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琳
江蘇是一個教育大省,也是高考大省。本省不少的高中生,尤其是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比較偏重理科的學習,從而忽略了語文課程的學習,更忽視了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尤為重要,語文閱讀的有效性研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新課改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思維的人才。因此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將新課改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傳統的教育模式,改變原來以成績分高低的現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探索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能力。
在新的教育時期,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充分的閱讀體驗。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閱讀可以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教師不應過度干預,教師的過度干預會導致學生對其產生依賴,并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新的閱讀教學觀念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基本特點來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活動,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閱讀的教育環(huán)節(jié)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閱讀的感覺,從而進一步養(yǎng)成更加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之中,一些語文教師無法改變原有的教育方式,對新課改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夠了解。并且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墨守成規(guī),依然使用耳提面命的教育模式。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就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產生興趣,使得課程改革最終流于形式。
目前的應試教育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障礙,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以高考為主要目的,對學生進行有選擇的教育,從而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想象力束縛在了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在多年的教育活動中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個性逐漸磨滅。
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與閱讀能力應該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的教育模式。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分類輔導、分組討論、分層教育等模式來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原有的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理念。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閱讀的基本思路以標準答案為主。因此應該積極改變這一教育模式,讓學生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用心去感受文學作品中的神韻與內涵。其次,教師自身也應該提高閱讀水平與閱讀能力,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對閱讀文章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從而進行一個更加專業(yè)的講解,使得學生可以身臨其境。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地位。但是在新課改的環(huán)境下,應該以學生為主,不單單要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還應該將知識學習與情感認知、三觀的培養(yǎng)等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發(fā)揮想象力,大膽闡述自己內心的閱讀體驗,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加強教學過程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具體特征來安排每個人的閱讀任務,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但是不需要對具體內容進行限制,可以安排一個大致的范圍,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安排閱讀課程,在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通過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很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也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閱讀習慣,為教師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提供了依據。最后,通過課堂中大家的討論與分享,可以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知識的分享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
總之,在教學中運用合理的閱讀教學思路,我們就找到了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了“四兩撥千斤”的巧力,從而使閱讀走出低效的困境,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只要樹立學生的本位意識,抱著“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就能推動新課改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