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嶺
面對特朗普總統在“美國第一”信條下推動的單邊主義政策所掀起的貿易戰(zhàn),以及世界各處出現的排外主義、民粹主義運動等,有人預言,全球化已經終結。然而,2019年1月舉行的達沃斯論壇卻把會議主題定為“分享下一輪全球化的新結構”,要討論“全球化4.0”。顯然,用此主題是想表明,全球化不僅沒有終結,反而有了新發(fā)展。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企業(yè)家、專家集聚瑞士小城達沃斯,共同的話題是如何應對新一輪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和如何抓住由此帶來的新機遇。
所謂全球化,簡單地說,就是在市場開放的環(huán)境下,經濟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二戰(zhàn)后,全球化的發(fā)展主要依靠三個支柱:一是多邊貿易體系,把世界絕大多數經濟體納入其中,實施無歧視開放規(guī)則;二是各國開放發(fā)展政策,支持商品、服務、投資跨境流動,加入國際分工;三是公司國際化經營,構建基于比較優(yōu)勢的跨國產業(yè)鏈。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與其他經濟活動的優(yōu)勢分工,擴大了規(guī)模市場空間,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因此,世界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
從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看,1.0實現了生產與消費地的分離,促進了商品的跨國交換;2.0是實現了生產過程的分解,形成跨國產業(yè)鏈基礎上的國際分工;3.0是服務業(yè)走出去,形成跨國的服務鏈與網絡。二戰(zhàn)后,多邊貿易體系(GATT,WTO)有力地支持了全球化的發(fā)展,除了降低商品關稅外,還推動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和服務的開放。另外,為數眾多的自貿區(qū)(FTA)協定,對于投資與服務的開放做出了更高水平的安排,有些還涉及諸多新議題,包括知識產權、競爭規(guī)則等。因此,總體來看,世界市場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結構。
但全球化又是一把雙刃劍,其快速發(fā)展也帶來許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隨著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財富積累與分配兩極化趨勢日趨加劇,即增加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大公司、少數富人集中,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其中包括原來屬于中產階級的人,被排出共享受益者行列,變成了失業(yè)者或低收入者,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另外,由于世界范圍內低水平、同質產業(yè)的快速增長,又導致資源能源消耗加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廢氣排放暴增、氣候出現極端變化等。
那么,全球化4.0是什么呢?據認為,主要體現在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全球性“全覆蓋型”網絡布局,不僅把投資—生產—服務連成一體,形成全球性空間布局結構,而且也把人們的社會生活納入到一體化網絡之中。支持新一輪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來自第四次產業(yè)革命,即以智能技術為引導的技術進步。如今,我們已經初步體驗到智能化技術所帶來的巨大變革,但是,從發(fā)展的眼光看,這僅僅是開端,10年后、20年后會大不一樣,甚至我們現在還很難清晰描繪未來的世界。
新一輪全球化肯定會為世界帶來新的機遇、新的發(fā)展。因此,適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實現新發(fā)展才是積極的應對之道。但是,新全球化也會帶來許多新的挑戰(zhàn),比如,智能化帶來的新技能會大幅替代傳統技能,從而使很多人失去原有的工作,而又難覓新的就業(yè)機會;智能化可能會進一步代替人手,從而導致就業(yè)率大幅減少;智能化還可能使一些地區(qū),甚至是國家被邊緣化,等等。
鑒于目前存在的問題,應對新一輪全球化,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增加包容性,讓財富分配更加均衡,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進步的成果。因此,政府需要有新的對策手段,但解決自己的問題,靠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做法不行,需要在開放中加強自愈能力。從政府的社會政策方面說,需要建立更加完善與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由注重救助保障體系的建設轉向收入分配與保障相結合的綜合體系建設;從企業(yè)、個人的角度來說,需要把應有的社會責任落實到行動,做積極的貢獻者。
全球化4.0是在新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的,為此,有人提出需要對全球化再定義。比如,二戰(zhàn)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如今不同了,世界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變化,多極、多種力量并存,都會發(fā)揮作用;以往全球多邊體系發(fā)揮主導作用,今后,可能是“多重體系”推動,包括政府間的諸邊體系、超國家市場網絡體系等;威脅世界發(fā)展的不僅是生態(tài)危機,還有形形色色的社會危機,等等。
從現實看,不管喜歡不喜歡,新一輪全球化進程已經開始,也許,新全球化本身并不能解決目前或者未來的諸多問題,甚至還會產生新的問題,但簡單地反對,或者無視并不是辦法?!袄恰闭娴膩砹?,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