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75000)郭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收治8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兩組,各44例。對照組男31例,女13例,年齡45~75歲,平均(59.74±3.80)歲;觀察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22~67歲,平均(37.53±4.71)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首先,入院后為患者安排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并為其介紹科室環(huán)境、醫(yī)院環(huán)境,確保病房整潔、床上用品衛(wèi)生。依據(jù)患者病情指導其采用合適方式進行喂食和休息,調(diào)整適當高度減少嗆咳發(fā)生。叮囑患者改變體位,確保全身血液流通,減少局部受壓。采用翻身和拍背的方式確?;颊吆粑〞?。
觀察組不僅進行基礎性的常規(guī)護理也及早進行康復護理。首先14d之內(nèi)予以康復訓練,并保證每天1~2次的訓練,時間控制在50min,每周至少5次,治療時間1個月。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要主動和患者交流,減輕其心理負擔,緩解焦慮和恐懼癥狀?;颊哂谂P床期進行早期運動功能訓練,并進行肢體擺放,每2h變換一次體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肢體擺放,注意抬高肘、肩、腳踝等部位,確保肌肉和關(guān)節(jié)的活動性。早期訓練可進行被動運動,為患者按摩肢體,通過輕緩、有節(jié)奏的按摩放松肌肉群;可進行主動運動時,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握拳、擴胸、屈伸等運動;可坐立時則進行坐位訓練,由半坐開始,逐步延長時間和角度,最后于床邊進行坐臥訓練。坐下時保證提腿踏步,也可進行患側(cè)下肢以及雙下肢蹬原木訓練;進行站立活動以及平衡訓練,主要為雙腳后移、身體前傾,雙膝遷移站立。站立角度逐步增加,逐步進行扶持站立以及徒手站立。
1.3 觀察指標 對比患者Fugl-Meyer(肢體運動評分),其中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肢體運動能力越強,恢復狀況越好。且分析ADL(日?;顒幽芰Γ?,其中共30項,每項0~3分,轉(zhuǎn)化為百分制計算,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強;分析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統(tǒng)計表進行調(diào)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處理數(shù)據(jù),護理滿意度可以用%形式表示,用X2檢驗;生活能力以及肢體能力主要用(±s)形式表示,處理方式以t檢驗,結(jié)果顯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患者運動能力 護理前兩組運動能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上肢功能評分(82.61±1.94)、生活能力評分(81.34±2.09)均優(yōu)于對照組(72.62±2.16)、(71.29±2.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患者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7.73%高于對照組86.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偏癱患者,會由于體位、肢體擺放困難出現(xiàn)肢體痙攣以及關(guān)節(jié)活動受限,因此在護理中要重視肢體擺放問題。在康復護理中,首先重視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和肢體護理,并為其進行肢體按摩。通過被動運動和翻身,擺放肢體等方式減少肢體痙攣以及活動能力受限[1]。在進行前期康復時,患者出現(xiàn)運動能力時即進行床上運動。通過深呼吸訓練恢復呼吸功能牽動肺部肌肉;通過握拳運動提升患者手部運動能力。在設計各種運動時,均于最早時間,且以患者最大承受能力為標準[2]。在為患者按摩過程中,不僅可起到方式肌肉的方式也可促使全身放松。進行坐位訓練為康復訓練中的重要步驟,通過此種訓練可鍛煉腰部肌肉能力。通過踏步以及下肢運動的方式恢復肢體運動能力。在進行鍛煉時逐步增加訓練難度,并可進行站立訓練,為之后的功能恢復打下基礎。最終為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引導患者恢復肢體運動能力。觀察組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為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后運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均有顯著提升。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7.73%高于對照組86.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祻妥o理受到患者認可,有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為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恢復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得到患者認可,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