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波
(江蘇省揚州市中醫(yī)院,江蘇 揚州 225000)
骨折是外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骨折的發(fā)生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針對骨折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的方式來恢復骨折處原有的生理解剖結構及其功能,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常因內臟器官受損、切口疼痛、術后并發(fā)癥以及患者的負面情緒等因素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在手術期間配合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具有一定必要性[1]。本研究探討了骨折患者應用系統(tǒng)化護理的效果。
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經影像學檢查均被確診為骨折,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手術禁忌證、代謝紊亂、意識障礙、精神病史、溝通障礙及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17~70歲,平均54.71±13.53歲;骨折類型:穩(wěn)定骨折32例,不穩(wěn)定骨折26例;骨折部位:尺橈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7例,脛腓骨9例,髕骨4例,股骨骨折23例,鎖骨3例。根據(jù)入院單雙號分為2組,各29例,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臨床護理,包括入院指導、術前宣教、術前準備、術后病情監(jiān)測、遵醫(yī)囑用藥等。
研究組采用系統(tǒng)化護理,具體為:(1)心理護理:骨折創(chuàng)傷性較大,患者因術后疼痛而導致情緒波動較大,因此護理時應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患者坦然接受術后的康復過程,同時爭取家屬的配合,使其關心、安慰、陪伴患者,給予精神支持,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2)健康教育:術前與患者主動溝通交流,向其講解術前相關檢查的目的和必要性,手術的大致流程、相關注意事項以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等,提高患者的認知度。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徹底消除患者內心的顧慮,使患者坦然面對手術。(3)體位護理:術后根據(jù)患者的骨折部位及手術方式協(xié)助患者擺放舒適體位,定時幫助患者變換體位、翻身,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而發(fā)生皮膚壓力性損傷。(4)疼痛護理:術后全面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向患者講解緩解疼痛的小技巧,如五音療法、聊天、看電視等,對于疼痛劇烈者采用神經阻滯,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換藥時動作輕柔,盡可能避免牽拉傷口而引發(fā)疼痛。(5)飲食護理:術后指導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加強營養(yǎng),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術后恢復。
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價量表(NRS)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2]。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患者出院當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滿意度為滿意與基本滿意之和的占比。
采用SPSS 19.0,計數(shù)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x2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NRS評分為(2.59±0.45)分,臨床愈合時間(13.74±3.32)d,住院時間(20.15±3.16)d,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45%(1/29);對照組患者的NRS評分為(4.88±0.67)分,臨床愈合時間(18.57±3.46)d,住院時間(25.32±3.89)d,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79%(4/29),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研究組患者滿意17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2例,護理滿意度為93.10%(27/29),對照組患者滿意15例,基本滿意8例,不滿意6例,護理滿意度為79.31%(23/29),兩組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骨折是指因外力損傷或病理等因素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所導致的骨小梁及骨的連續(xù)性中斷,以疼痛、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手術是治療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同時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保證手術效果,促進患者術后康復[3]。系統(tǒng)化護理是近年來新型的一種干預模式,貫穿于整個圍術期,不僅要求護士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還需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外界因素、物理因素等對病情康復的影響,通過制定一系列針對性、規(guī)范性、決策性及反饋性的干預措施協(xié)調好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的平衡,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度,促進患者快速康復[4]。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NRS評分、臨床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系統(tǒng)化護理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促進術后恢復及護理質量的提高,在骨折患者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