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中學)
高中英語課程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總目標,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過程即是語言與技能整合發(fā)展的實踐活動,也是文化感知與理解不斷加深,思維品格和語言學習能來逐步提升的過程。因此,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尤其是長期從事高中藝術生教學班的英語教學中,經歷了對教學的反思,高考后通過對學生成績的縱向、橫向比較。我認為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非一日之功,非一日能成,不論教育教學如何改革,教學的主體都是學生,你的知識體系是通過學生學習得到應用和再現,你的教學價值才得以體現。馮·格拉賽斯費爾德指出:“教師的作用將不再是講授‘事實’,而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在特定領域中建構自己的經驗?!弊鳛橐幻⒄Z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根據所教班級特性,仔細分析大多數學生的現有學情,有針對性的對教材、教學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進行重建、拆分和重新整合,那么他/她的教學才能真正有序、有效、有趣,學生的學習才可能有收獲、有提升。最適合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育,確實如此。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重構,如何發(fā)揮教師的最大作用呢?
由于我們學校高中生源的組成復雜特殊性,既有普通生,又有藝術生,還有民族生,我們面對的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都不是很好,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幾乎為零。英語相較其它學科來說,對他們無疑是“難于上青天”,而現有的高一的英語教材比較初中整個學習階段的內容,無論是知識內容還是教材結構,題材更廣泛,難度更大,要記憶的東西很多,同時需要學生更高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果我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提前對教材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熟悉、把握,不重新調整,而是“依葫蘆畫瓢”,完全按教參或現有課件教學,長此以往,因為大多數學生不能適應,跟不上教學進度,課堂教學無效率或效率低下,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成績也不斷下滑,更遑論教學效果了。因此,必須對教學內容的難度重新設定。當然,對教材的重構必須建立在對教材的認真研讀,必須親自做至少近五年的各省市的英語高考題,全國近五年的歷次高考題也要認真做和做后歸類,分析考點分布、分值比重,準確把握常考、必考知識點,然后對應到相應教學內容上。對分值大的、難度低的或難度適中的,確定為教學備課的重點,在教學中反復講練,要求學生人人過關。相反,對應的考點分值大、難度也大的差距題,課上少講,但要求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假期中學習和操練,并在開學后進行面批面改,這樣保證有優(yōu)生,使他們能在教師的教學中,起到引領、帶動全體學生的作用,同時保證他們在大考中能拿到高分。而由于難度降低了,大多數學生能聽懂,課后能把題做對了,學習也有興趣,反過來對班級平均成績的提高也起到了保證,同時課堂秩序良好,教師教學也較輕松,不至于出現亂課堂或睡到一大片的惱人現象,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面對的大多數班級、大多數學生都是藝術生,他們的學習內容由兩部分組成,既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進行專業(yè)的強化訓練,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而且每學年還有一周的外出寫生,高三還有將近兩個月的專業(yè)強化。我們現有的英語教學在高一一年有四本28個模塊的教學,涉及到大量的篇章需要閱讀,多達2600個左右的詞匯、短語和句子需要記憶,同時英語學習的局限性——缺乏語言環(huán)境、大班教學等,老師還要和學生的無意識遺忘進行抗爭。除非是有很堅韌的毅力、學習目標非常明確、還有遠大志向,學習動力十足的極少部分學生,大多數學生在長期艱苦的學習中,都會有疲乏期,他/她會有選擇性、側重性的學習,那么比較其他學科,英語無疑是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屏蔽”的學科,英語課堂會成為他們“休養(yǎng)生息”“從事副業(yè)”的地方。這時,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藝術就尤為重要了,我們只有變被動為主動,努力去適應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才能讓學生不會遺忘或放棄英語學習,不至于讓我們的英語教學變成“曲高和寡”。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密切關注考試動向和考試題型的變化,進行有效取舍。例如,英語各類考試中,英語語法知識都逐年淡化,更強調在具體語境中對英語語法的考查,加之語法知識的講解都很枯燥,對我們學生而言也很難理解,那么在教學中就應作為忽略點,甚至在高三最后復習中應完全舍去。教材中每一模塊都有很大部分篇幅是語法訓練,同步學案中也有大量涉及,我們就必須重新進行教學內容取舍,在高一時可以進行適量基礎語法知識的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基本能運用基礎語法理解句子能力。但是高二,尤其是高三時就必須少講少進行單純語法訓練,而應該多進行其它方面的強化訓練,使教學和復習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很難很長的語篇,在教學時要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內容和教學課時的再分配。但同時,我們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詞匯量太少,另一方面語法知識欠缺、混淆,這兩部分制約了他們閱讀的流暢和理解的準確性。如果在高一教學中,我們完全按教材的內容安排進行教學,語法教學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那么大多數學生在記憶詞匯、閱讀文章、話題寫作等等方面都會因為語法知識的欠缺或混淆而舉步維艱。所以在高一階段必須對常用、??颊Z法進行歸類、歸納和專門訓練,使學生基本的語法知識建立知識樹。
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是詞匯,詞匯量多多益善,但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本身詞匯量少,而記憶新詞匯需要時間、耐心和恒心,這些又恰恰是我們學生所缺乏的。如果我們要求學生掌握所有的書本詞匯,那很多學生都會選擇放棄,但如果我們對詞匯再重組、再分類,按高頻、??肌⒈乜家活?,了解一類、猜詞一類等等重新歸類,要求學生第一類必須反復記憶詞意、詞性、拼寫和用法,第二類要求學生記憶詞義和詞性就可,而第三類只要求學生能根據語境、上下文,甚至用構詞法知識進行猜測,這樣減少了學生的記憶量,降低了記憶難度,但是學生在運用時又提高了準確性和流暢性,而且能從記憶詞匯中看到效果,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那會極大地引發(fā)學生記憶詞匯的興趣,增強學習英語信心,變老師要我學為我一定要學好英語。
以上是筆者在英語教材重構中的一些體驗,在具體實施中,我認為應注意兩點。由于教材整合重構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我認為在整合重構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四個教學原則:基于教材的原則、基于學生的原則、教學內容主題性一致的原則和教學內容完整性原則;同時必須發(fā)揮同仁合作的精神,只有團隊的共同協(xié)作,才能使教材重構得到落實和運用最大化??傊?,我認為對教材進行重構,本質上就是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差異,要著力研究學生的學法分層,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的不同,采取啟發(fā)性講授、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動手實踐、調查探究、交流辯論、自主合作等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真正從教學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