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凱程
【摘要】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當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教學法之一。奧爾夫強調(diào)音樂的原本性,原本性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體驗的音樂活動。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是多重感官的音樂體驗活動。在人的聽覺、視覺、觸覺和運動覺上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刺激反應。因此,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活動融入音樂治療領域,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奧爾夫教育的理念及本質(zhì)。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18?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奧爾夫音樂教育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于1926年創(chuàng)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以“原本性”為標志,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就是最接近土壤的、自然的、能為每個人學習和體驗的一種最原始的人類活動。原本性的音樂活動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具有即興性、參與性特點的音樂活動,也是最能表達人們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音樂活動,奧爾夫正是以這種手段來實踐回歸自然的音樂教育理念。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還體現(xiàn)出元素性、即興性、綜合性、參與性、多元性等特點,而這些特點是在以“原本性”為核心所開展的音樂活動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一些共性特征。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從創(chuàng)立至今,經(jīng)過了近9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從世界音樂教育發(fā)展的視角來看,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不僅成為20世紀全球范圍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種音樂教育體系,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其中就包括了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音樂治療領域的應用,重點在于通過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幫助特殊兒童進行身心的康復訓練。
對于奧爾夫本人而言,他并沒有有意識地將他的音樂教育方法與音樂治療相結(jié)合,奧爾夫最初的音樂教育理念及方法只是針對正常兒童群體而不是針對特殊兒童,但他的方法中很多原則都與音樂治療領域的原則相吻合。第一個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音樂治療相結(jié)合的文獻是朱迪思·貝文(Judith Bevans 1969)的一篇報告。她根據(jù)奧爾夫“所有兒童都在不同的水平上有能力進行創(chuàng)造和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首先在盲人兒童學校使用奧爾夫方法。此后在很多治療領域中,奧爾夫教學法與音樂治療的融合越來越普遍。最重要的出版物有蓋特伍德·奧爾夫的著作《奧爾夫音樂治療法:活動推動兒童發(fā)展》,《奧爾夫音樂治療的核心概念》以及卡羅爾·比特康的《相同與差別:臨床與教育中奧爾夫方法的應用》。
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與音樂治療的很多方法是吻合的。其中包括音樂、語言、動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節(jié)奏感的訓練;即興性的引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多重感官的體驗以及器樂與多聲部結(jié)構(gòu)的訓練等等。
首先,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也是人與人之間表達與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中的呼吸、吐字、發(fā)聲、語音、語調(diào)、語氣、語義等與歌唱有很多的共性,語言與歌唱都可以作為情緒的表露與交流的載體,這樣看來語言非常具有音樂的特性。奧爾夫從兒童的音樂表現(xiàn)中受到啟發(fā),發(fā)現(xiàn)了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奧爾夫?qū)⒄Z言融合音樂的教學首先是從節(jié)奏朗誦入手的,但核心仍然是尋找人的原本性,平衡地、健康地發(fā)展是奧爾夫的目的。其次,結(jié)合動作的音樂教育,也是基于原本性音樂教育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人的動作是通過聽到音樂之后自然而然的身體的律動,也就是對音響聲音即興作出的身體動作反映。結(jié)合動作的音樂教學方法包括聲勢,聲勢是人類最原始、最直接的交流情感、表達情緒的一種動作方式,比如拍手、跺腳、拍腿、捻指。除聲勢訓練以外,還有包括結(jié)合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在時間、空間的運動,或配合音樂游戲進行表演等等。動作教學的目的首先是為了達到兒童身心的平衡發(fā)展,其次是為了培養(yǎng)敏銳的聽力、注意力、反應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這種音樂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敏銳的音樂感知力、增強音樂記憶力、提高音樂表現(xiàn)力。由此,基于融合音樂、語言、舞蹈、動作的音樂活動,對于特殊兒童群體,比如在自閉癥、孤獨癥、交流障礙的兒童中,這種方法能很好的針對特殊兒童心理進行干預,改善心理的狀態(tài)。這種治療活動作為一種刺激物,可以引發(fā)特殊兒童對集體活動的成就感,在治療活動中,兒童通過多重的感官體驗,可以增強他們的人際互動反映能力。
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奧爾夫樂器的應用。奧爾夫基于原本性的音樂教育理念,為兒童設計了一套以節(jié)奏性為主,又與人的機體相近的、易于即興演奏的樂器。這套樂器音準精確、音色優(yōu)美,包括有音高的音條樂器及無音高的打擊樂器以及弦樂器和管樂器等。
在音樂的教學活動中會發(fā)現(xiàn),由于每個兒童的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愛歌唱。由于低齡兒童由于聲帶肌肉還處于非常嬌嫩的時期并不適合經(jīng)常歌唱。器樂教學正好彌補了這一問題。親自參與樂器的演奏就是通過樂器來表達情感,樂器在這里就是一種工具和媒介,來推動兒童的自我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集體的器樂合奏中,每個兒童都會承擔著某一種樂器的演奏,每個兒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需要較強的注意力,較高的紀律性,要聽從指揮的指令,還要兼顧與同伴的合作。每個樂器都可能在音樂的某一部分擔任主奏樂器,也可能讓位給其他樂器作為合奏樂器。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意識的參與活動,感受到音樂的美妙,體驗到合作的樂趣。這種音樂活動,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兒童在參與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也是奧爾夫器樂教學活動社會功能的體現(xiàn)。奧爾夫樂器已經(jīng)應用于臨床的音樂治療中,治療師根據(jù)設計的目標,選擇不同的樂器提高患者的能力,如通過演奏音條樂器提高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演奏不同音色的樂器,提高聽辨能力。奧爾夫樂器大部分都可以滿足治療的需要,因此在治療中常常是被首選的樂器。奧爾夫樂器演奏是治療中最常用的活動之一,這種活動可以幫助有心理障礙的兒童潛移默化的學習社會性行為,使其能正常地融入社會生活。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注意力、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等等。
綜上所述,奧爾夫的音樂教學理念使其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包括對自閉癥兒童的心理康復訓練、對留守兒童情感的干預、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對阿爾茲海默病的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以及對于孤殘兒童的治療等。奧爾夫教學法以過程為取向,而不是以結(jié)果為動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怎樣進行,比得到什么樣的效果更為重要,這一點與音樂治療的意義完全吻合。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不論是在本質(zhì)上或是在目的與意義、方法的應用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兩者都是音樂學科的內(nèi)涵與外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2]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12).
[3]方少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實用教程(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8).
[4]王冰.奧爾夫音樂治療方法對孤獨癥兒童的實踐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