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遠 才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第1版。這句論述再次重申了思政課的意義,開設思政課的價值在于為青少年的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思政課的開設也需要精心的設計與構思。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不僅是一種課程態(tài)度,也是一種課程要求,即“課程自信”。所謂“課程自信”,指的是思政課教師建立在授課能力評估基礎上的一種高自我效能感,“理直”是基礎和條件,“氣壯”是自信和底氣,只有“理直”才能“氣壯”。因此,建立思政課“課程自信”的核心在于“理直”,而要想做到“理直”,需要思政課教師理清開設思政課程的四個條件:第一,領悟教師之理,明晰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和品格;第二,領悟學生之理,明晰思政課程中的學生心理發(fā)展邏輯;第三,領悟學科之理,明晰思政課程知識體系的內容和結構;第四,領悟關系之理,有效地利用一切環(huán)境因素的協(xié)同作用來提高思政課程的教育效能。本文擬對這四個條件展開深入分析:
優(yōu)秀的高中思政課教師是開好高中思政課的關鍵,而教師的優(yōu)秀與否需要有具體的素養(yǎng)結構作為參照,這既是思政課教師自我發(fā)展的目標,也是其基于自我效能評估而建立個體勝任自信的源泉。思政課具有政治性、學理性和價值性三重屬性,這對思政課教師的素養(yǎng)也提出了三項特殊要求。
思政課是政治在教育領域的集中表現(xiàn),既與當前的政治密切相關,又塑造著未來的政治。因此,政治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該屬性對高中思政課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兩項明確要求:第一,思政課教師的政治性要強。政治性主要指一種方向性,這是思政課教師素養(yǎng)的首要要求。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主要由政治敏銳性、政治堅定性和政治執(zhí)行力三個方面構成。政治敏銳性要求高中思政課教師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正確分析并鑒別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各種現(xiàn)象,抓住本質、洞察后果,據(jù)此確定正確的政治教育態(tài)度和政治教育方向。政治堅定性要求高中思政課教師講政治方向、有政治靈魂、自覺建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在思政教育的重大問題和信念上旗幟鮮明。政治執(zhí)行力要求高中思政課教師將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化為自身的精神內核和教育行為,在教育活動中做到知識、信念和行為的統(tǒng)一。第二,思政課教師的情懷要深。情懷是以自我實現(xiàn)為行為標準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要求高中思政課教師在教育行為方面要更多地以自己向往的精神世界為追求,較少地計較功利得失和物質富足。高中思政課教師一方面是黨和國家信念的直接釋義者和倡導者,另一方面又在課堂上直面學生的心靈和精神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頁?!皭坌氖菍W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3)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頁。因此,一名優(yōu)秀的高中思政課教師要有深沉的家國情懷和教育情懷。只有當思政課教師真正地覺得其教育行為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的時候,這種崇高的使命感才會內化為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刻苦鉆研和對思政教學的執(zhí)著追求。只有當思政課教師將對國家的愛、對教育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的時候,才能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成為學生的理想信仰和正確價值觀的孵化器。
學理性指思政課的學科和科學視角,即思政課有獨立的學科地位,有科學的理論基礎,有核心概念、知識體系和相應的考核標準。傳道者必先明道,因此,學理性對教師素養(yǎng)的底線要求是要透徹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能想得清、說得透、辯得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理論的統(tǒng)一性和實踐的多樣性,這對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yǎng)又提出了兩條高標準要求:第一,思維要新。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推動啟發(fā)式、體驗式、情境式的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將從理論到實踐的演繹講解法與從經(jīng)驗到理論的歸納講解法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思政課的講授要做到基本原理穩(wěn)定、透徹,素材、案例實時更新。第二,視野要廣。思政課的深度和廣度關系到能否真正地激發(fā)出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其產生心靈的震動。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的知識范疇必須要包括勝任的專業(yè)知識和博大的通用知識兩個方面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寬廣,做到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的統(tǒng)一。”(4)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頁。寬廣的知識視野要求思政課教師能夠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西方哲學、法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以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內容融會貫通。開闊的國際視野要求思政課教師能夠從全人類和全世界的視角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深邃的歷史視野要求思政課教師能夠講得清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史、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以及新中國的強國歷程等。
指向于學科,思政課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tǒng)一;指向于學生,思政課又體現(xiàn)出很強的德育價值。思政課德育價值的大小由三個因素決定,即知識本身產生的共鳴、教師演繹方式產生的作用和教師自身示范的影響。其中,教師自身示范的影響對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yǎng)提出了兩項基本要求:自律要嚴和人格要正。第一,自律要嚴。高中思政課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要想在學生心中產生共振,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親切之感、信服之心,其自身必須首先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堅定踐行者和堅決擁護者。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育人之前先自律,學生應習得的行為,思政課教師應先行之;學生應避免的行為,思政課教師必先絕之。第二,人格要正。師德指向于內,是教師修為;指向于外,是為人師表。思政課教師身正,不令而行;否則,雖令不行。這就要求高中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堅定的人和充滿正能量的人,堅持言傳與身教的統(tǒng)一,用自己廣博而有深度的知識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碰撞,用自己的品行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思政課程實施的對象是人,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作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特殊的個人——就是這種存在物”。(5)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頁。因此,思政課教師的課程自信必須源于對高中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邏輯的充分理解,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構筑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知識-活動”(6)課程是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知識-活動”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發(fā)展的目標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教育生活環(huán)境。體系。
從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上看,高中生從形式邏輯思維逐漸向辯證邏輯思維過渡。形式邏輯思維屬于抽象邏輯思維的一種,從初二開始由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轉變,在高二的時候達到成熟,這一時期的高中生更加擅長概括、推理和判斷。因此,在高中初期的思政課程內容中設置故事、案例并引發(fā)相關的政治和道德的推理及判斷,其教學效果會有明顯提升。高中后期,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迅速發(fā)展,他們不再從孤立的、靜態(tài)的角度認識對象,而開始嘗試從矛盾、運動、發(fā)展和關系的角度認識對象,并能夠在認識對象的過程中做到理論與實踐、抽象與具體的統(tǒng)一。因此,高中后期的思政課程除了需要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外,還需要注重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加大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教學,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使其對思政課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興趣。此外,該時期高中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逐漸增強,懷疑、探索、獵奇和爭論等特點越發(fā)凸顯。因此,思政課教學素材的新穎性、學習任務的挑戰(zhàn)性、爭論話題的有效性以及對知識點分析的透徹程度都將成為影響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綜上所述,基于高中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思政課有效性分析的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由抽象、靜態(tài)走向具體、動態(tài)。
自我意識作為學生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調節(jié)和引導著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效果。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7)嬰兒期發(fā)展的任務是獲得信任感,避免不信任感;兒童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避免懷疑或害羞感;學齡前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避免內疚感;學齡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青春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亂;成年早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成年中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成年后期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智慧感,避免絕望感。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jīng)歷心理社會成長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必須完成的發(fā)展任務,而高中階段是自我同一性獲得,避免自我同一性混亂的關鍵時期,(8)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92頁。其特點是自我的快速擴張,開始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上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自我意識的觸覺開始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對認識對象的判斷和體驗更多地體現(xiàn)出自我的標準。對高中生而言,這意味著告知式的觀念輸入對學習所產生的效果將變得越來越小,而真正能夠讓學生獲得科學精神、公共參與意識、法治意識以及政治認同意識等的有效教育方式,是讓學生產生自我探索和實踐后的內心認同。因此,思政課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思政課的有效性:第一,在教學情景的設置中,多采用能夠引發(fā)與學生原有經(jīng)驗相沖突的教學內容,這會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成長的自我產生共振,其結果是思考后的自我新成長。第二,在學習方法的設置上,多鼓勵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分析和解決社會上存在的真實問題,用其指導自身的生活實踐。學生運用思政課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將極大地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信服度和思政課的吸引力。第三,在學習內容的設計上,除了選取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情景以外,還可以選擇有說服力的典型案例。總之,從高中生自我發(fā)展的視角分析思政課的關鍵點就在于避免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被動接受感,而要讓其成為一種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認同教育。
與初中生和小學生相比較,高中生的情緒情感發(fā)展呈現(xiàn)出如下趨勢:第一,從情緒的表現(xiàn)形式看,由以外顯為主向以內隱為主發(fā)展;第二,從情緒引起的動因看,由以直接、具體為主向以間接、抽象為主發(fā)展;第三,從情緒體驗的內容來看,由以生理需要為主向以社會性需要為主轉變。(9)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0-279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夠引起學生深刻情緒反應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因此,要想讓思政課引起高中生深刻的情緒反應,其情緒情感發(fā)展的特點是思政課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內容。思政課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高中階段是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期,因而用思政課引發(fā)其社會性情緒情感體驗則顯得十分必要和貼切,運用思政課主陣地成功地引發(fā)學生的社會性情緒情感體驗將成為其社會性成長的關鍵。第二,好的高中思政課絕不僅限于關注學生的外在情緒表現(xiàn),還需要思考其能否觸動學生的內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純地用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活躍程度來評判思政課程的質量,而要用課程是否引發(fā)了學生更深沉的情緒和情感體驗來考量。第三,概括的、抽象的知識同樣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第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更深沉的、更間接的和更抽象的情緒情感的獲得更符合高中生的情緒情感發(fā)展特點??傊瑥母咧猩榫w發(fā)展特點的角度分析思政課的關鍵點在于尋找并使用那些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刻情緒情感體驗的教育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xiàn)在看,這個要求已經(jīng)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10)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頁。高中思政課教師的學理自信是建立在對學科理解的知識深度和厚度的基礎之上的。高中思政課程內容比較龐雜,這對學科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和背景知識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高中思政課課程標準修訂以后,確立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新課程主線,主要由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要素構成。其中,政治認同是價值追求,科學精神是價值判斷,法治意識是價值底線,公共參與是價值擔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首先需要思政課教師建立基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體系架構。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課標的基礎上,將思政學科的理論基礎知識、學科發(fā)展史、時事政治和相關文化知識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有機連接,建構起目標明確、邏輯清晰、易于理解和有機聯(lián)系的學科知識體系,使其成為支撐高中思政教育學理自信的基礎。思政課教師只有深入理解了學科理論基礎,才能產生令學生折服的闡述。而思政發(fā)展史的知識可以讓教師闡述清楚學科的主要理論、核心概念、發(fā)展歷程、實踐變革和探索者的思考,使課堂教學變得有深度、有理性、有靈氣。上述所有知識圖譜的建立直接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思政課有目標、有方向、有的放矢。要構建有效的學科知識體系,思政課教師可以按照“核心概念-聯(lián)系”的邏輯來進行組織,其核心概念可以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來串聯(lián)。例如,在講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節(jié)課時,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國體、政體、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特點、優(yōu)勢”和“制度自信”等。這些核心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概括為“人大制度的內容、特點”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政體、優(yōu)勢”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制度自信”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可見,教師學科知識體系是思政課能否講得清楚和深刻的關鍵。
教學表征知識指教師以特定的學科知識為主題,有效地組合和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知識總和,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表達等方面的知識,是思政課教師學理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知識不豐富,便會出現(xiàn)雖然自己理解,但在講授時卻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建立起充分的學理自信,在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取大量可用的教學表征知識。例如,教育學作為扎根于教育實踐的理論知識,可以為思政課教師提供關于教育的宏觀理性理解和實踐指導,而四大學習理論(11)四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石)和人本主義理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教師提供教師觀、學習觀、教學觀以及學生觀等對教育深度理解的理論支持。心理學對思政課程的積極作用更加廣泛,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思政課的一項功能,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的理論根基,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是思政教學必須依存的理論基礎。表達方面的學問更是思政課教師必須掌握的知識,它包括語言表達和媒體表達兩個方面,兩者的準確、鮮明和生動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可見,思政課教師教學表征知識在思政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思政課程能否講得清楚、明白的關鍵。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全面、有效地掌握教學表征知識,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根據(jù)所教授的學科主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而有效地進行思政教學。
廣博的知識是高中思政課教師學理自信的重要條件,而高中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也對教師的背景知識提出了較高的廣度要求。以往的思政課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感覺的原因就在于思政課教師背景知識的薄弱。思政知識是研究人的知識,因此,思政課教師的背景知識應該涵蓋所有與人相關的知識范疇。思政課教師要想能夠自信地站在講臺上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需要對這些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所涉獵。通過對自然科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倫理學、哲學等方面知識的理解,能夠實現(xiàn)課程表征的有理有據(jù)。例如,通過對紅色經(jīng)典的研讀來理解理論和思想的演變過程和論證環(huán)節(jié),理解理論和思想的研究風格、研究方法和提出者的個性,這些知識將使枯燥的思政知識活起來。自然科學可以為思政知識提供科學理性的視角,政治學和法學可以為思政知識提供上位、宏觀的視角,社會學和歷史學可以為思政知識提供歷史和發(fā)展的視角,哲學可以為思政知識提供本源視角。這些知識可以讓思政課程的水平高起來,厚度高起來。思政課教師的知識越豐富,思政課的吸引力就會越大??傊颊n教師的背景知識是思政課程能否講得生動、吸引人的關鍵。
基于教育生態(tài)的視角,思政課的生態(tài)主要包含三層內容:第一,思政課堂的微觀生態(tài);第二,學校思政教育的中觀生態(tài);第三,學校、家庭和社會協(xié)同進行思政教育的宏觀生態(tài)。推動三種思政教育生態(tài)的共同良好發(fā)展,是思政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建立“課程自信”的最后環(huán)節(jié)。
高中思政課的微觀生態(tài)包含思政課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媒介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從教師的角度講,課程自信的關鍵在于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理厚度、視野寬度及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從學生的角度講,課程自信的關鍵在于思政課的設置要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思考、自我踐行為生長點,以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內化為歸宿點。從教學媒介的角度講,課程自信是基于媒介有效性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此前提下,建立有信仰、有思想、有溫度的共生性師生關系是核心。這是一種強調知識共創(chuàng)、人格共生和心靈共鳴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此關系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領和示范而成長,教師通過學生的成長而獲得成就感和生命價值的體驗,兩者在心理相通和心靈接納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教學相長。高中思政課的微觀生態(tài)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成長,是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高中思政教育成敗的關鍵,其要點在于協(xié)調好思政課教師、學生和教學媒介三者之間的關系,核心在于建立新時代新型的思政師生關系。把握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建立起良好的思政育人環(huán)境的基礎,也是思政課教師建立資源自信的重中之重。
高中思政課的中觀生態(tài)指思政課主要作為學校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這點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理解。橫向上,它包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部分內容。思政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目標的明確性、過程的具體性以及方法的針對性等特點。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全新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講,課程思政的提出為其他課程成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思政課程形成合力,可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效銜接有賴于二者邏輯上的系統(tǒng)整合、作用方式上的雙向滲透、整體設計上的三位共進。(12)史?。骸墩撘浴耙哉n程思政”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的關鍵點位和有效落實》,《學術論壇》2018年第4期,第168頁。因此,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效協(xié)調的關鍵在于兩類課程整體設計的系統(tǒng)性和互通性??v向上,它指幼小初高大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其關鍵在于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的層層遞進和螺旋上升,逐步建立起一體化的思政教育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活動體系和評價體系。這種一體化思政教育模式主張具有連續(xù)性思政教育的各子系統(tǒng)之間不能完全獨立,也不宜過度重疊。(13)邵志豪:《中學與大學德育有效銜接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4-9頁。思政教育應該按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建立起貫穿幼小初高大的思政教育模式,以實現(xiàn)各個學段思政教育的“無縫”銜接。因此,思政教育中觀生態(tài)是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思政課教師建立起資源自信的基本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思政課的有效性還會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關系協(xié)調作用的影響。這種系統(tǒng)論的觀點指出了宏觀物質情境、人際情境、精神情境中所蘊含的指向學生成長的思政教育效能。家庭教育在學生的發(fā)展中起到主要作用,社會教育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著重要影響,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校思政教育則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思政教育的協(xié)同總體架構應以學校思政教育為主,家庭和社會思政教育為輔,其關鍵點在于思政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樣性。目標的一致指始終讓學生的思政教育保持在一個同質的框架之內,即學校、家庭和社會不能出現(xiàn)功能相互抵消的消極作用。方法的多樣指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有效利用一切能夠提高思政教育效能的資源,不僅有學校思政教育的系統(tǒng)方法,還有家庭和社會思政教育的獨特方法,從而增加思政教育的方法豐度??偟膩碚f,高中思政課的宏觀生態(tài)不僅是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催化劑,也是教師建立起資源自信的最后要求。
綜上,通過對前文四個方面的分析可見,“課程自信”來自于超強的教師素養(yǎng),來自于對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入理解,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來自于對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要啃下一批‘硬骨頭’,包括思政課教師、課程思政、網(wǎng)絡思政,解決思政課和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中的一些難點問題?!?14)《徹底改變思政課的被動情形》,https://toutiao.sanhao.com/news-detail-24104.html,2019-10-02。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建立四個“課程自信”,讓有意義的思政課有思想、有味道,真正成為引領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展的主陣地和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