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穎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在英語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同等重要,都應貫穿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提問的策略,所提問題的難度、深度與廣度都會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閱讀文本的處理往往停留在詞匯和句型講解層面,忽視對文本深層含義的挖掘;設計的問題缺乏多樣性和層次性,以信息性問題為主,缺乏評估性問題、推斷性問題和分析性問題,且問題之間是彼此孤立的。這些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設計多樣化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運用語言的過程(楊連瑞1995),是英語的重要技能之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保ń逃?012)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課程理念,就是從英語的工具性和英語學科的人文性這兩個角度來設置英語課程的目標。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建構知識、發(fā)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的過程。閱讀教學不僅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和閱讀技能,還要教授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朱曉燕2011)。
提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策略。有效設計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實踐閱讀技巧,形成閱讀技能,啟發(fā)其深層思維。同時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
問題鏈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經(jīng)驗,將教材知識轉變?yōu)橛幸欢ㄏ到y(tǒng)性、層次性,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問題。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前提,后一個問題是更后面問題的鋪墊和階梯,依次順延,層層鋪墊,環(huán)環(huán)相扣,便形成了問題鏈。按照問題和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問題的類型可以分為預測性問題、深層理解性問題、語篇性問題、超越文本性問題。
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設計是組織教學、啟發(fā)思維、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xiàn)高質量閱讀的關鍵。教師只有把握了不同類型的問題的特征,才能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技能(趙尚華2015)。
預測和證實預測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徑,也是建構思維課堂的重要手段。預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技巧,它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文本內容,了解文本信息。
1.根據(jù)配圖和標題預測文本內容
教材中很多閱讀文章都有配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預測文章內容。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Go for it!)《英語》九年級Unit 9 Reading Sad but Beautiful(Section B 2a-2e)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配圖,預測文本內容,然后讓學生結合標題作出更多預測。
a.According to the picture,what will be talked?
b.What was the man doing in the picture?
c.Can you guess who the man was?
d.What might sad but beautiful refer to?
【設計說明】在閱讀前設計圖片預測性問題是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喚醒已知信息,為之后的閱讀提供一定的先行認知,并在之后的閱讀中印證自己的預測。這樣的問題鏈能調動學生了解文本內容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其思維。
2.根據(jù)文本信息預測情節(jié)發(fā)展
在閱讀中,學生通常會在閱讀完一部分文本后獲得很多信息,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已知信息預測情節(jié)發(fā)展,培養(yǎng)其根據(jù)上下文推測信息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Go for it!)《英語》八年級(下)Unit 8 Section A 3a-3c 時,教師可以通過“魯濱遜漂到島上幾個星期后,在沙灘上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人的腳印”讓學生預測故事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a.Is there another man on the island?
b.Who would it be?
c.Will they be friends?
【設計說明】此問題鏈的設計既能讓學生通過回顧前一段文本內容,激活已有信息,又能引導學生思考“島上會不會有其他人類存在,抑或是有其他物種或危險出現(xiàn)”,這個問題鏈為后來野人出現(xiàn)、“星期五”和魯濱遜為伴作了鋪墊。
深層理解性問題指的是在學生理解并獲得文本基本信息之后,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教師圍繞文本的關鍵點設計的問題,以引導學生推理探究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信息,捕捉文本的深層含義,揣摩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英語》八年級(下)Unit 8 Section B 2a-2e 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 的第二段主要介紹鄉(xiāng)村音樂的特點,通過對比美國現(xiàn)代音樂和鄉(xiāng)村音樂,向讀者展示鄉(xiāng)村音樂真、善、美的特點,引發(fā)學生對鄉(xiāng)村音樂本質及對正確人生觀的思考。因此,筆者在解讀第二段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再讀文本,通過以下問題鏈,引導學生思維。
Re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 and find out:
a. Does Sarah like the songs that ar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b. What is country music about according to many songs today?
c. What are the best things that are free in your life?
【設計說明】鄉(xiāng)村音樂這一話題涉及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掘文本的內在價值,讓學生在理解文本表層信息的基礎上,挖掘其深層內涵。這個問題鏈的第一個問題需要學生深層理解前后句之間的關聯(lián),得出莎拉(Sarah)喜愛鄉(xiāng)村音樂是因為歌詞中崇尚自由、歸屬、愛的真切情感。第二個問題則是通過了解現(xiàn)代音樂關于金錢、成功和無歸屬感的特點來推測鄉(xiāng)村音樂的實質與特征。最后一個問題是基于兩種音樂實質的對比,談論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東西是免費的,如愛、微笑、友誼、陽光等,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閱讀文本篇幅較長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語篇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將眾多零碎的信息串聯(lián)成整體的語篇結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與信息歸納能力。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B 2a-2e Reading 的文本從家長角度出發(fā),討論在學業(yè)負擔日趨加重的今天,孩子是否應承擔家務。文本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支持做家務”“反對做家務”),能夠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鍛煉他們的評判性思維,使其提取信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如何提煉材料呢?筆者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找出兩篇文章的關鍵句,即首句,確定文章的觀點,并構建思維導圖(見下圖):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的思維導圖將凌亂的信息串聯(lián)起來,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超越文本性問題是指在深層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解決問題的意識、方法和能力而設計的對文本話題進行拓展的問題。這類問題在文中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學生需要從不同角度,發(fā)散邏輯思維得出綜合性評價和結論。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英語》九年級Unit 9 Reading Sad but Beautiful(Section B 2a-2e)
在了解阿炳的生平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阿炳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對他來說最重要”談論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a.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 for him?Why?
b. Even after he got married and had a home again,Why did he continue to sing and play on the streets?
c.What do you think of Abing and his music?
d.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music and life?
【設計說明】本活動在學生了解阿炳生平、深層理解文本內涵后進行延伸。問題鏈先讓學生針對阿炳生平最重要的階段發(fā)表觀點,領悟生命的真諦,再讓學生分析阿炳的音樂之路,探究他的音樂的價值,討論音樂和人生的關聯(lián)。這些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從文本到生活,思考人生。這樣的問題鏈,完全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使其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了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提升了情感態(tài)度。
問題鏈的設計必須基于文本特征。如對于敘述類文本,教師應設計預測、推理和超越文本性問題;對于論述類文本,教師應設計概括、歸納型問題,幫助學生構建語篇的框架結構,將零碎的信息串聯(lián)成整體,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和文本歸納能力;對于說明類文本,教師應設計比較、分析類問題。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因為語言儲備不足而不敢表達,因此,教師要在合適的時候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要考慮問題的答案是否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相關;問題是否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問題鏈是否有層次性,前面問題的解答能否為之后的問題作好語言鋪墊。
有些問題鏈雖然與文本的相關度高,但因為對于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要求高,導致處于生活閱歷、情感體驗不夠豐富的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降低要求,切忌為達成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目標而違背了設計問題的初衷。
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展現(xiàn)自我。另外,教師可以采取結對子、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互相幫扶,共同提高。
追問是課堂提問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針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而在一問之后再次提問,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的一種提問方式。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追問推動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同時,對于這些即時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要及時評價,實現(xiàn)良好的師生互動,在相互提問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質疑最能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答問的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會有一些意外的生成和不同的觀點。教師應允許學生質疑,留給學生想象、思考、探究的空間,鼓勵其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