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津 ,豐佳萌 (通訊作者)
(1包頭醫(yī)學院烏蘭察布臨床醫(yī)學院 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2烏蘭察布中心醫(yī)院 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隨著我國主題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理念得到大力發(fā)展,以學生的教學模式在國際上稱為探究式科學教育法;現代教育理念推崇將學生對成長成才的追求作為奮斗目標,提倡“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核心理念,旨在培養(yǎng)“志存高遠、德才兼?zhèn)洹钡娜嫒瞬牛粦糜谟跋窠逃姆懂犞?,能夠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能夠有效提升高校、職業(yè)教育的教育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研究價值。
我國現代化教育模式起步較晚,自改革開放以來,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不斷提升的教育需求,為面向不斷發(fā)展的經濟水平,為現代社會提供更加全面的實用人才,選擇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刻不容緩。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教師為中心,將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使教師更加側重于說,而容易忽略學生的自主理解能力,且無法顧及學生的學習進度,缺乏對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考量;另外,其教學方式較為僵硬,疏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以教師為中心,控制教學過程,導致學習環(huán)境與應用環(huán)境脫節(jié),造成教學資源日益單薄,使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繼而大大阻礙教學的本質,并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1]。
教育的本質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此意義上說,通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本末倒置,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由學生提出問題,尋求答案,而老師作為資源和指導存在。無論采用哪種具體的探究方式,能夠起作用的,具有幾個固定的特征。
2.1.1 積極參與理解的構建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角色從被動接受事實和內容的消費者,轉變?yōu)閷W習經驗、問題和解決方案的積極貢獻者。正是在這種轉變中,理解被構建,學生學到了豐富的內容。老師利用切實可行的探究框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從而確定學習目標。
2.1.2 以教師為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非完全擯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而是將其作為引領者,教師不斷地反思和改變,以培養(yǎng)一種學習文化。他們非常清楚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從細微的線索中攫取有用的信息,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他們不斷向自己提問,指導自己實踐,并作出決定。老師們積累反思,并修改計劃,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2]。
2.1.3 提倡鼓勵教育 無論培養(yǎng)社會情感、個人意識和社會責任、勇氣和成長心態(tài),還是培養(yǎng)同理心,學習都是為了造就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性格是培養(yǎng)的核心,創(chuàng)造力、協(xié)作和交流等品質,得到了明確的討論、反映和支持。在此過程中,共同的重點是學習的成果、總結性部分以及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終身學習者的特征和性格方面,表現出有意義的成長。學生使用設計思維,將促使他們識別挑戰(zhàn),收集信息,生成潛在的解決方案,改進想法,并測試解決方案。因此,需加強對學生鼓勵與培養(yǎng),使其具備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3]。
醫(yī)學影像學是現代醫(yī)學領域發(fā)展最快、涉及范圍最廣的學科之一。從形態(tài)學到功能、分子影像學,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二維到三維,從定性診斷到定量診斷,從單純診斷到診斷、治療并重,現代醫(yī)學影像學與傳統(tǒng)醫(yī)學影像學相比,有許多新特點;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學生經常會采訪特定領域的專家,加強對探究主題的了解。老師直接為他們提供指導,向他們介紹采訪所需的內容,并確定流程,以確保學生在這項任務中取得成功。在此期間,學生們展示和討論采訪樣本,協(xié)作創(chuàng)建問題,并計劃初始步驟。在影像學教學的領域中,需立足于“互聯網+”的特點,根據多媒體技術支持,合理利用慕課、翻轉課堂、SPOC平臺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相互聯系的知識基礎,以符合學習過程中的邏輯思維為主線,打造全新的教學模式。以翻轉課堂為載體,利用慕課資源、SPOC平臺為教學模式提供資源,繼而促使學習可以無所無在,無處不在,保障有效學習的進行,提升教學效率,打造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4-5]。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中心的影像教學模式,能夠打造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擯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弊端,教師需為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自己的活動環(huán)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并及時運用所學知識開展課內實踐。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相互交流教學心得,加強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度,協(xié)助學生、教師奠定適合自身教學風格的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