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醫(yī)學臨床實習教學大多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這種單向式、“填鴨式”的方法雖然具有知識連貫、系統(tǒng)性強等優(yōu)點,但是一方面過程比較單調枯燥,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另一方面僅靠帶教老師照本宣科的教導和學生對死記硬背的方法,容易出現(xiàn)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脫節(jié),限制了學生臨床思維的形成與應用。
2002年美國教育學家Larry K. Michaelsen提出了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團隊協(xié)作為基礎,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為方式,實踐表明該教學法既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1],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筆者進行TBL教學方法的嘗試與探索,總結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缺點,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進入骨外科實習的本科臨床醫(yī)學系實習生共100名,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50名(TBL教學組),其中男27名,女23名,平均年齡(22.9±1.2)歲,平時考試成績(81.4±5.1)分;對照組50名(LBL教學組),其中男28名,女22名,平均年齡(22.8±1.1)歲,平時考試成績(80.4±5.6)分。兩組學生在性別、平均年齡及平時學習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每個大組再分為5個小組,每小組10名。
實驗組(TBL教學組):由2名科室高年資醫(yī)生擔任教師,每4周上課1次,每次4個學時,每次選取一個特殊或典型臨床病例進行病例分析。在病例討論前1周,教師針對選取的病例提出相關理論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預習和查閱相關醫(yī)療資源,進行前期的組內討論與學習。授課當天,在教師帶領下組員到病房對患者進行病史詢問以及體格檢查,返回示教室后學生再進行組間討論,圍繞患者具體問題進行臨床推理和分析。討論中教師起著導向作用,確保討論目標不發(fā)生偏離,但不直接參與討論。學生們通過討論后得出患者的診斷治療方案,教師結合學生們的分析結果進行點評并做出歸納總結。
對照組(LBL教學組):由同樣的2名教師負責帶教,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每4周上課1次,每次4個學時。在授課前1周,教師針對實驗組同樣的病例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進行預習并且查閱相關的資料。在授課當天針對選擇的臨床病例進行大課式灌輸講授,隨后帶領組員對病患進行問診和體檢后,返回示教室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直接給出明確的治療方案并做出總結。
授課結束后,采用考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測試,理論成績60分,技能操作40分,總分100分。另外采用填寫問卷方法了解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評價,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同時收集反饋意見,最后教師根據(jù)自身體會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臨床應對能力進行評估、總結。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分別為(55.8±3.2)和(52.4±3.5)分,操作考試成績分別為(36.5±1.6)和(35.4±1.7)分,最后得出的總分分別為(92.3±3.8)和(87.7±4.4)分。上述三組數(shù)據(j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結果表明TBL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分,±s)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分,±s)
組別 人數(shù) 理論考試成績 操作考試成績 總分實驗組 50 55.8±3.2 36.5±1.6 92.3±3.8對照組 50 52.4±3.5 35.4±1.7 87.7±4.4 t值 - 5.106 3.437 5.550 P值 - 0.000 0.001 0.000
實驗組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為92%,高于對照組的76%,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滿意TBL教學法,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不能適應這種教學方法。總體而言,TBL教學法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支持。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帶教教師的反饋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于TBL教學方法充滿興趣,可是前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而到了中后期變得很投入、很享受這種分工協(xié)作、集體討論的做法,考試成績也體現(xiàn)了能夠更全面、更牢固掌握知識點的結果。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學表示不能適應這種教學方法,認為太過花費時間與精力,更習慣于以往直接授課的形式。
骨外科實施TBL教學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
(1)TBL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知識連貫、系統(tǒng)性強[3],可以短時間內講授大量知識點,但學生容易感覺枯燥、缺乏興趣,同時追求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容易導致理論知識與臨床診治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而TBL需要每一名組員都參與到學習、討論中來,讓學生學會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可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技能操作的掌握。
(2)TBL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能力[4]。通過組內與組間討論的形式,各組員之間分工合作,不僅要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還要成為一個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這樣就為平時沉默寡言、獨來獨往的同學提供一個與他人溝通、開口的鍛煉機會,改變了以往在大班授課中不敢在他人面前發(fā)表見解、表達想法的現(xiàn)象。
(3)TBL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5]。以往學生習慣于授課中教師直接提供解決方法,但病種多種多樣,病情隨時發(fā)生變化,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治療方案。而TBL需要每個人都要參與到收集資料、提出見解的討論中來,促進他們在爭論中得出不同的應對方案。所以,主動學習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效果要遠遠大于被動學習,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尋找資料、獲得答案的全面學習能力要遠遠強于對知識的死記硬背。
(4)TBL有利于加強學生臨床分析能力,建立縝密的臨床思維[6]。由于臨床工作中同一種疾病在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甚至不同經(jīng)濟的患者身上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學生在討論中設身處地考慮患者病情以及家屬經(jīng)濟條件等現(xiàn)實條件,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因此TBL可以讓學生全程體驗醫(yī)生角色的行為,在對患者的問診、體查過程,不僅鍛煉了醫(yī)患溝通技巧,更能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產(chǎn)生不同的治療措施,有利于學生盡早適應向醫(yī)生角色的轉換。
(5)TBL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水平[7]。由于主動學習代替被動學習,共同參與代替單打獨斗,廣泛查看資料代替單純知識記憶,因此學生的知識水平得到擴展和提高。同時組間也在進行著競賽,個人的落后將導致集體的失敗,因此出現(xiàn)先進幫助后進、勤奮幫助懶惰的行為,通過團隊的相互監(jiān)督、相互促進,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骨外科知識,更好地達到實習目的。
(6)TBL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與提高。由于討論過程中學生問題多種多樣,帶有隨機性和多樣性,教師有很大壓力與動力去備課和更新知識,去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現(xiàn)場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討論中一些學生的見解與思路,也會啟發(fā)與擴展教師的視野和觀點。因此,TBL促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8-9]。
但是從學生以及教師的反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TBL也存在以下缺點:
(1)小組成員搭配要均衡,前期的分組異常重要。如果組間差異過大,會出現(xiàn)某一小組很積極踴躍,而另一小組很消極怠工。因此,只有組間成員的搭配均衡,才能促進相互競爭和進步,如果組間差異太大,將導致大家失去興趣與動力。
(2)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偏離學習目標與教學大綱,討論的時候帶有一定的隨機性與隨意性。因此教師課前要仔細設計好提問的問題,給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討論中要做到既讓學生自由討論,又要把握好討論的內容與方向。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探討精神,又要在結束時進行歸納總結,全方位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
(3)TBL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影響了其他科的實習[10]。相同的單位時間內填鴨式方法能夠講授更多的知識點,某種意義上單純的被動接受要更加省時省力。所以一些學生并不習慣于這種討論學習方法,他們更習慣于自己單獨學習的氛圍。另外有部分學生雖然認同TBL學習法,但認為費時費力,還是傾向于以往的大課教授方法。因此不能強制要求這少部分學生都接受TBL學習法,應該對個別同學區(qū)別對待。
(4)TBL對教師要求高,會占用教師大量精力與時間[11]。TBL要求教師本身的知識需要有一定廣度與深度,要有一定的口才與現(xiàn)場控制能力,才能限制討論的時間、帶領討論的方向,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12-13],其花費時間及精力要遠遠超過既往的大課授課方式。如果沒有相關的獎勵和激勵機制,單憑教師自身的興趣,很難在全院的帶教醫(yī)生中推廣開來。
綜上所述,TBL是一種行而有效的骨外科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骨外科知識,更好地達到實習目的。但是目前缺乏相關標準化教程、評估方法[14]和激勵機制,需要在探索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持續(xù)改進,以期獲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