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區(qū)石門中學
李衛(wèi)東
歷史是具體、動態(tài)的,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是由無數(shù)個精彩或繁復的故事和情境構成的,既有偶然的意外和激情的迸發(fā),也有愚蠢的笑料與錯失的遺憾。歷史故事是基于史實的一種歷史表達方式,把人和事置于合適的歷史文化背景加以理解、詮釋和敘述,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了解“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更好地理解蘊含在其中的歷史意義,亦即“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夸美紐斯),故事講述和情境創(chuàng)設能敲開歷史的大門,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相關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思考與想象,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構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歷史場景中感受歷史、體驗歷史,增強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興趣是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情境是誘發(fā)學生興趣的載體,因此,課堂教學應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歷史故事和情境創(chuàng)設還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種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心態(tài);又能拓展教材,積累更為精彩和開放的課程資源。下面,筆者就以《從甲午中日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課為例,淺談故事講述和情境創(chuàng)設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
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通一代的人事。甲午戰(zhàn)爭期間,俄國營造了一副欲幫助中國的“親善”面孔。戰(zhàn)后,日本憑借《馬關條約》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包括早就被俄國視為己有的遼東半島。于是俄國聯(lián)合德國、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政府,史稱“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故事的講述讓學生仿佛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故事教學中引導學生追問:俄國費盡心機究竟目的何在?從而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奠定基礎。
條約簽訂的第二年(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行加冕禮。帝俄政府向中國暗示:俄國幫了中國這么多忙,中國應該派頭等大員去做代表,才算是給面子。清政府于是派了李鴻章為慶賀加冕大使。俄國深知中國的心理,所以在與李鴻章“交心”的過程中,首言日本可怕,迎合李和國人的心理。經過一番威逼利誘,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了《中東密約》,俄國在東北攫取了大量特權,歐洲列強紛紛效仿?!恶R關條約》的簽訂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國乃始作俑者。李鴻章訪俄的故事,讓學生仿佛近距離感受了歷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短小精悍的歷史故事可以讓學生撥開迷霧,品味歷史。歷史教學,始終與“時空”相伴隨,故事的講述帶學生返回歷史上的那個時空點,情境創(chuàng)設帶學生回到歷史的場景,去切實體驗、感受、頓悟。此外,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對那些似乎已定性的歷史又有了新的理解與體會,頓時有種豁然開朗與醍醐灌頂之感。可以肯定,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是學生期待與渴望的,能點燃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激情。
由于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基礎的差異,初中歷史教學應立足興趣培養(yǎng),以歷史故事情境為主;高中歷史教學應偏重思維培養(yǎng),以問題情境為主。基于此,我們試圖通過“情境與問題”,把興趣激發(fā)與思維培養(yǎng)有機融合,進而構建既生動有趣、又有思維深度的高中歷史課堂,為數(shù)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創(chuàng)造前提。
“情境創(chuàng)設”有助于歷史學習,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發(fā)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以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眾所周知,歷史人物所進行的各項重大活動既受到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又與個人主觀因素密切相關。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和逼真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心中的慈禧不僅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治國者,也是一個生動鮮活、有血有肉、受到“傷害”滿腹委屈需要“發(fā)泄”的普通婦人,其形象頓時變得栩栩如生。用講故事的表述方式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
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不可能再現(xiàn)。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借助適當?shù)姆绞?,充分發(fā)揮我們的聰明才智,讓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重現(xiàn)。某種程度上,教師猶如廚師,如何用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烹制出一道美味可口的精神大餐,需要一定的道法和技藝。或者說教師要想上出一節(jié)與眾不同、讓學生流連忘返的課,必須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課前認真選取相對可信的素材,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呈現(xiàn),回放當時的歷史場景,一步一步帶領學生走進那段已經過去的歷史,從而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奠定基礎。
以上的歷史故事和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體現(xiàn)出鮮明特點,對豐富學生歷史文化素養(yǎng)有幫助,對中學生加深理解歷史教學相關內容亦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習近平曾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海外版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蔽覀兊恼n堂教學也應如此。倘若教師能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好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將諸多歷史事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娓娓道來,學生自然會聽得津津有味,愛上歷史,愛上這門課程,歷史學習和歷史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故事教學和情境創(chuàng)設亦不是萬能法寶,百無禁忌,在教學過程中也須遵守一定原則。一是歷史故事要求真,不能亂講,不能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編造、想象和拼湊歷史事實,情境創(chuàng)設須與課本知識整合與銜接;二是使用量不能太大,要適度,適量的歷史細節(jié)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然而過猶不及;三是故事的使用不能“功高蓋主”或喧賓奪主,不能沖淡教學主題;四是適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不能超越他們的理解范圍和能力,一切都要從學情出發(fā);五是教材資料上已有的或耳熟能詳?shù)臍v史細節(jié)不重復使用,以免影響學生的興趣,或扼殺學生的熱情。
閱讀的邊界就是教學的邊界,閱讀的高度就是教學的高度。優(yōu)質的歷史課堂與優(yōu)秀的歷史教學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渾然一體。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廣泛而專業(yè)的閱讀外,還需要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多樣化的授課方式,不斷尋找學生成長和自身能力發(fā)展的平衡點,使之成為教學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