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萍
【摘要】伊朗的民間音樂是多種多樣的,一種叫做莫特雷卜的流浪藝人有著較廣泛的影響。他們走街串巷、周游全國,唱著各地的民歌和流行歌曲。新年期間則化裝成滑稽的小丑摸樣,手里拿著鼓,又唱又跳,挨戶乞討。在農(nóng)村,每當舉行婚禮或各種節(jié)日,人們就在嗩吶和鼓的伴奏下跳起民間舞蹈,這也可以說是西亞各國的共同傳統(tǒng)。
【關(guān)鍵詞】流浪者音樂;宗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伊朗,1935年以前被稱為波斯,地處亞洲的東南部,國土的絕大部分處于伊朗高原之上,四季分明,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伊朗是一個民族眾多的伊斯蘭國家,更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波斯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在醫(yī)學、哲學、詩歌、藝術(shù)、建筑等領(lǐng)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代波斯留下的文獻不多,導致了世人對這個文明古國的發(fā)展全貌了解得并不完整,音樂在其中也是如此,所以目前學術(shù)界對伊朗音樂的研究也只是星星點點。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從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找到關(guān)于古代波斯的記載。由于它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段,所以,這里是西亞音樂東漸的必經(jīng)之路,對音樂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音樂對于伊朗,絕不是僅僅只局限于那些所謂“懂音樂”的人或是“高貴”的人所擁有的藝術(shù),而是走街串巷、融入當?shù)厝搜褐械摹叭粘!薄?/p>
一、融入血液的音樂
伊朗的古典音樂建立在即興表演的基礎上,源于音樂家多年表演實踐的積累,大多是采用口傳心授的模式,無樂譜可循。據(jù)記載,遠在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就在宗教儀典上詠唱贊美詩,與亞述人交戰(zhàn)時也曾高唱英雄贊歌。[1]
(一)古典宮廷音樂的前期影響
1.王朝影響
伊朗的古典音樂可以追溯到薩珊王朝(226-651年),而當今伊朗所傳授的古典音樂的直接來源則是卡恰爾王朝(1796-1925年)。薩珊王朝時期是古代波斯音樂的鼎盛時期。得益于宮廷的重視,音樂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事音樂事業(yè)的人越來越多,寫下的音樂史料也越來越豐富,音樂體系也逐漸成熟起來。在眾多優(yōu)秀的音樂家中,巴爾巴德的貢獻最為突出。他曾以國王的名字命名了7種“科斯洛瓦尼”調(diào)式、30種被稱為“拉罕”的轉(zhuǎn)調(diào)法和360種被稱為“達斯特加赫”的旋律型。7、30、360這幾個數(shù)字是不是看上去與某些東西相連?是的,7是一周,30是一月,360則是一年。從單純的幾個數(shù)字我們也可以推論出當時的音樂觀點與宇宙論或天體運行相聯(lián)系。[2]
2.旋律、聲樂的產(chǎn)生
達斯特加赫(Dastgah)在波斯語之中是“體系”“組織”的意思,實際運用相當于我國的木卡姆、阿拉伯的馬卡姆,具有旋律體系、調(diào)式音階、即興演奏規(guī)范、組曲等多重含義。達斯特加赫由12種旋法組成,分別是舒爾、阿布阿塔、達什提、巴亞提托爾克、阿弗沙利、霍馬云、伊斯法罕、塞加赫、查哈爾加赫、納瓦、馬胡爾和拉斯特。每一種旋法的達斯特加赫都有自己固有的音律、音程、調(diào)式音階、中心音、可變音等,這些因素決定了它們具有不同的音樂色彩,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3]
伊朗的聲樂曲俗稱“阿瓦茲”,原意是聲、叫喊、歌,作為音樂的專有名詞用以指代沒有節(jié)拍節(jié)奏形式的歌。伊朗古典音樂的節(jié)奏都不是規(guī)整節(jié)拍,因為它們受古代詩詞的影響,根據(jù)詩詞的格律,以長音或短音作為基礎形成緩急自由伸縮的節(jié)奏。阿瓦茲唱出的歌詞是用波斯語寫成的古典詩,它是一種從詩朗誦開始的表演藝術(shù),這類歌曲典型的特點就是自由節(jié)奏。
(二)“流浪者音樂”的發(fā)展
1.伊朗民間音樂伊始
伊朗的民間音樂是多種多樣的,一種叫做莫特雷卜的流浪藝人有著較廣泛的影響。他們走街串巷、周游全國,唱著各地的民歌和流行歌曲,新年期間則化裝成滑稽的小丑摸樣,手里拿著鼓,又唱又跳,挨戶乞討。[4]
2.流浪者音樂
在伊朗的許多小村落都能聽到奇特的“流浪者音樂”,它能在流浪者狂舞時輕易地制造出狂歡氣氛。當流浪者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人會用冬不拉演奏一段固定的樂曲,在充滿激情的彈奏、強烈的節(jié)拍下,演奏者還能在主旋律下放聲高歌,令圍觀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二、流浪者音樂的表演
流浪者音樂的表演者演奏的音樂都在“木卡姆音樂”之列,他們通常在第一階段演奏“肅靜木卡姆”或“形式木卡姆”,第二階段演奏“祈禱木卡姆”。他們會演奏“杰魯沙希木卡姆”“巴納烏斯木卡姆”等樂曲。表演者演奏時彈奏的冬不拉,還有演唱時獨一無二的裝飾性真假聲交替的歌唱技巧,都是流浪者音樂的特色。[5]
(一)木卡姆的源起
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fā)的感情歌曲,后來經(jīng)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fā)展形成了“博亞萬”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1547年,身為葉爾羌汗國王后的阿曼尼莎酷愛音樂,便召集了大量樂師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規(guī)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詞中難懂的阿拉伯語外來語詞匯、古維吾爾詞匯和陳舊的宮廷詩詞,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依西來提安庫孜”這一新木卡姆,從而整理出結(jié)構(gòu)完整、體系嚴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19世紀,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縮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約演奏兩個小時,被濃縮后的“木卡姆”,定名為“十二木卡姆”。
(二)伊朗的聲樂
伊朗聲樂的演唱方法十分具有特色,波斯人稱為“塔赫里爾”,即夜鶯式的唱法。這種演唱把假聲和真嗓迅速交替,在歌曲的中部用小舌震動,形成震顫般的聲音,再用自由節(jié)奏把優(yōu)美的旋律引向華美的高潮。這種唱法比西洋的歌劇唱法更富于裝飾性,這也是伊朗歌曲獨具的個性。在流浪者音樂的演出中,與音樂旋律伴隨著的就有那難度極高、獨一無二的歌唱。演唱者演唱時,表演者會在高音區(qū)進行一大段大幅度顫動的長音托腔,聞者內(nèi)心激蕩,無不動容。
三、“流浪者”的信仰
在伊朗總?cè)丝谥胁ㄋ谷苏?6%、阿塞拜疆人占22%、庫爾德人占9%,此外,還有盧爾人、巴赫蒂亞爾人、俾路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等。波斯語為國語,多數(shù)居民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流浪者音樂表演時,演唱者每當唱到“偉大虔誠的阿里”時,圍觀者會同聲歌唱,接著打起手鼓,熱烈地贊揚真主……伊朗在歷史上是襖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的匯合地,其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蘭教。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伊朗是一個擁有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國家,它傳承了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不斷在發(fā)展進程中前進,融匯東西,去粗取精,現(xiàn)代的伊朗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流浪者音樂是伊朗現(xiàn)代音樂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伊朗民間的文化形象,是一個值得一賞的民間音樂。伊朗的藝術(shù)、音樂、舞蹈、繪畫等無不受其宗教的深刻影響,它們共同構(gòu)筑了燦爛的伊朗文明。
注釋:
[1]阿釩.伊朗,絲綢之路上的明珠[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
[2]謝佳音.伊朗音樂散談[J].音樂生活,2015(6).
[3]同上.
[4]趙佳梓.亞洲各國音樂——伊朗[J].音樂愛好者,1991(2):1005-7749.
[5]阿釩.伊朗,絲綢之路上的明珠[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