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張子文
摘 要: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迅速發(fā)展已經在高等院校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和應用,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熱點,而混合式教學的影響因素來源比較綜合,對于其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研究也成為研究的重點,但是前人的研究大多數(shù)不在量化的績效評價上進行橫縱向對比,因此比較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研究結論。本課題是基于天津市年度教育課題的研究,針對不同專業(yè)年級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采用不同的調研方式,構建合理的指標,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因素和教學效果開展評價,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關鍵詞:化工物流;混合式教學;影響因素;績效;評價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和魯班工坊等政策的逐步推廣,許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改善,針對學習者和授課者的不同學習內容和進度,科學進行教學設計,使得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材料更加豐富和教學效果更加優(yōu)化,更能根據(jù)實際提升學習者之間的學習合作親密度,也可以充分運用時間,加強互動,學者更能體會到“學習為本”的實際要求。
針對不同年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能存在方法和內容的不同,那么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科學評價,使得教學方法的評價合理并可行,在此基礎上就需要充分的基礎調研。
教學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硬件條件和教學評價等因素。充分考慮教師的三大能力和學生的四大技能,構建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是本次研究的重點。
二、文獻綜述
混合式教學在外國的應用和實施已經成為普遍的手段,混合式教學對于學習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了相關的研究證實,如Kiviniemi(2014)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是優(yōu)化學生學習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而lHassan(2017)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環(huán)境可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的滿意度。
國內外的混合式教學以模式和過程設計為主,主要是細化到學科之中,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成果也相對比較多,包括了教學模式、教學主題、教學影響因素。以此為基礎的許多研究者進行了演繹推理結合實際的應用,如張玲玉(2018)的定量研究,構筑了高校教師混合式教學加收度體系。張其亮、王愛春(2014)系統(tǒng)分析了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各自的特點,整合兩者的有點。
綜上,國外側重于理論探索而國內注重于具體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回歸到本可以的教學影響因素評價體系建設,關系到后期的推廣,一定要回歸到教學的實際應用和教學改善方向上。
三、研究思路
本課題是經過前期的分組實驗,測試不同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的影響;在中期經過文獻檢索,設立了混合式教學的不同影響因素和指標體系;經過問卷調查師生和教學管理者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強化數(shù)據(jù)支撐;運用SPSS20.0軟件分析證實,優(yōu)化評價指標體系。
四、研究結果分析
(一)調研結果分析
本課題的調研共向學習者發(fā)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并錄入194份,有效回收率97%,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一是大部分的學生擁有的設備情況是每人至少一臺電腦,可以應用與課堂信息化學習;二是學生的知識獲取方法越來傾向于課堂書籍結合互聯(lián)網知識的融合,超過65%被調研者有使用過網絡平臺;三是學習者的混合式教學經歷較少,比較多的還是在課堂接受網絡課程,較少自己會購買線上網絡課程;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包括教師和學生,設備因素占據(jù)比例微乎其微,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而學生的個人自律、溝通和知識興趣度才是重點。
(二)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jù)混合式教學的授課情況和調查的訪談情況,筆者整理了兩大指標,7個二級指標和20個三級指標。
五、總結與展望
(一)總結
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較好推動化工物流學生的興趣及愛好;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溝通更加流暢,教學目標明確;具有靈活度和深度,該指標評價體系適合化工物流專業(yè)的學生。
(二)展望
進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形成成熟教學方式方法;在不同課程的設置中,靈活調整,針對不同課程的要求,應該及時調整;完善構建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評價教師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效果,增加或者刪減指標。
參考文獻:
[1]張玲玉.高校教師混合式教學接受度的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2]劉紫玉,王賽楠.混合式教學學習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8(19):150-151.
[3]趙宇,何彥彬,趙赳.中學混合式教學開展中教師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8):12-15.
[4]李逢慶,韓曉玲.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08-113.
[5]趙宇,何彥彬,趙赳.中學混合式教學開展中教師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8):12-15.
[7]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6(9):18-24.
[8]呂靜靜.開放大學混合式教學新內涵探究——基于SPOC的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5,33(3):72-81.
[9]李小龍,張宸瑞,耿斌,郭勇.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MOOCs時代”的探索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12):52-58.
[10]吳筱萌,蔣靜,吳杰偉.混合式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網上討論的成效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5):59-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