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
《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1974,1974年SOLAS公約)第三章“救生設備與裝置”第8條規(guī)定適用于公約的所有船舶必須配備應變部署表,我國國家標準《海洋運輸船舶應變部署表》(GB17566—2010)規(guī)定500總噸及以上的貨船、載客12人及以上的客船應配備由國家海事管 理機構認可的統一印制的海洋運輸船舶應變部署表,我國國家標準《船舶溢油應變部署表》(GB/T16559—2010)規(guī)定150總噸及以上的油船和400總噸以上的非油船應配備船舶溢油應變部署表。同時SOLAS公約要求應變部署表應包含通用緊急報警信號和有線廣播的細則,我國國家標準規(guī)定應變部署表應包含各類緊急報警信號。
國際公約或規(guī)則對緊急報警信號并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僅在SOALS公約中提及通用應急報警系統(General Emergency Alarm)與公共廣播系統(Public Addressed System)和《救生設備規(guī)則》(Life-Saving Appliance Code,LSA規(guī)則)中提及通用應急報警系統發(fā)出的通用報警信號應由七個或以上的短聲繼以一長聲組成。
第6條“通信”第4款要求客船和貨船須設有通用應急報警系統,用于將乘客和船員召集到集合站并采取應急部署表所列行動;另外所有客船還須裝設一套公共廣播系統。
第37條“應變部署表和應急須知”第1款要求客船和貨船應變部署表應寫明通用緊急報警和公共廣播系統的細節(jié),并規(guī)定發(fā)出警報時船員和乘客須采取的行動。
規(guī)則第7.2款7.2.1.1條規(guī)定“通用應急報警系統”應能發(fā)出通用報警信號,該信號由船舶號笛或汽笛以及附加電鈴或小型振膜電警笛或其他等效報警系統發(fā)出的七個或以上的短聲繼以一長聲組成。
國家強制性標準《海洋運輸船舶應變部署表》(GB17566—2010)和國家推薦性標準《國家溢油應變部署表》(GB/T16559—2010)對緊急報警信號都做了一些規(guī)定。
根據船長命令,用汽笛或報警器發(fā)出如下緊急報警信號,如可能應伴隨有線廣播。船員聽到報警信號后,應立即著裝就位。
(1)消防報警:短聲連放一分鐘。
①船前部失火:短聲連放一分鐘后一長聲。
現狀的18條內河中,二坑溪、朝陽溪、竹排沖下游段、良鳳江下游(水塘江)段、鳳凰江、亭子沖等,上游河道或被填塞、或遭渠化、或已覆蓋,下游河道為工廠和居民密集地區(qū)。河道內垃圾雜物等堆積,淤塞嚴重,河床抬高,人為占用河道嚴重,已成為城市排污河道,現狀在出口處水質大多為劣Ⅴ類。其他河流上游未開發(fā)的河道屬天然河道,兩岸植被茂盛;中下游人為活動的河段,如心圩江、可利江等,枯水期為耕地,種植水稻、蔬菜,洪水期為滯洪區(qū)。沿河道兩岸有工廠、屠宰廠、住宅群,占用河道情況比較嚴重?,F狀在出口處水質除四塘江為Ⅲ類外,其余為Ⅳ~Ⅴ類。
②船中部失火:短聲連放一分鐘后兩長聲。
③船后部失火:短聲連放一分鐘后三長聲。
④機艙失火:短聲連放一分鐘后四長聲。
⑤上甲板失火:短聲連放一分鐘后五長聲。
(2)棄船報警:七短一長聲,重復連放一分鐘。
(3)人員落水報警:連續(xù)三長聲;人員右舷落水:連續(xù)三長聲后一短聲;人員左舷落水:連續(xù)三長聲后兩短聲。
(4)解除警報:一長聲。
對于油船,發(fā)生貨油和/或船用油溢油時使用油船溢油應變部署表(表1);對于非油船,發(fā)生船用油溢油時使用非油船溢油應變部署表(表2);表1和表2名稱下面均有溢油緊急報警信號——一短兩長一短聲。
理論上國家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的航海教育培訓教材,應當按照國際公約或規(guī)則和國家標準的內容進行編寫,但現實中很多教材關于應變部署表中緊急報警信號的編寫并不正規(guī),有的擅自減少或增加一些內容,有的是舊版本《海洋運輸船舶應變部署表》(GB17566—1998)和新版本混在一起的內容,容易出現歧義,導致學員理解錯誤。下文簡單列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①《船舶管理(駕駛員)》(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培訓教材)船舶應急章節(jié),船舶應急報警信號中消防火災部位指示信號僅寫一聲、兩聲等,缺少明確指示是長聲;增加了堵漏報警信號,人落水、溢油報警信號增加了連放1分鐘。[1]
②《船舶管理(船長)》(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培訓教材)船舶應急章節(jié),船舶應急報警信號中消防火災部位指示信號僅寫一聲、兩聲等,缺少明確指示是長聲;增加了堵漏報警信號,人落水、溢油報警信號增加了連放一分鐘。[2]
③《船舶管理(船長/大副)》(交通運輸類“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培訓教材)船舶應急章節(jié),船舶應急報警信號中人落水、溢油報警信號增加了連放一分鐘。[3]
④《船舶管理(理論篇)》,船舶應急報警信號中消防火災部位指示信號僅寫一聲、兩聲等,缺少明確指示是長聲;增加了堵漏報警信號,人落水、溢油報警信號增加了連放一分鐘。[4]
⑤《船舶高級消防》《船舶防火和滅火》(海船船員培訓教材)船舶應急章節(jié),船舶消防報警信號火災部位指示信號僅寫一聲、兩聲等,缺少明確指示是長聲。[5]
雖然公司一般會按照ISM規(guī)則和國家標準要求編寫安全管理體系文件(SMS),船上也會按照規(guī)定配備由國家海事管理機構認可的統一印制的貨船或客船應變部署表,但實際演習、意外或緊急情況下并不見得采用SMS和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的緊急報警信號。不同的公司、同一公司的不同船舶,采用的報警信號也可能不盡相同,產生一些亂象。筆者通過多年來船員生涯的體會和教學工作中對不同公司船員的調查發(fā)現,船上實際使用的報警信號一般為下面兩種情況。
①采用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的緊急報警信號,但并沒有完全執(zhí)行,譬如消防報警信號,有的船舶短聲并沒有連放一分鐘,很快就加火災部位指示信號長聲;有的火災部位指示信號設為短聲;有的短聲連放一分鐘后直接廣播,缺乏火災部位指示信號。
②采用SOLAS公約和LSA規(guī)則中的緊急報警信號,直接使用通用應急警報信號后利用公共廣播系統予以廣播。這種做法比較適用于國輪在國外港口或碼頭,在國內應對船旗國監(jiān)督(FSC)檢查時可能不適用,可能會被列為缺陷。
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緊急報警信號只明確消防、棄船、人員落水、溢油和解除報警信號,而船舶應急的種類除了應變部署表中的這幾項之外還有碰撞、觸礁、擱淺、爆炸、船舶喪失操縱能力、船體結構損壞、船舶嚴重橫傾、貨艙進水、貨物移動、臨近戰(zhàn)爭風險、遭遇海盜、遭遇保安威脅等。在船舶應急行動時,需要發(fā)出緊急報警信號,雖然有些教材描述說導致什么后果發(fā)出什么報警信號,但需要回答這么幾個問題:第一次警報信號如何發(fā)出?誰去核對事故產生的后果?經過核對確認之后再發(fā)出相應的報警信號是不是延誤了很多寶貴的自救或求生時間?如果導致的后果不是應變部署表當中的,發(fā)什么報警信號?如果導致的后果是應變部署表當中幾項的綜合,又該發(fā)什么報警信號?如何準確判斷后果當中哪個更為緊急?……在船舶應急或緊急狀態(tài)下要求船長回答出這么多問題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的緊急報警信號是不夠全面的。
眾所周知,船舶在應急狀態(tài)下,應急時機是極其重要的,在事故初始狀態(tài)下,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往往能夠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事故的發(fā)生。SOLAS公約就有很多關于時間的規(guī)定,如:在釋放緊急報警信號后,所有船員應兩分鐘內到達指定地點;消防演習時,機艙要在五分鐘內開泵供水;棄船演習時,兩名船員在五分鐘內完成登乘和降落準備工作,在船長下達放艇命令后五分鐘內將艇放至水面。然而按照我國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緊急報警信號的規(guī)定,如消防演習,警鈴或汽笛短聲連放一分鐘后加火災部位指示信號長聲,這樣一遍報警信號就超過了一分鐘。舉個極端的案例,如上甲板失火,報警信號為短聲連放一分鐘后五長聲,則僅播放報警信號就至少需要1分20秒,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如夜間睡覺朦朧狀態(tài),白天在噪聲環(huán)境下工作等,可能需要多播放幾遍。另外,就算大家已經準備好演習或應急,往往也不是聽得很準確,因為短聲一秒,長聲4~6秒,間隔時間沒有規(guī)定,也是很難把握的。
事實證明,要求船員,特別是普通船員分清楚不同的警報信號是有難度的,不同的情境下,聽清楚也是有一定困難的。沒有搞清楚什么應急狀態(tài)如何行動?聽到短聲后邊行動邊聽后面的火災部位指示信號,如何聽得清楚?火災部位不確定如何準備?穿哪個位置的滅火衣?使用哪個部位的滅火器材?如何保證穿好滅火衣后,攜帶指定的器材兩分鐘內到達現場?那么多的不確定及含糊不清無形當中浪費了寶貴的自救或求生的時間。
《海洋運輸船舶應變部署表》(GB17566—2010)中關于緊急報警信號的規(guī)定屬于強制性國家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法》,此標準必須強制實施。但由于其規(guī)定的緊急警報信號太過于理想化,存在課本編寫和實際應用亂象,很多船員搞不清楚,乘客更不可能搞清楚,很難滿足實際需求。很多國輪實際應用中向SOLAS公約和LSA規(guī)則靠攏,失去該緊急報警信號存在的價值,因此對該國家標準存在修改的必要性。
SOLAS公約和LSA規(guī)則報警信號是鳴放通用應急報警信號,然后具體應變或使用公共廣播系統宣布。先鳴放通用應急警報信號引起大家注意,緊跟著的公共廣播系統告知全體船員發(fā)生何種應急事件,直接的語言比信號更能快速使船員明白并迅速按照相應的應變部署表或應急計劃行事。
通用應急報警信號由船舶號笛或汽笛以及附加電鈴或小型振膜電警笛或其他等效報警系統發(fā)出的七個或以上的短聲繼以一長聲組成,建議設置成“七短一長”,也就是我國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緊急報警信號中的棄船信號,這也符合船上設置通用應急報警信號自動鳴放按鈕的原因[6]。SOLAS公約要求所有船舶應設有通用應急報警系統,用于將乘客和船員召集到集合站并采取應急部署表所列行動。該系統應由符合LSA規(guī)則第7.2.2款要求的公共廣播系統或其他適宜的通信手段作為補充;當通用應急報警系統啟動時,娛樂音響系統須自動被關掉;該系統須在所有起居處所和船員一般工作處所均可聽到,在客船上,該系統須在所有開敞甲板上均能聽到。
公共廣播系統能向船員或乘客,或兩者經常活動的所有地方廣播信息,并通向集合地點。它能從駕駛室和主管機關認為必要的船上其他地方廣播消息。SOLAS公約要求所有客船上必須配備公共廣播系統,該系統應在所有處所內均高出環(huán)境噪聲,能夠被清晰地聽到;該系統還應配備一個可從駕駛室的某一位置以及主管機關認為必要的船上其他位置進行控制的越控功能,從而即便在有關處所內的任何擴音器已被關掉、其音量已經被調小或公共廣播系統被用于其他目的時,仍能播報所有緊急信息;該系統應與應急電源相連接。
這種通用應急報警系統和公共廣播系統的組合,簡單明了,報警信號簡單易記,容易被船員和乘客理解和掌握,能比較及時地按照應變部署表或應急反應計劃的要求迅速采取行動,客觀上有效地節(jié)省自救或求生的時間;通過廣播這種形式,直白地告知船員和乘客應急狀況并適時給予恰當的指導,覆蓋了所有的應急種類,彌補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關于緊急報警信號的缺陷。
綜上所述,修改建議為將《海洋運輸船舶應變部署表》(GB17566—2010)4.2緊急報警信號和《國家溢油應變部署表》(GB/T16559—2010)名稱下溢油報警信號統一修正為根據船長命令,用汽笛或報警器鳴放通用報警信號(七短一長聲),然后根據具體應變或應急情況使用公共廣播系統宣布。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航運的作用更加舉足輕重,涉及船舶安全營運與航行的法規(guī)、規(guī)定都在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而我國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緊急警報信號的規(guī)定紛繁而復雜,在航海教育培訓教材編寫和航運實踐過程中存在亂象,本身的設定和應用也存在一些缺陷,有必要對其進行修正。本文提出的修改建議可供有關部門參考。修正國家標準“船舶應變部署表”中緊急報警信號與SOLAS公約和LSA規(guī)則保持一致,不斷提高國家標準的國際化適用水平,統一教材編寫,理論結合實際,給船上同仁以具體而清晰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