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古人說:學會支乎者也矣焉哉。文言虛詞是組成文言語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包含副詞、介詞、助詞、嘆詞。雖然文言虛詞數(shù)量較少,不過使用方法靈活,應用率較高,在漢語中發(fā)展變化較大。接下來,筆者結合學習經(jīng)驗,就文言虛詞“乎”的用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文言虛詞 乎 用法
文言虛詞“乎”用于語氣助詞,用在后詞后分為兩種,即:助詞和介詞。用作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一.文言虛詞乎用法
文言虛詞中的“乎”主要用于語氣助詞,但是“乎”在句子中與動詞用法分為助詞和介詞,介詞應用較多。比如:師說中“生乎吾前,其問道也固先乎吾,”“乎”翻譯為“于”,用于介詞。不過,有時將句子跟在動詞后作為介詞也是可行性,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就屬于介詞結構后置句。在該句中作為介詞翻譯則不太恰當,只能當做“在”后的后綴,并無具體意義,是虛詞中的助詞。這樣一來,句子中放在動詞后面的“乎”作為助詞?!昂酢焙汀坝凇币馑枷嘟?,“于”放在動詞后作為后綴時,“于”就沒有任何意義,比如:“忠”與“于”形成“忠于”,“于”就不能當做介詞。這是因為“忠于”后能夠帶賓語,“于”主要作為構詞成分,無具體意義,因此屬于助詞。盡管“于”多應用在漢語中,但其根源是文言虛詞應用。比如:“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和“良劍期乎,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鰲”,改句子中的“乎”等于“于”。但是也有作為介進對象或代表停頓的介詞不太合理,兩個“乎”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翻譯都是作為詞綴,結合文言虛詞則用于助詞。與“者”使用方法相近,“者”原本作為文言虛詞的助詞,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用于動詞、形容詞,比如:“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其中,瞽者與聾者的“者”都表示為助詞,譯為人。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用于后綴,代表有這樣的人。其實,“乎”也并非可以完全取締“于”,例如:文言文中被動句多應用“于”而很少使用“乎”,“對于”的意義不用“乎”。文言文中的“乎”不會因為在句子中的作用而看作“于”,或是認為二字使用方法相同,例如:“府吏見丁寧”中的“見”在動詞前代表對自己怎么樣,等同于“我”,但它作為一種副詞。所以,該句中在動詞后的“乎”用法詳細劃分可以作為助詞、介詞等。
目前,文言虛詞使用方法多是根據(jù)漢語語法定義的。這是因為文言虛詞的使用沒有明確的定義,語法作用和詞的形態(tài)、詞匯也不是漢語語法能夠完全解釋的。因此,一些時候難以具體指出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呂公女,乃呂后也”中的“乃”代表判斷,意為“是?!比绻凑諠h語語法劃分,“是”表示實詞中的動詞,有“是”之意的“乃”,根據(jù)古漢語此類是虛詞中的副詞,因而就出現(xiàn)了句子成分不完整的問題。這也是由于句子中沒有謂語。漢語中副詞主要用于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例如:“(張)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的“乃”,因為在動詞“入”前,因而作為副詞。但“呂公女,乃呂后也”中的“乃”是主語與賓語的連接,所以將其作為實詞的動詞,非虛詞中的副詞。對于文言虛詞“乃”的劃分其詞匯意義是一樣的,只是根據(jù)漢語語法劃分,實詞與虛詞語法功能不同。通常情況下,實詞表示有實質性的意義,可以獨立用于回答問題或作為句子成分的詞。虛詞則無實質性的意義,不可以用于獨立回答問題,這也是在文章翻譯中很多句子存在理不通的主要原因。的至于副詞屬于實詞還是文言虛詞問題至今也未有明確答案,例如:一些人提出副詞屬于半實詞,出現(xiàn)異議主要因為認識到實詞與虛詞的不同屬性。按照這一思路,“呂公女,乃呂后也”中的“乃”雖然是副詞,但也可以作為實詞看,這樣句子就理通了。而另一些認識,這些句子都在句尾,不是都有一個表示判斷的語氣助詞,這些句子屬于判斷句,文言虛詞的語氣助詞既表示語氣又具有句子連接的作用,但與漢語的語氣助詞語法又存在差別。
結合詞法上分析,古漢語實詞與虛詞的定義較為模糊,一些文言虛詞也是基于文言實詞演變的,意義與作用具有實詞性。比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所”,一些人將其作為代次,也有人作為助詞,而無論如何區(qū)分都屬于虛詞?!八睂嵸|上是由名詞演變的,如:“某所,而母立于茲”,“所”代表名詞,表示處所。所以,“所至”中的“所”放在動詞前面形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代表處所。此外,也有一些文言虛詞是由實詞演變的,相同的虛詞用法主要應用在現(xiàn)代漢語相近虛詞的使用方法。比如:“則”應用在漢語中為連詞,但在古漢語中還可作為助詞、副詞,也有文言虛詞的使用,這是因為無法使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因此,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將其作為助詞,比如:“其”作為代次、副詞、連詞時可以用漢語詮釋,進而確定使用方法。但是,對于“余與四人皆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中的“其”就不能使用漢語詞匯詮釋,無實質意義。因此,只能作為助詞。
結合現(xiàn)代漢語實詞與虛詞定義,實詞指的是具有實質性的意義,虛詞則無意義。而在文言虛詞中也表示具有實質性意義,如:“久久莫相忘”,“相”表示指代性副詞,等于“我”,這時我們就不能說沒有實質性意義?;蛘摺耙蚶吮恪敝械摹耙颉?,通常看作介詞,有“憑證”等意義。但是,結合其該句結構分析,“利”和“便”同義,“因”與“乘”同義。所以,“因”具有實質性意義,可以將其作為動詞。此外,也有文言虛詞是結合現(xiàn)代漢語明確使用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并不恰當?shù)彩菬o可厚非,這也是存在異議的主要原因。比如:軍驚而壞都舍”中的“而”,漢語可譯為“好像”,但在該句中則成為動詞,或者在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和“天涯若比鄰”中的“若”也可譯為好像、似乎,也可作為動詞。如果只是因為翻譯意思相同就將“而”與“若”作為動詞還有待進一步論證?!败婓@而壞都舍”中的“而”表示遞進連詞也是合適的,因為該句主語為“軍”,“而”連接“驚與壞”詞性相同,譯為更進一步,“軍驚而壞都舍”可譯為:士卒驚駭進而使大房屋倒塌。
基于句法分析,古漢語有特殊結構形式,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還存在較大不同。文言虛詞包含文言句式。所以,文言虛詞在句子中的含義高于現(xiàn)代漢語虛詞的含義,如:現(xiàn)代漢語中代表判斷的句子有“是”,但古漢語中多用“則”、“乃”、“即”等。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文言虛詞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虛詞使用方法存在某種聯(lián)系,但也有所不同。我們在學習時不可為了便利而將現(xiàn)代漢語虛詞用法套用在文言虛詞中,還應結合句子含義具體判斷。
二.文言虛詞舉例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采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qū)分的題型進行考查,
(一)而
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并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并列關系。主要關聯(lián)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遞進復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lián)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
(二)乎
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不譯,如: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詞尾,譯為“……的樣子”“……地”,如: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三)其
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钣脼榈谝蝗朔Q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如: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用作副詞: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綜合分析,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在虛詞用法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例如:實詞和虛詞劃分;虛詞分類;代次、助動詞、數(shù)詞屬性等。
參考文獻
[1]朱永平.漢字形義與虛詞的發(fā)展——兼議對外漢字教學[J].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8,3(03):70-76.
[2]彭婷婷.試論中職語文虛詞教學的方法之比較分析[J].青春歲月,2018(17):136+135.
(作者介紹:關淇月,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學590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