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惠連
摘 要: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帶來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體育事業(yè)也趁著這股東風蓬勃發(fā)展。但足球卻一直是我國體育事業(yè)中的一塊短板。究其根本,是因為缺少引導而造成的人才不足。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必須意識到校園活動所存在的必要性,應該通過引入足球教學,實施校園足球活動來培養(yǎng)足球專業(yè)人才,以此來提高國家在足球方面的水準。通過分析校園足球的意義,對小學實施校園足球的有效性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足球競賽;有效性;校園足球
中國男足作為中國體育事業(yè)最薄弱的一項,它總是無法在各大賽事中取得讓人滿意的成績。而突破慘敗的這一魔咒,提升我國的足球水準,其關鍵在于培養(yǎng)人才。筆者通過制定調查問卷對校方和學生方進行了采訪,對校園足球所存在的必然性做出了肯定,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足球人才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校園足球內涵
1.校園足球的定義
校園足球,其定義是指以校園為根本的一項提高足球技能和增強足球健身知識的活動,主要包括課外足球運動、足球課程、足球比賽和課余足球運動等幾個方面。它將學生有關足球方面的水平與其他科目一樣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形成檔案,供考察方參考。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通過日常的訓練來達到“強身健體,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的目的。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升,校園足球由剛開始的飽受爭議到如今的逐漸被人所接受。本文從校園足球的意義出發(fā),結合實際,以具體的資料展示了小學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有益性。
2.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中的困難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孩子的安全問題越發(fā)受到家庭的關注,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家長不愿意讓孩子接觸足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足球課的教學過程中,足球指導人員應該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講清楚其足球運動中的動作規(guī)范以及具體要求,減少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家長看待問題的片面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喜歡踢球的孩子往往因為升學或者安全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選擇放棄此愛好。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這也是足球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
另外,校園足球活動作為最近十幾年新出現的教育政策,其肯定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去改善與糾正。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我們應該堅持以學生興趣愛好為主體,重視基礎教學,不斷總結和分析活動開展中所存在的一切問題,推動校園足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校園足球的意義
1.培養(yǎng)新世紀足球人才
當今中國足球事業(yè)薄弱主要是因為足球后備人員不足,將足球活動與校園教育相結合,能使在校學生廣泛參與足球這一活動,可以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增加參與足球運動的人數,從而在其中選擇優(yōu)秀的足球精英,通過后期的培訓使這部分精英的能力更為出色。黨中央領導小組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其方案中明確指出要振興我國的足球事業(yè),并且提出要通過校園足球這一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在足球技能,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和勇于拼搏的能力,從而為中國的足球事業(yè)輸送人才,使我國的足球水準得到質的飛躍。
2.提高學生體質
足球是一項需要全身心配合的高強度運動。高消耗和強對抗的特點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學生通過接觸校園足球,進行了各種形式上的運動。在速度、耐力以及力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足球融入校園的這一舉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體質,也讓所有青少年可以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3.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質
足球是一項高強度的團體競賽活動。參賽者除了發(fā)揮自身能力之外,還需要通過與隊友的共同合作方可取得比賽的勝利。拼搏奮進、積極參加比賽、吃苦耐勞、永不放棄,校園足球的實施使得青少年在娛樂間磨煉了心性。更可貴的是,從這種團隊協(xié)作中,他們能夠收獲許多在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下所無法獲得的美好品質。同時,不管是足球比賽的勝利方還是失敗方,他們都能在其中收獲不同的人生感悟。贏得比賽的人會充滿信心,越戰(zhàn)越勇。失敗方也能從中得到磨礪,培養(yǎng)自己面對困難永不放棄和遇事不后退的美好品質。處于21世紀祖國懷抱的花朵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難再有面對困難的機會。而校園足球的引進,則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磨煉,堅定了他們的信念,完善與健全了他們的人格。
此外,據有關資料顯示,足球運動可以使在校學生將精力集中在這種健康的團隊競技中,加強了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設,使更多的祖國花朵們能健康成長。
三、校園足球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1.良好活動場所的提供
對于任何一項體育運動而言,場所無疑是決定這項活動最重要的因素。它是體育運動是否能有序開展的基礎。在一些較為偏遠的山區(qū)學校,足球場地配置就明顯不符合標準,不僅配置率偏低,而且成人化趨勢明顯。足球場上的很多設備都存在安全隱患,雜草叢生,地面破損,不僅不利于足球運動,還會帶來部分安全問題。因此,國家應該適當對這些學校提供補助,使校園足球能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生都能在一個明亮、舒心、安全的運動場所自由奔跑。
2.專業(yè)指導的提供
一般來說,小學的大部分體育活動都是由體育老師所組織并且舉辦的。但是受部分教育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校更注重知識能力的提升。對于體育技能方面的指導,大部分教師只是接觸過一些足球方面的知識。因此在指導學生足球方面技能的提升時也就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诖?,學校應該對這樣的教學安排作出調整,積極引進足球專業(yè)人才,對在校學生進行最專業(yè)的示范和指導,并且引進一些國內外新穎的教學方式,根據孩子們的日常訓練,不斷對訓練方式進行改進,以此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學習。只有在這種專業(yè)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才能夠學有所長,更加深入地了解足球文化和足球知識,并通過專門指導,糾正自己足球技巧上的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
3.提高體育課程所占比例
人們常說,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這種觀念的出現使得學生的課程安排十分緊張。體育教學往往只作為休閑娛樂在課程安排中起到調劑作用,并且還會由于天氣等各種因素而被取消。足球運動并不是體育教學安排中的主流,更明確地說,它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訓練項目。在這樣的課程安排下,青少年們勢必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來提升足球方面的技能。因此,開設專門的足球課程來幫助學生提升足球水平就顯得尤為必要。學校應當遵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安排專門的足球課程,并且聘請專業(yè)的足球教練制定專業(yè)的足球教學模式以鍛煉學生的體質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此外,校方也應當定期開展課外足球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運動,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收獲快樂,提升自我。
4.定期舉辦足球比賽
學生足球水準的提高除了靠日常的訓練之外,還要靠一次又一次在競賽中所總結出的經驗與技巧。如果僅僅只有課程的這些訓練,青少年是無法真正在實力上得到提升的。因此,組織校內足球競賽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足球比賽,青少年不僅可以從實際中掌握足球技巧,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而且可以通過這種大規(guī)模的團隊合作來獲得團隊榮譽,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中通過自我肯定來樹立自信心。同時,學校也可以多次舉辦足球競賽來推廣自己,向社會公眾展示其在精神文明上的成就。
校園足球文化的建設是一項精且細的復雜工程,我們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改變。提高校園足球活動的生命力不僅要有硬件環(huán)境,還需要專業(yè)人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足球運動教學的方法進行探索,聯(lián)系實踐經驗,有效激發(fā)學生在參與足球運動方面的積極性。而家長方面也應該端正對足球的認識,對足球運動不帶有偏見,充分理解并且支持孩子們在足球方面的愛好。只有這樣,校園足球運動才能更好地融入校園。
5.重視足球運動的推廣
政府應該積極構建和完善足球人才培養(yǎng)機制,大力向社會周邊普及足球運動的積極影響。在已經安排青少年足球文化研究的前提背景下,通過定期舉辦足球競賽以及相關講座來消除社會大眾在以往過程中對足球的偏見。形成政府負責宣傳與推廣,行業(yè)進行引導與培訓,學生主動參加的足球訓練新模式。
學校則應當開設更多的足球課程,轉變過去教學的舊模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足球運動帶給自身的益處。通過這些足球課堂教學計劃,專業(yè)老師有組織地向學生普及足球方面的基本理論以及動作技巧,鼓勵學生在足球方面多進行嘗試,以此來達到推廣宣傳的目的。
總之,足球的持續(xù)低迷現象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令人難過的。中國足球想要發(fā)展,就必須要經歷一個艱難而又挫折的過程。發(fā)展校園足球,加強青少年足球的訓練力度,是輸送足球事業(yè)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足球整體水準的必經之路。我們深知校園足球運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希望他們能參與更多的足球運動,在訓練中提升自己的踢球水準。只有這樣,中國足球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更上一層樓,成為世界體壇上新的傳奇。
參考文獻:
[1]黃春梅.小學中實施校園足球活動的有效性研究[J].運動,2018,184(8):119-120.
[2]張雨.中小學校園開展足球訓練的有效性研究[J].新校園旬刊,2017(8):20.
[3]嚴遠超.關于小學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研究[J].學周刊,2018,371(23):164-165.
[4]李玲,方程,黃謙.中小學校園足球工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體育學刊,2018,25(3):126-131.
[5]魯濤,李庶品,陳軍.不同行政區(qū)校園足球開展的對比研究:以川渝小學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4(5):117-123.
[6]于守連.中小學校園足球的有效推進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