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 張家薇 時艷華
摘 要:在互聯(lián)網應用越來越深入的當下,混合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局面,借助大數(shù)據技術,搭建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教學平臺,“雨課堂”作為混合教學模式的簡易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诖?,本文結合當前“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實踐,分析了目前混合教學的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給出了相對應的策略,希望能夠“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應用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雨課堂混合 教學模式 外科學教學
引言
當前國內各大高校的外科學教學存在相關的普外科課程設置較少,且臨床實踐操作機會較少等問題,在此形勢下,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聯(lián)合開發(fā)的“雨課堂”,能夠借助微信等網絡平臺,實現(xiàn)MOOC視頻、專業(yè)教學課件的共享,并提供了溝通互動和反饋服務,實現(xiàn)了師生、生生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科學教學的不足,具有很大的實踐教學推廣價值。
一、當前外科學教學中“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問題
1.“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應用流于形式
雖然說“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有所應用,但是在實際外科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化。一方面,醫(yī)學教學不如其他學科教學,外科教學要求更加嚴謹,因此,一般情況下外科教師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對于這一“雨課堂”的應用并不主動。另一方面。學校沒有及時更新醫(yī)療設備,尤其是“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下的網絡教學資源的投入,且當前的外科教師也沒有這些相關的教學經驗,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外科教師仍多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應用流于形式。[1]
2.外科學教師教學能力不匹配
由于“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是借助了網絡設備和資源,引入情景模擬、案例演示教學等混合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彌補當前外科學教學的不足。然而由于醫(yī)學的嚴謹性,加上外科的教學對于實踐操作的特殊性要求,對于專業(yè)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當前很多學校的外科教師都有由醫(yī)院退休的醫(yī)生擔任,在外科上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習慣性依賴自身的經驗,且由于大多年齡偏大,對于新事物、新教學模式的學習和接受度不理想,也就無法合理引入“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學校招聘來的年輕教師,其大多數(shù)都是醫(yī)學研究生或者擁有更高學歷的畢業(yè)生,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但是在經驗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對于“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中的師生交流與反饋往往存在感覺無力,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混合模式教學在外科上的教學效果。
3.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外科科學是一門實踐要求較高的科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上很多教師的教學都是“重理論輕實踐”的。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很多教師仍擁有相應的操作經驗,但是對于其實踐教學方面的認知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也就導致很多教師往往會無意識地偏重理論教學。另一方面,學校不同為學生教學提供真實的病例,久而久之,學校的教師在外科上教學會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xiàn)象。雖然說,“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局面,但由于基礎設備和教學資源的不足,導致其實踐教學也但是停留在書面。
二、“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豐富“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
在“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課前學生只需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進入課程;教師可以將學習材料打包推送給學生預習,教師的手機也能實時看到學生的預習數(shù)據;學生瀏覽課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點擊“不懂”按鈕,向教師反饋——這種課前推送,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師獲得有數(shù)據記載的教學信息,并及時進行學習反饋,跟進學生學習進度。同時,學校也應該及時更新相對應的設備,讓學校的教學設備為外科教學而服務,也為“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的合理引入課堂創(chuàng)造條件。
2.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
針對當前在“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外科學教師教學能力不匹配需求的問題,除了要鼓勵并為教學提供針對性培訓和教學能力提升的平臺之外,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以在短時間內彌補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因為“雨課堂”本身就會借助的互聯(lián)網結合線上,線下課堂不間斷的,所以在學校在外科教學上除了聘請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專業(yè)“醫(yī)生”,還可以借助對媒體教學,彌補當前外科學師資不足的情況。外科科學教師可以借助“雨課堂”的教學模式,來彌補自己在專業(yè)上的實際經驗上的缺陷,通過與專業(yè)從業(yè)醫(yī)生之間的配合教學,引入實際案例,并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外科學課堂教學效果。[2]
3.加強外科學實踐操作教學
在“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學校在教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實踐操作,同時也要加強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一方面,學??梢约哟髮W校與醫(yī)院的合作,通過真實的臨床病例教學視頻演示,引入學生真實進入操作情境中,使得學生能夠詳細的看懂每一個實際操作過程,并通過教師詳細的講解,進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學校還可以“雨課堂”上觀摩之前的學生的操作,在學校用代替物進行講解,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結語
在“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彌補當前普外科課程設置較少,且臨床實踐操作機會較少,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自覺的學習和鍛煉,真正掌握專業(yè)知識,也讓學生真正學會并能夠學以致用,為我國現(xiàn)代化醫(yī)學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貴龍,趙運霞,郭金波,etal.基于云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工科教學中的探索[J].廣東化工,2019,46(05):274-275.
[2]楊杏歌.結合雨課堂的房屋建筑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反思[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09):161-162.
作者簡介
薛冰(1981.06—),女,漢,河南鄭州人,本科,高校講師,研究方向:外科學。
張家薇(1985.06—),女,漢,河南鄭州人,本科,高校講師,研究方向:外科學。
時艷華(1984.10—),女,漢,河南鄭州人,本科,高校講師,研究方向: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