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渝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涵泳精練優(yōu)美、質樸清新的語言。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中表現的情感,感受文章思想的厚度,思考生命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作者由樂轉悲,在感情的起伏變化中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三、教學方法
指導學生誦讀課文(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等),指導學生研讀文本,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主動感悟、深入探究文章景之美、情之切、理之深。
四、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文
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曹操的《短歌行》,詩中吐露了他的求賢若渴,道盡了他的雄心壯志,也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傷懷。本是懷揣大志,奈何年華易逝;本是求賢若渴,奈何生命短暫,魏晉時期像曹操這樣的文人不乏存在,他們的詩文體現出這個時代人的覺醒,人對自身價值的追求。100多年后的三月初三,陽光明媚,紹興蘭亭,一群高雅人士、社會精英,他們衣袂飄飄,神情渺渺,流觴飲酒,臨流賦詩,事后,將全部詩集結集成冊,由會稽內史王羲之寫成書序。《蘭亭集序》是書法藝術的巔峰,文學藝術的瑰寶。讓我們走進千古流芳的蘭亭,共同品味魏晉名士的瀟灑風度和詩意人生。
(二)老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體會節(jié)奏、語氣和韻律
學生朗讀課文,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討論解決字詞理解、文意疏通等方面的問題。
(三)文體把握
集,詩集。序,是一種文體。本文為詩集作序,介紹了創(chuàng)作集子里這些詩的緣由嗎?介紹作詩當時的情形嗎?說明了成書經過嗎?指出了成書的意義嗎?編者把本文編入教材第三單元,第三單元文章屬于哪類散文呢?我們學過山水游記散文嗎?從表達方式看,這篇文章與《小石潭記》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小石潭記》主要運用記敘描寫手法;本文一二段記敘描寫,三四段較大篇幅的議論抒情;最大不同是本文由事及理,從一次集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四)課文探究
1.同學們,《蘭亭集序》作為書法藝術和文學藝術的雙璧為世人公認,可是你知道嗎,1965年,郭沫若在《光明日報》撰文,提出質疑,他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書跡,文章部分內容是后人委托,從而引起了長達數年的大爭論。你們怎么看?郭沫若提出質疑的一個理由,就是這篇文章前后反差太大。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同學們找出郭沫若所說的前后大反差出現在哪一段,找出文中感情變化的句子并用一個字概括。
(郭沫若所說的反差應該是1、2與3、4段之間,第一、二段,“信可樂也”,第三段“豈不痛哉”,第四段“悲夫”,本文情感脈絡非常清晰,以“樂”起筆,由“樂”生“痛”,再以“悲”結。)
2.湯顯祖《牡丹亭》里杜麗娘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二段,思考“蘭亭之樂,樂在哪里?”
明確:本文四美俱全,信可樂也。
(1)良辰: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天宇清朗,和風吹拂,暮春三月,江南草長,人間一段美麗的時光。修禊之日,祈福消災,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
(2)美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帶左右
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在這里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
(3)人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時任會稽內史王羲之邀集有東山再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的司徒謝安,有文章擲地金聲的玄言詩代表人物左司馬孫綽,有精通佛學的高僧支遁等詩人名流以及兒子徽之、操之和十歲的獻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老少同樂,其樂
陶陶。
(4)樂事:流觴曲水
都是高雅之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流觴曲水,詩興大發(fā),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盡致。
(5)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盡聽覺之樂。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萬物如此生機盎然。在良辰,遇佳朋,賞美景,開盛會,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信可樂也。
3.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的瀟灑曠達,感受生命的情趣、美好和自由。章詒和說,美到極致,不是讓人開心,而是讓人悲傷。一、二段“樂”的背后是否隱藏著什么呢?。(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聚合必有別離,興盡即會悲來。)
4.學生朗讀第三段,思考,作者為什么突然轉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呢?有過渡性的句子嗎?這種過渡是自然還是生硬
的呢?
(“人之相與”指人際交往,對應上文“群賢畢至”,蘭亭宴集?!案┭觥倍终諔衔?,“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傷感生命的短促,承上而引發(fā)作者的感慨。前面極寫生之樂,為本段抒發(fā)死之痛做鋪墊,可謂天衣無縫,自然至極。)
5.那么作者痛從何來呢?蘭亭之痛,痛在——
(①光陰易逝,生命短暫;②快樂難久,人生無常;③美物易逝,情遷之痛;④造化難違,死生之痛;⑤生命存在的困境,生命終將消亡,萬物都化為塵土。)
樂與痛的交織、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生命和死亡的思考,體現出作者內心世界儒道佛諸思想的矛盾,這也是魏晉文人乃至中國歷代文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從感傷哀痛的背后我們可以發(fā)現作者作為一個文人的至情至性,發(fā)現他對人生、自然之美的熱愛和執(zhí)著。
6.學生朗讀第4段,思考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盡管王羲之承繼了道家生存的悲劇感,但他認為“一死生,齊彭殤”是虛妄的,荒唐的,是妄造的。莊子在《齊物論》里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曾說:莫壽于夭子,而彭祖為夭??浯罅耸挛锏南鄬π?,否定生死、壽命長短的區(qū)別。東晉名士崇尚老莊,有崇尚虛無的傾向。王羲之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量齊觀。他的深刻之處在于,一方面坦誠生命脆弱短暫,另一方面看到生死本質的不同。應該珍惜生命,讓自己生命充實豐盈。)
7.作者因何而“悲”?
(“悲”是悲傷,是悲嘆。自己與古人一樣,面對人生易逝,同感悲傷。我“悲”古人,因為我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一代人重復一代人的悲傷。)
8.這里的“悲”與上一段的“痛”,有層次上的遞進嗎?
(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上一段的痛是人生苦短的個體體驗,這里的悲是由己及人,聯類古今,由個體體驗上升到普遍性的思索感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是一致的,王羲之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王羲之對“人生價值”和“人生歸宿”進行思考,并將這種思考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概括、抽象為人類普遍的理性認識。)
9.在文人雅集興會上,王羲之何以發(fā)出這種悲涼的感慨? 讓我們回到那個時代(板書:時代之風)。
(王羲之的這份哀思傷感,是當時一種社會思潮,是歷史積淀下來的生命感喟。)
10.那么,王羲之有沒有提出該怎樣面對呢?
(王羲之極言“死生之痛”,否定莊子觀點,感嘆人生“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嘆惜“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詩人之所以感慨嘆惜,是因為人永遠無力對抗這偉大的造化。既然無力對抗,那又該如何呢?《蘭亭詩》其二:“有心未能悟,適足纏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遙良辰會?!比绻坝行摹?,那就會為利害得失糾纏怨苦,不得安寧。面對暮春煙景,還是不要傷時嘆逝,應該逍遙自得,呼朋嘯侶,一起來欣賞這大好春光吧。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綠水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在這大好春光里,與山水相親,享自然之樂,忘懷生死……這就表現了名士們排釋死生之痛途徑的高超,游覽山水,把強烈的生命意識移植于山山水水之中是魏晉名士風流的一個標志。兩年后,王羲之辭去官職,窮名山,泛滄海,笑傲山野,娛情山水。)
11.教師總結:文學,是用獨特的語言,表達人類普遍的情感。一個人怎樣看待死亡,怎樣活著才有意義,王羲之從普通的宴游活動感悟人生,對這些問題作了精彩的回答。其偉大之處在于不僅僅是個體生命的感嘆,而是將視野放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宇宙意識的坐標來考量。行走在消逝中,有多少美好的回憶是我們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啊。為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美好的青春時光,努力讀書,學有所成。讓我們誦讀課文,用心品味字里行間撲面而來的灑脫逍遙和絲絲縷縷的痛惜悲嘆,再次感受魏晉名士追求自然、自我、自由的獨特的生命體驗!
(五)課后作業(yè)
周杰倫曾與林志玲合作,在春晚上演唱了一首自己作曲、方文山作詞《蘭亭序》,當流行音樂邂逅傳統(tǒng)書法會碰出怎樣的火花呢?同學們下去聽一聽,讀一讀,唱一唱,比較其言,其意,其情,寫一篇300字的短評。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蘭亭雅集 (山水之)樂
文人至情 (個體之)痛
時代之風 (千古同)悲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