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嫣,王冬冬
(山西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教育部也多次強調,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和水平,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這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供了目標導向的同時,也提出了新標準和新要求。然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有何價值?受哪些因素影響?應當如何在教學中加以改進和加強?這些都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亟需探討的問題。
習近平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的治國理政目標?!矮@得感”一詞一經提出,就在政治、社會等領域引起廣泛熱議。何為獲得感?獲得感是因收獲成果而激發(fā)的一種滿足情緒與情感體驗,是實在性的收獲而觸發(fā)的感覺[2]。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指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不僅可以獲得相關的理論知識,學到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科學方法,而且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康的人格,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感和滿足感[3]??梢姡髮W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不僅是收獲知識、提升能力、健全人格,更是在此過程中體驗到的喜悅、認同、滿足等感受。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習近平多次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展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既是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詮釋,也是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的切實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緊跟時代發(fā)展要求,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時刻不忘自己的擔當和使命,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為價值訴求和評價標準。
樹立何種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教育工作實施與開展的效果。好的教育理念能使教師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以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生動彰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始終深入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例如,“00后”學生已成為高校校園的主流群體,他們的思維模式、心理特征以及行為方式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這就需要教育者深入學生中展開調研,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主觀體驗和實際獲得,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增強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獲得感。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獲得感是判斷我們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衡量我們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也是檢驗我們工作作風的根本標準?!盵4]因此,高校應將增強獲得感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的目標導向和檢驗課程質量的重要標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教育者推送、供給的教學內容是否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所提供的內容是否能夠理解、消化和吸收等。因此,將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作為檢驗課程質量的試金石和切入點,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責任和使命,大學生對其有需求也有期待。但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有所下降。探究其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部分教學內容的講授不夠透徹,難以做到以理服人。馬克思主義因其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而具有理論魅力。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理論的魅力征服學生,使學生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但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素養(yǎng)不夠高,課堂講授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層面,沒有系統(tǒng)而全面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導致理論講授不夠清晰透徹,不能滿足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論期待,降低了獲得感。
2.部分教學內容存在重復和交叉的現(xiàn)象,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是一以貫之的,同一個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所涉及。即使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所必修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也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重復和交叉。比如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中講授社會主義改造理論,而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也將相關內容單獨設為一章。教學內容的重復和交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3.部分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難以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抓手是理論教育,但理論教育并不意味著空洞地說教,而是應該與學生需要解決的思想問題相結合。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著離開實際空談理論、離開個人談國家等問題,沒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進行教學,不僅沒有解決學生的現(xiàn)實問題,反而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獲得感隨之下降。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講究方式方法,以強行灌輸方式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正如直接食用鹽一樣,不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信息獲得渠道的日益多樣化,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工藝”粗糙、“包裝”陳舊,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
1.相對于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形式單一。盡管當前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方法,比如慕課、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進行單向的理論灌輸。這種教學模式更多地關注教師教了什么,而忽視了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想得到什么,學生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出現(xiàn)“三低”:低出勤率、低抬頭率、低互動率。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獲得感低。
2.相對于學生的接受習慣,部分教育者話語方式存在相對脫節(jié)現(xiàn)象。話語方式是教師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將教材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的一種生動表達。這不僅涉及教師“說什么”,還涉及“怎么說”的問題。事實上,話語體系不僅僅是教育者的課程表達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材中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如果教育者的話語方式與學生的心理接受程度相一致,就能產生和諧、親近、凝聚的力量;相反,就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獲得感降低。受表達習慣、技術追隨、熱衷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教育者的話語方式與在互聯(lián)網話語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
3.相對于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教育技術顯得有些滯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催生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但由于資金、教學資源緊缺等原因,新的教學技術普及程度不夠高,各高校間的運用程度、應用水平還存在層級差別,還很不平衡。教育技術未能與時俱進也削弱了學生的獲得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進行整體性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統(tǒng)籌推進,形成合力,才能產生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綜合效果。如果僅僅依靠某一個部門、某一個團體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其目標是很難實現(xiàn)的,效果就更難以保證。當前,許多高校雖然都提出了整合多種力量,構建各個方面齊抓共管的“大思政”理念,但在具體的工作中,各個部門、各個隊伍之間條塊分割的狀況依然存在,還沒有形成一種合理有效的協(xié)同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與交流,無法形成整體性、系統(tǒng)性合力,容易出現(xiàn)部門之間越位、缺位與錯位的現(xiàn)象。比如,高校的輔導員、黨政部門、心理咨詢中心、網絡中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缺乏配合與協(xié)作,造成部分教育內容的重復或缺失。
2.各部門之間缺乏理解與信任。高校的一些部門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與他們的工作聯(lián)系不大。比如,學校后勤管理部門并不認為他們的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關。誠如有的學者所說,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問題是主渠道超載,微循環(huán)閑置;破解之道是激活微循環(huán),舒緩主渠道”[5]。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并不是全部?!按笏颊钡挠烁窬质侨珕T、全過程、全方位的,需要高校所有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和學校各個部門之間相互配合。
3.存在其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摩擦、相互抵消的負效應。例如,部分專業(yè)課教師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并沒有專業(yè)課重要,不能成為大學生找工作的重要砝碼;有的大學生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效果并不能立竿見影,從而出現(xiàn)厭學情緒。這些情況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學生思想的引導上不能同向同行有關。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它不僅要向大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站位,明確目標,多措并舉,多點發(fā)力,切實提升大學生的獲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教育者的自說自話,也不是受教育者的唯命是從,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教育者要順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和大學生的身心需求,根據“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更新教育理念,供給優(yōu)質資源,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和期待,讓學生擁有滿滿的獲得感。“事”“時”“勢”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最大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精準把握和準確研判;“化”“進”“新”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實踐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嚴格落實和合理應對。
1.“因事而化”就是解疑釋惑、破解難題。也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掌握學生的需求點、興奮點、關心點,努力為學生指點迷津、排憂解難,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2.“因時而進”就是抓住時機、推陳出新。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聆聽時代聲音,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要求,才能革故鼎新、破除障礙,構建與學生共同的話語體系,才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3.“因勢而新”就是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社會發(fā)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法為重要抓手,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毛澤東曾經形象地把完成任務比喻為“過河”,而把完成任務的方法比喻為過河的“橋”和“船”。教育者依據學生需求和期待推送的教學內容正如“過河”,教育教學方法就是過河的“橋”和“船”。開放、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能夠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達到和諧共贏的狀態(tài)。
1.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積極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突出學生的中心位置,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創(chuàng)精神,結合學生的理解方式和接受方式,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分組討論、成果展示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讓學生從中提升獲得感。
2.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增強教育方法的時代性?,F(xiàn)代教育科學技術在信息傳播數量、傳播質量和傳播速度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要有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和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積極探索新媒體技術與教育內容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教育者可以將技術比較成熟的多媒體、自媒體、微課,以及尚未普及的慕課、智慧課堂等靈活運用到教學中來。比如,互動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可采用智慧課堂的方式進行,深受大學生的青睞。
3.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實踐化教學,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是使受教育者能夠“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既要注重理論的傳播和價值的引領,更要指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比如,針對現(xiàn)實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育者指導并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中感受現(xiàn)實、感悟理論、體悟價值,增強獲得感。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形成黨委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這就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獲得感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涉及各個部門各支隊伍(如教師隊伍、行政管理隊伍、輔導員隊伍、服務隊伍等)。因此,對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使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同向同行、協(xié)同發(fā)力,實現(xiàn)“1+1>2”,是提升大學生獲得感的重要保障。
1.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打破條塊分割的狀態(tài),構建系統(tǒng)聯(lián)動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防止各部門之間的越位、錯位與缺位。例如,要實現(xiàn)高校各個部門各個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同向而行,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與協(xié)同機制,才能促進各不同主體間的良性互動。因此,學??梢灾贫ㄏ鄳墓ぷ鳈C制,督促各個部門各支隊伍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溝通、相互促進,凝心聚力,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
2.合理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力量。高校各個部門各支隊伍都肩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職責,應該充分發(fā)揮各個部門各支隊伍的功能與作用,積極探索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網絡育人等新模式,實現(xiàn)教育的全方位培育、全面發(fā)展人才的目的。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素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一個個體,他們的言談舉止、知識儲備等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汲取知識,不斷提升理論修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真正成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