思維,作者把人們心中的同胞之情比作一個裝水的容器,這種感情不多不少,如同容器中的水不枯竭也不滿溢,形象地描繪出了同胞之情在英國人心中的分量。
利用隱喻思維分析詞匯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教師不再機械地講解詞匯含義,而是跳出了傳統(tǒng)詞匯教學的框架;學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探索詞匯的深層含義。學生能認識到隱喻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認知行為而不僅僅是修辭手段,有了這樣的思維,可以舉一反三,用同樣的方法分析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
隱喻與詞匯搭配主要參考了方位隱喻的思維方式。如在《高級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第1 課中,作者形容婚姻關(guān)系時寫道,“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把婚姻比作一艘小船,小船在石頭上意味著小船觸礁即將沉沒,如同婚姻面臨解體和崩潰。在同一課中,作者寫道,“...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交談插上了翅膀),把交談比作飛翔的小鳥,交談在良好的氛圍中變得熱烈和高漲,如同鳥兒插上了翅膀,開始自由翱翔。
同樣在第1 課,作者在說明英語得到了應(yīng)有的地位時寫道,“English had come royally into its own”。這句話可以借用容器隱喻來理解,似乎英語進入一個容器,到達了它該到達的地方。
第2 課中,作者描述“當?shù)刎毨丝诒瘧K的一生”時寫到“They rise out of the earth,sweat and starve for a few years,and then sink back into the nameless mound...(他們在這片土地出生,長年累月汗流浹背的勞作,卻忍饑挨餓,最后又沉入泥土)”。這段話可以借用方位隱喻來分析,作者把他們的出生比作站立在土地上,把死亡比作沉入泥土,短短一句話道盡了悲慘、無名的一生。
同樣在第2 課,作者描述“當?shù)厝四w色黝黑不被人注意”時寫道,“In a tropical landscape one’s eye takes in everything except the human beings(人的眼睛能夠看到任何東西,除了看不見人)”。這段話可以借用實體隱喻來分析,作者把眼睛比作一個容器,眼睛里容得下任何東西,唯獨容不下人。形容當?shù)厝朔浅1拔?,與自然景觀相比,人們更喜歡自然景觀而不愿意看到人。
利用隱喻思維分析詞匯搭配會發(fā)現(xiàn),人們的認知方式很有趣,如利用自然界事物之間的方位關(guān)系來映射抽象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把人、物比作容器來接受抽象的事物。通過隱喻思維的啟發(fā),學生能夠從新的角度看待詞匯搭配,也更容易理解詞匯搭配的規(guī)則,對詞匯搭配的記憶也更加牢固,運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yīng)手。
英語中的習慣表達也可以借用隱喻思維來分析。如《高級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第1 課中,作者寫道,“...back into the shoe of the Saxon peasants...(回到撒克遜農(nóng)民的鞋子里)”。這個短語是一個典型的習慣表達,分析時,可以借用方位隱喻的概念?!盎氐侥橙说男永铩币鉃閺哪橙说慕嵌瓤磫栴},如同穿上他的鞋子,舒不舒服就能感同身受了。
同樣在第1 課,作者描述“貴族對兔子肉不太喜歡,因為兔子肉是農(nóng)民吃的東西”時寫道,“...turn up their nose...”(對它嗤之以鼻),這個短語可以借用方位隱喻來理解,當諾曼貴族看到兔子肉時,抬頭仰鼻,不屑一顧的樣子形象地表達了他們對兔子肉嗤之以鼻、看不起。
第8 課中,作者形容人們在轟鳴的血汗工廠里面拼命工作時使用了習慣搭配“...sweating your guts out”。guts 本義為“內(nèi)臟”,這里形容工作強度很大,內(nèi)臟幾乎就要掉出來了。這個習慣搭配可以利用實體隱喻來分析。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容器,雖然容納下了很多內(nèi)臟,但是高強度的工作會讓內(nèi)臟掉出來,似乎身體里已經(jīng)裝不下這么多東西了。通過形象的比喻,讓讀者腦海里面浮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畫面,對于血汗工廠的剝削也就能夠感同身受了。
同樣在第8 課,作者用了習慣搭配“...fall between two stools”(從凳子中間掉下來)形容“兩頭落空,雞飛蛋打”。這本是一個歷史典故,指的是英國15—18 世紀的一種刑罰,將犯人綁在池子邊蹺蹺板的外端,時起時落地浸入水中。用結(jié)構(gòu)隱喻來分析就是:人們利用熟知的歷史典故來映射相對抽象的概念。作者利用這個典故形象地描繪出人們想要兩頭都占,卻兩頭落空的結(jié)果。
在利用隱喻解釋習慣搭配時會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事物的理解是有共性的。英語的習慣表達往往能找到對應(yīng)的漢語的習慣表達,在翻譯英語習慣表達時就能走出字面翻譯的誤區(qū)。
通過對高級英語詞匯的實例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還是無處不在的認知手段。在詞匯教學中充分利用隱喻,通過尋找本義和比喻義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幫助學生挖掘詞匯的深層含義,有效拓展詞匯的寬度和深度。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通過聯(lián)想等方式記憶詞匯,提高記憶效果。
隱喻不僅能運用于詞匯理解,對句法分析、結(jié)構(gòu)分析、語篇分析、文體特征分析等也同樣適用。另外,在跨文化交際方面,隱喻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外國文化,跨越文化障礙,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