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超
摘? 要:在現(xiàn)代教育觀念下,各種形式的課堂層出不窮,但不管什么樣的課堂,都離不開兩大主體:老師和學生。好的課堂應該是這兩大主題都能感受身心愉悅,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下課時還意猶未盡。作為教師,要更好地駕馭課堂,讓學生喜歡自己的授課,必須要構筑理想課堂,究竟怎樣的課堂才是理想課堂呢?作為教師要達到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應該怎樣做呢?
關鍵詞:理想課堂? 課堂教學模式? 熱愛? 學習? 磨課
究竟什么是理想課堂呢?這可能是老師們一個共同的疑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課堂教學,是在課堂這一特殊情境下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集中體現(xiàn)。
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經驗,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課堂上有沉思,有疑惑,有突然的發(fā)問,也有偶爾的爭辯,有找不到答案的苦惱,也有想出問題后的喜悅。教室里的每一張面孔都有不一樣的表情,有的眉頭緊鎖,也有的拍案叫好,學生完全忘記了時間地流失,忘記了在上課,完全沉浸在遇到的問題和知識的海洋里,他們苦思冥想,翻閱課本,不停地演算,向自己或同學發(fā)問,有閱讀、朗誦、聆聽,記憶和思考的時間,老師不會因為趕課而忍心打斷他們,學生投入到忽略老師的存在。這樣的課堂學生是自由的,能動的,輕松地,有意義的。只有當鈴聲響了,他們才意識到下課了。不會因為課堂枯燥,一分一秒等著下課,只因為他們是課堂的主人,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挺有意思的事。
理想課堂應該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最好的榜樣,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時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定要按某種模子來上課,那就固化了教師的思想,扼殺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這樣教出來的學生也只是裝知識,做題的機器,那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作為一名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教師要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但這并不代表就一直故步自封,用自己熟悉的陳舊的方式授課,這樣將會被學生厭惡,被這個時代遺棄。
理想課堂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共同的特征,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是輕松愉悅的,相互信任和相互關懷,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教師的智慧得以應用,有困惑,有疑問,有欣喜,也有笑容,感覺課堂就是生活,是知識交流,思維碰撞的平臺。教師因上課而享受,學生因上課而喜悅。
這不是空談,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偶爾會遇到有這樣一堂課,下課了,還意猶未盡,滿心欣喜,自言自語道,這節(jié)課上的真好,只可惜沒有錄下來,然后會因為這樣一堂課興奮一整天,那就是理想課堂。當然,實現(xiàn)理想課堂的方式,方法,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尋找理想課堂的萬能公式,也不可能找到。只要做到學生喜歡,有所收獲,學習能力在提升,價值觀得以正確樹立,積極愉悅,那就是理想的課堂,我們自己期待走進課堂,期待看到學生可愛的臉龐,期待和學生做思維的體操,期待給學生傳達真善美的生活,課堂就是一天生活的興奮點,給教師的生命帶來無窮盡的激情和動力,達到教學和生活、生命的的融合,教師的人生將因課堂教學而精彩。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坐著空想就能實現(xiàn)的。需要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熱愛,熱愛教育,熱愛課堂,熱愛學生。有善良平靜的心靈,愿花一生的時間與不同的靈魂共舞,用智慧演繹他人的智慧。這是前提,沒有這一點,做教師就是痛苦的,在教學中就得不到快樂,也就不要思考什么理想課堂了,該考慮的是該不該換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第二點是學習,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首先要學習教材和教參,把知識變成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一個個問題,與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給教材插上翅膀,賦予知識以生命。這個階段稱之為學習期,這個時期,教師將所教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習慣。
其次是學習教育著作和名師講堂,這個階段稱作成長期,這個階段,教師對課堂教學已經輕車熟路,但總是覺得自己的課堂平淡無奇,對教學充滿疑惑,甚至陷入迷茫,產生職業(yè)倦怠,急需尋找新的方向來突破自己,如果這個時期突破不了,就像鳳凰沒有涅槃成功,將一生終止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只是單純的聽聽課是無法得到突破的,必須要研讀教育著作,了解各種教學模式和課堂,沖擊自己原有已經固化的教學習慣和模式,讓那些自以為是的課堂變得支離破碎,這個階段最大的特征就是覺得自己不會上課了,不知道怎樣上課,對自己當老師產生了懷疑。其實這就是在涅槃,需要在經典書籍中去尋找新的方向。觀摩名師的課堂,將那些已被沖擊的支離破碎的教學方法重新以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從零開始培育起來,并從中找到教學的快樂和自信,就算涅槃成功了。
然后就是學習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科,把課堂教學變成一門藝術,形成教育智慧,這個過程稱之為成熟期。在這個階段,要學習腦科學,了解思維發(fā)生的過程,構建適合于大腦發(fā)展規(guī)律地更科學更高效的學習形式;學習心理學,了解行為產生的深層動機,從心理的角度影響和拯救問題學生或是后進生。學習哲學,從人生觀、價值觀去影響學生,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心境。
最后是向自己學習,這個階段稱之為成果期,這個時期對教育和教學應該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教育教學就是智慧人生,教學已不再局限于課堂,自己的語言、行為、思想都將成為教學契機,將開始總結經驗和成果,留下個性化的教學思想,為正處于成長期的教師涅槃提供能量,為后進者指明方向,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點是磨煉。在集體中去磨煉,也就是參加教研活動,與不同級別的教師切磋討論,一起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參加各類賽課,磨課。就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教研活動,通過多次的打磨和改變,可以促進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向理想課堂靠近。
理想課堂因人而異,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構筑理想課堂,對教師不能過多地限制和要求,要做的,應該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觀摩,研討、賽課的平臺,在活動中老師們可以相互學習,了解更多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教學模式,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產生改變的沖動。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
[2]許新海.教育行者的堅持[M].陜西教育出版社,2017.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