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海珠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散文的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閱讀教學中存在問題最多的一個領域。散文強調有“我”,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其文體沒有完整的故事,即便是敘事性散文,也通常是記錄作者在過去某一段時間或空間里的見聞,一般只是個事件。散文也沒有固定的格式,表現形式相對自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一盤散沙”之感,不知從何入手。根據散文的文體特征,我認為散文的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說明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傾注感情寫就的。我們在教學散文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先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引領學生潛心體會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體驗,讀懂文本中的“我”。因為散文是有別于小說的,不需要做人物分析,也不要生硬地做內容概括,但要體會“我”的想法。
為了讓學生選擇一個恰當的閱讀入口,讀懂文章情感內涵,我們還可以采用鋪墊法。比如在閱讀之前提供一組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材料,用相關的背景材料補充學生空缺的閱讀經驗,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產生濃濃的閱讀期待,再設置相關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這樣學生的閱讀就有了方向,思維就更能貼近作者,讀懂文中的“我”,體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更易于觸摸作者的情感。
我們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穿插作者簡介或者寫作背景介紹。在教一些時間跨度大、寫作背景較復雜的散文時,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意”。
正所謂“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學習散文,要真正地“入情”,一定要去體味文辭的表達,探尋“情意”得以彰顯的路徑。
首先,可以從一些個性化的構詞入手。如《匆匆》一文中,大量運用疊詞。文中,時間“輕輕悄悄”地挪移,“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這些疊詞的運用,很有既視感,讓讀者也跟著作者感受到時間流逝之快,同時也很有散文的節(jié)奏感。如此富有特色的表達,是需要細細揣摩的。老師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去感受疊詞的節(jié)奏美,也可以采用比較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運用疊詞的效果。
其次,還可以著眼于對生活中細微感悟的描寫?!洞掖摇返拈_篇“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一段話,描寫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細微,就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仔細讀來,靜靜揣摩,你會發(fā)現自己和作者一下子距離近了。學生用心讀之,能感受到語言的平實和情韻。
還有,散文中的標點也往往富有意味。標點符號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同樣可以表達情感,有時還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散文時,需要關注標點符號,并可“沉入”其中,細細咀嚼。閱讀指導上可以批注,可以替換,可以練習朗讀。
散文記載的是作者的人生經驗和感悟,而讀者閱讀散文實際上就是在分享。而分享后,往往會有所收獲,有所改變,有所成長。這個分享也是角色的轉換。散文的題材多半來自于生活日常,學生經過閱讀,分享了作者關于人、事、物、景的認知之后,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此時,我們就要把握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設轉換角色的機會,觸發(fā)他們進行思考和感悟。
轉換角色,還可以通過 “仿寫”“續(xù)寫”等來進行。比如學習《祖父的園子》時,讀完在祖父的園子里“什么都是自由的”這一段后,學生們的情緒被點燃了,他們也向往這種自由,也回憶起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自由。此時,我們就可以布置“仿寫”,圍繞“自由”的話題寫具體,學生往往會被激發(fā)寫作熱情,儼然成為一個個“散文家”,選擇熟悉的事物發(fā)表感想。而在這樣的寫作中,他們又和作者走近了一步。當然,在欣賞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模仿遷移,也需要視具體的文章而定。寫得多了,學生就自然而然學會用自己獨具個性的語言來表達自我的所思所感了,達到“情動而辭發(fā)”的境界,言意相合。
總之,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觀照散文文體特征,發(fā)現其教學價值所在,從而教會學生以文學的姿態(tài)閱讀散文,慢慢地學會寫作散文?!颈疚南祻V州市海珠區(qū)“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文體意識的高年級閱讀教學課堂觀察的實踐研究》(立項號:2018C024)的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